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春秋霸主齐桓公有什么缺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齐桓公作为春秋五霸之首,带领齐国称霸东方。但齐桓公本人的下场却是凄惨无比,一代霸主竟然被活活饿死,实在令人无法理解。我们肯定很难想象一位皇帝被饿死的情景,但齐桓公不是皇帝,那个时候各个诸侯国的国君,他们的权力并非至高无上。齐桓公落得如此下场实际上也是他自己的决策出现失误,也暴露了齐桓公的缺点,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这段历史,一起来了解下吧。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君主,他在世时,齐国一度跃升为东方强国。齐桓公的称霸离不开管仲的辅佐,在齐桓公统治前期,齐国遵循尊王攘夷的旗号,威服遍于四海。可惜的是,齐桓公的霸业仅仅是昙花一现,自管仲死后,齐国就逐渐走向了衰落,因为桓公重用奸佞,最终也使得自己活活饿死,而齐国的霸业也就此不复存在。
是齐桓公亲手毁掉了自己的江山,这并非是他人的肆意干涉。论执政能力,齐桓公可以算作一位雄主,不过,虽然齐桓公有称霸天下的资本,但其本人却缺乏英主的气质。他只有依靠管仲,齐国的霸业才可图存。
齐桓公能取得霸主的头衔,并不是因为齐桓公本人很能干,而是由于管仲尊王攘夷的策略。反观齐桓公的一生,除了在继位前不计前嫌重用贤臣外,更无其它方面的建树。以齐桓公后期的表现,他实在难以称得上名君,他的个人素养令人不敢恭维。
齐桓公身上两个致命性的弱点,促使了齐国迅速衰败。据史书记载,齐桓公好打猎,而且一去就是好几天,他常常因为打猎而怠于政务。因为这个缘故,管仲和鲍叔牙也不断劝谏,不过,齐桓公虽然听从了管仲的意见,但自始至终他都没有改变,就算到了晚年,也是如此。
好打猎虽然不算什么,但怠于政务就是致命性的问题了,君主怠政,这是国家衰败的征兆。管仲在世时,齐国尚可安稳,但随着管仲去世,这个问题就突现出来了,由于桓公长期怠政,这就造成了齐国奸佞篡政乱国。齐桓公后期重用奸臣易牙、开方,最终造成了齐国吏治腐败,随着这些人愈发的放纵,齐桓公悲剧性的结局也就无法避免了。
除了好猎,齐桓公本人还好酒好色,桓公贪图享乐,就算是他自己的表亲,齐桓公也没有放过。桓公这种荒唐的举动,使得齐国朝政混乱不已。和隋炀帝杨广相似,桓公也是一位消极的君主,在国力一天一天衰败的时候,齐桓公竟然放弃了自己的权利,专心于享乐。君主安于现状,国家焉能不败。
有人说,是齐桓公放纵诸子之争才导致齐国失去了霸主地位,这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面。诸子之争是齐国乱政乱国的开端,而非齐国失去霸主地位的根本原因。如果齐桓公之后但凡有一君贤明,齐国依然可以恢复霸主的地位。之所以会出现如此的结果,是齐国内部本身的腐朽,并非是直接性内乱导致的。齐桓公个人的荒淫行为,导致了齐国迅速衰败,故而,应当说是齐桓公亲手毁掉了自己的江山。
齐桓公之后,齐国出现了长达三十年的内乱,这皆是因为齐国继承人问题上的不明确而导致的。齐桓公瞩意的公子昭并非是明君雄主的人选,相反,他却是一个嫉贤妒能的小人,这样一个国君,再加上佞臣乱政,齐国焉能不衰。齐桓公放纵奸臣乱国,又对五子之争视而不见,这是齐国衰败的直接原因。
至于后来的五子乱政,这也皆是因为齐桓公的放纵而导致的,齐国最终一落千丈。
春秋首霸齐桓公
齐桓公继位之后,在管仲、鲍叔牙等一众能人的辅佐之下,很快便将原本混乱不堪的齐国政局治理的井井有条。后来兵强马壮的齐国更是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在驱逐了入侵华夏的少数民族之后,齐桓公被称为天下诸侯的霸主,史称春秋首霸。
一、管仲的遗言但是在齐桓公晚年时期,一生辅佐于他的名相管仲病重,齐桓公忧心不已于是便前去探望。
到了管仲的府上之后,齐桓公见管仲已经病入膏肓,于是便赶紧向他请教齐国日后的政局走向。管仲望着齐桓公着急的神情,他有气无力的说道:“希望国君远离易牙、坚刁、启方这三个无用的小人”。
名相管仲
齐桓公听完后颇为震惊,他满脸疑惑的对管仲说道:“易牙这个人为了寡人,把自己的儿子都杀了,这样的人,难道不忠心嘛?”管仲回答道:“他对自己儿子都可以下得去手,难道对你还会仁慈吗?”齐桓公接着又说:“竖刁为了寡人可以伤害自己的身体,连他也要怀疑吗?”管仲继续回答道:“对自己都可以下得去手,对你又有什么不敢做的呢?”齐桓公最后又说道:“启方为了服侍我,他连父亲的葬礼都没有回去参加,这样的人难道不忠心吗?”管仲也最后回答道:“连自己的父亲都可以不顾,又怎么会对你下不去手呢?”
