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打仗的时候武器越长越好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30 16:01:55

古代打仗的时候武器越长越好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古代打仗的武器越长越好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在冷兵器时期,战场上比较常见的武器有枪、矛、戟、弓等,大部分作战场合前期都是以远程攻击为主,只有到冲锋时才会切换到近战武器,不过像枪和戟这类兵器是不是也是越长越好呢?有句古话叫“一寸长一寸强”,理论上来说攻击距离越远敌方对自身的威胁就越小,但长兵器也有缺点,就是被近身后往往就没有反抗能力了。这次就为大家讲讲,古代兵器在长短方面的取舍,究竟是有哪些考量,一起来了解下吧。

公元前280 年,亚平宁半岛南部,赫拉克利亚。

两万罗马士兵排成整齐的三列阵,同样数量的意大利同盟军围绕在他们周围。新兴的罗马共和国正焕发出朝阳般的光彩。士兵们来自于社会的每一个阶层,人人同仇敌忾,奋勇争先。这让他们在亚平宁半岛所向披靡。站在他们对面的是来自希腊伊庇鲁斯与马其顿的两万职业雇佣兵,由希腊最好勇善战的国王皮洛士指挥。一万到一万五千轻步兵、弓箭手、骑兵与战象兵为他们提供支援。两阵对圆,双方士兵好奇地打量着对方的方阵。他们都是第一次看见这样的阵列:罗马人手持标枪、短剑与盾牌,排列成纵列保持一定间隔的横队;而希腊人则紧密地排列在一起,长达6米的超长矛如同金属的密林,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双方的将军和士兵此时无法预知,他们的战斗将为历史所铭记,因为这是马其顿方阵与罗马方阵的第一次碰撞。

自从纪录片《复活的军团》讲述了秦兵马俑中发现的长达6. 7 米的超长矛遗迹,并在此基础上复原了超长枪方阵的影像之后,超长枪便激发出了观众的浓厚兴趣。马其顿方阵、瑞士方阵和西班牙方阵这几种典型的超长枪方阵成为热门话题。一种观点认为,超长枪方阵由五行矛头组成的密集正面无坚不摧,是“冷兵器巅峰”。一时间,枪杆长度似乎成为长枪战斗力的唯一评判标准。

事实果真如此吗?

《周礼·考工记·庐人》中说,步兵使用的酋矛长“一常零四尺”,战车兵使用的夷矛长“三寻”。周代“八尺曰寻,倍寻曰常”,因此酋矛长度为二十尺,夷矛则长达二十四尺。根据闻人军教授的意见,《考工记》中的齐尺长度在19. 5 厘米至20 厘米之间。因此曾有人论证说,战国时期的步兵用矛长达4 米,而战车兵用矛则长达4. 8 米。这样的长度已经大大超过了古希腊传统重步兵使用的长矛的长度,和亚历山大大帝时期的5 米超长矛长度相当,仅次于继业者战争时期的6 米超长矛。

但是,考古发现却对这种说法提出了质疑。1978 年发掘的战国曾侯乙墓(公元前433 年前后)出土了四十九支长矛和其他几十支长柄兵器,保存相对完好。其中最长的长矛连柄4. 36 米长,但大部分长柄的长度在3 米或以下。在其他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长矛,全长在2~4米之间,以3 米左右长度的最为常见。而《考工记》中的酋矛和夷矛,却从未在考古发现中得到证实。

至于秦兵马俑中发现的长达6. 7 米的超长矛,仅有编号为T19K0027 的一处遗迹,对于其性质,考古学家们仍然争论不休。而虽然在兵马俑中出土的长矛矛头不少,但是矛杆却没有完整的遗存。在其他长枪类武器中,保存较为完好的几支铍,连铍头在内全长大约在3. 6米到3. 8米之间。对于秦军中是否存在过使用6~7米长的超长矛的方阵这一问题,学界仍然莫衷一是。

那么,中国历史上是否真的有超长枪方阵存在呢?