杀害亲生儿子的易牙
二、齐桓公的贪欲管仲说完这番表达自己忠心的肺腑之言之后,不久后便病死了。而齐桓公则也觉得管仲说的在理,于是在管仲死后,他便将管仲所说的三个小人:易牙、竖刁和启方放逐了。虽然不情愿,但是国君下的旨意谁敢不遵守呢?于是这三人便愤恨地走了。
但是时间一长,齐桓公便开始思念这三个人了。因为没有了这三个人的阿谀奉承与前呼后拥,齐桓公便感觉做帝王没了乐趣。于是他自己劝解自己的想道,这三个人又不担任什么朝廷要职,就算把他们招回来,又能怎么样呢?所以,齐桓公又下旨将三人召回,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噩梦因为这三个人就要来临了。
齐桓公
三、一代霸主惨死宫墙之内就在这三人回来的第二年,一代霸主齐桓公突然病重。这可让易牙、启方、竖刁这三个小人抓住了机会,由于他们是齐桓公的近侍,所以他们三人趁齐桓公病重之机,联合齐桓公的儿子们,将齐桓公囚禁了起来。
齐桓公被他们困在宫墙之内,既无人侍奉,又断绝了饮食供给,结果活活的被饿死了。三个月之后,当齐桓公的儿子们内斗结束之后,再打开宫墙时发现,齐桓公的死尸上已经长满了不堪入目的生蛆,死相极其之惨。
这位曾经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首霸齐桓公,就这样死在了几个小人的手里。
四、齐桓公之成败分析齐桓公天真的认为,易牙、竖刁、启方这三个小人是真心为自己好。因为他觉得,别人在过去能够为自己做出了巨大的牺牲,那么他在未来就一定也会忠心。这是典型的对人性的惯性思维,这种思维的特点就是,认为一个人过去和未来的行为是会保持一致的。
但是管仲却一针见血的指出了,首先人都是利己的,如果别人连自己的利益都能够牺牲,那么又有什么是他们不能够用来牺牲的呢?所以管仲对人性的思维是典型的变量思维,他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变,所以他不认为人的行为能够始终保持一致。
奸臣竖刁
因此,齐桓公在识人方面的巨大思维缺陷,是他最后被饿死的原因之一。我之所以说是原因之一,就是因为齐桓公在识人方面的缺陷,只是一个直接原因,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他自身的贪图享乐。
因为后来齐桓公听从了管仲的意见,他将易牙、竖刁、启方这三个小人放逐出去了。但是将这三人放逐之后,少了这三人的阿谀奉承、鞍前马后,齐桓公觉得生活索然无味。于是为了贪图享乐的他,又将这三个小人召回了自己的身边。
这说明什么?齐桓公将三人打发走,说明他记得管仲的话,但是他后来又将三人召回,这说明他忍受不了生活上的索然无味。所以为了自己的享乐,他不顾管仲的告诫,继续用这三个人在自己身边取悦自己。
因此,齐桓公最后被饿死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本身是一个过度贪图享乐的人,所以才不顾忠臣的告诫,走上了一条灭亡之路。如果齐桓公可以克制自身的欲望,那么即便没有管仲的告诫,易牙、竖刁和启方这三个小人,以他们的品行和才能根本不可能接触到齐桓公。试问如果如此,齐桓公最后又怎么会被他们所害呢?
齐桓公年轻时征战四方
最后从整个事件中易牙、竖刁、启方这三个小人的角度来分析。其实他们似乎也有点可怜,他们三人为齐桓公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但结果却是遭到了放逐。而似乎也正是因为被放逐,所以他们最后在齐桓公病重时才选择反水。
但其实并非如此,他们之所以能够为齐桓公做出巨大的牺牲,其目的就是要得到更大的利益。所以只要他们能够一直留在齐桓公身边,无论齐桓公是否放逐过他们,只要他们一抓住机会,就必然会反水。付出就必然想得到更大的回报,这是人性所决定的,几乎人人都是如此。
因此,如果我们生活中有类似易牙、竖刁和启方这样的人的话,我们要么不要接受对方的付出,要么就主动地回报他们的付出,不然等到他们主动索取的那一刻,就一切都来不及了。
最后总结一下,齐桓公之死,直接原因是因为未听管仲之话,根本原因是因为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贪欲。而易牙、竖刁和启方这三个人,他们在选择付出的那一刻,就同时已经决定将来会索取的更多,所以与这样的人接触要慎之又慎。
齐桓公,春秋第一霸,生前何等威风,死后,在床上躺了67天,尸虫都出来了,每每读到《史记》中那一段,我都不愿意去想象那场景,画面真的是不忍直视。
前半生贤能而称霸
齐襄公死后,公子小白在鲍叔牙和国、高二卿的帮助下,顺利继位,是为齐桓公。经鲍叔牙的劝谏,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图谋霸业,对内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南征北战,终于九合诸侯,在秦国和楚国还没有插足中原的时候,做了第一位霸主。
公元前651年夏天,葵丘会盟,周天子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这时候,齐国无比强盛,齐桓公有以管仲和隰朋为代表的“五杰”,齐桓公几乎就是个甩手掌柜。一门心思做他的酒色之徒,齐桓公有三位夫人,六位如夫人,别的妾室不计其数。
后半生昏庸而饿死
周天子的承认让齐桓公开始骄纵起来,同年秋天,再次葵丘会盟,很多诸侯国已经开始对齐桓公不满意。而齐桓公也不怎么听取管仲的建议,有些一意孤行。
到了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重,齐桓公问管仲谁可以替代管仲的位置,他说出了三个人:易牙、开方、竖刀,都被管仲否定了,管仲认为这三个人都是谄媚小人,不可大用。
然而管仲死后,齐桓公还是重用了这三个人,齐国乌烟瘴气。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重,他的儿子们开始争权夺势,齐桓公没有嫡子,曾和管仲定下立公子昭为太子,然而到了晚年,又确定不下来,以至于其中的五个儿子争得不可开交,谁也顾不上照顾齐桓公。
他们将齐桓公隔离起来,任何人不得擅自面见齐桓公,而五人又没有心思照顾齐桓公,以至于齐桓公饿死,即使饿死了也没有让五个儿子停止争斗,反而让他们开始更疯狂的夺位之争,终于公子无诡取得胜利,成为齐侯。
而此时,齐桓公饿死在床上已经67天,《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
桓公尸在床上六十七日,尸_出于户。
传说他死的时候拿衣袖遮面,想必是无颜去另一个世界见管仲吧。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他求贤若渴,任命了管仲。此后,他进行改革,实行军政制度,军民团结,使齐国逐渐强大起来。这么厉害的君主是怎么死的?
结局很悲惨。齐桓公晚年也成了昏庸的国王。管仲死后,任用了夷雅、竖雕等反派,最后在内乱中活活累死。
,鲁国姜人,公元前685-643年在位,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第15任君主。他是鲁商的第十二代孙,齐桓公的小儿子,他的母亲是。在齐国公的长子和侄儿公孙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鲁成功地和儿子争得了一个位置,成了。桓以为相,进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军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起来。公元前681年,桓公在甄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结盟。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首领的诸侯。当时中原的汉诸侯遭受了戎狄等部落的进攻,于是齐桓公打着“尊王与洋人繁华”的旗号,北攻山戎,南伐楚,成为中原第一霸主,受到了周王的赏赐。
然而,在晚年,齐桓公变得昏庸。管仲死后,任用了夷雅、凌刁等反派。其中,怡雅对齐桓公的无私让人毛骨悚然,心惊胆战。据说有一次,齐桓公对忠臣怡雅说,这辈子吃过各种山珍海味,唯独没吃过娃娃肉。他不过是信口开河,怡雅却牢记在心,把“信口开河”当成圣旨和命令。怡雅回家后,把自己的儿子蒸熟,然后亲手交给“大师”齐桓公吃了。这使齐桓公心存感激,因此他更加庆幸自己对伊亚的爱。这两个仆人就像兄弟一样,但最终齐桓公饿死在伊伊等人的手中。我来详细告诉你发生了什么。齐桓公有三个儿媳妇,但他没有儿子。为了后继有人,他娶了六个妃子,生了一群儿子。齐桓公准备立郑继盛的儿子为太子,但吉炜不愿意,于是他和他的宠臣灵雕、怡雅勾结,试图强迫齐桓公把自己的儿子立为太子。
晚年,当齐桓公病重时,他的儿子们坐不住了,想夺取王位,于是他们开始杀戮,不顾齐桓公的死活。刁和怡雅故意装作保护的样子,把他“请”到一个封闭的小房间里养病。很少有外人知道这件事,他们的妻子忙着让他们的儿子成为君主,所以他们记得有一个重病的丈夫。就这样,在一个无人看管的黑屋子里,一个国家的国王,“春秋五霸”之首,被自己的兄弟安排得没吃没喝,慢慢地,被活活饿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10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宋仁宗吃饭时吃到一粒沙子,他有何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