答案是肯定的。明末清初史学家、武术家、诗人吴殳所著的《手臂录》是记录明末清初中国武术发展最重要的文献资料之一。在这本书中,吴殳记录了两种分别叫作“沙家枪”和“杨家枪”的枪法流派。沙家枪又称“沙家竿子”,长度为“丈八至二丈四”;杨家枪长度“丈四为正,加至丈六”。明代营造尺约为32厘米,十尺为丈,则“沙家竿子”最长可达7. 6米,杨家枪也可以达到5. 1米。这个长度已经非常接近同时代欧洲西班牙方阵与古斯塔夫方阵所用的长矛。

吴殳进一步论述说,在当时的军队中,杨家枪法和沙家枪法尤其为指挥官所青睐。因为其学习简单,攻击力强大,适于排兵布阵,特别适合密集方阵使用。这一论述也为同时期其他军事著作所证实。如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说:“长枪之法,始于杨氏,谓之曰梨花,天下咸尚之……盖沙家竿子、马家长枪各有其妙,而有长短之异……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信其然乎!”《练兵实纪·杂集·长枪解》一篇也说:“长一丈七八尺,上用利刃……初则用之南方杀倭,全赖于此。”

根据戚继光关于长枪的见解,结合鸳鸯阵阵图,可以看出戚家军的鸳鸯阵实际上是一种较为灵巧的小型超长枪方阵。阵列第一排是用于防止敌人贴身近战的刀牌手,第二排是持5米长枪的狼筅手,第三第四排是持6米长枪的长枪手,最后是担任反突击、保护侧翼等任务的镗钯手。鸳鸯阵第一排的刀牌手和西班牙方阵前列打鼠战的持剑火枪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跟在长枪手后面的镗钯手则让人想起瑞士方阵中担任同样任务的戟手。当鸳鸯阵按队、旗、局、司、总、营的编制组合为大型方阵的时候,其作战方式也与欧洲同时代的方阵战术近似。

鸳鸯阵

那么,这是否能够说明,无论东方西方,超长枪方阵都是冷兵器时代无往而不利的巅峰呢?吴殳似乎并不认同这一观点。

《手臂录·卷六》说:“夫枪腰长者软,短者劲,用法由此而分也……竿子长软,两腕虽阴阳互换,但可以助顺臂力,使无倔强,实不能以根制头。故拿、拦尽处,枪尖正摇,戳即斜去。摇定而戳,彼已走出,苟非十字步追之,戳何能及?”

吴殳认为,枪长超过一丈二尺(约3. 8米),则无论枪身使用哪种木材,都会因为自重问题导致下垂变软。所以无论沙家枪还是杨家枪,枪身都偏软。偏软的枪身首先是不利于格挡,其次是很难精确控制枪头,尤其是无法控制枪头的摆动。摆动的枪头当然不利于精确刺中目标,也就影响了长枪的攻击效果。换句话说,超长枪的刺杀效果实际上不如较短的长枪。

很多人认为,超长枪方阵由于正面集中了5 层矛头,所以无坚不摧。但在16 至17世纪欧洲超长枪方阵间的战斗中,经常出现一种叫作“推矛”(Push of pike)的现象。如1525 年的帕维亚之战、1544 年的切雷索莱之战、1600 年的尼乌波特之战,都发生了“推矛”。所谓“推矛”,就是双方长矛手都奋力向前时,双双突破了对方长矛方阵的攻击,双方的长矛纠缠在一起,而士兵们则像打橄榄球一样拥挤在一块儿。此时,谁也无法再用长矛攻击对方。在有人想起抽出匕首捅黑刀之前,战场会变得像街头斗殴一样滑稽。“推矛”现象的一再出现,也显示出超长枪方阵的正面杀伤力并不像很多人所想象的那样强大无敌。

“推矛”对阵列是有害的,但此时通常没有多少别的选择

练习在发生“推矛”以后如何保持队形并脱离“推矛”状态也是现代战场复原俱乐部的一项重要训练课程

此外,吴殳在书中介绍说,全木质长柄重量较大,可达十斤以上(明斤,约6公斤)。由于长枪极长的力臂,其自重力矩相当大,使用这么重的长枪刺杀是非常消耗体力的。根据史书记载,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在将其方阵的长矛由他父亲腓力二世时代的大约4米增长到大约5米后,为了减轻士兵们的负荷,不得不把重装步兵的盾牌直径从1米缩小到60厘米,并且取消了金属盔甲,让士兵们使用较为轻薄的皮甲和亚麻甲。

吴殳还介绍了另外几种长枪门派,包括“石家枪”、“峨眉枪”、“马家枪”等。这些门派所用的长枪全长多在“九尺七寸”(约3. 1米)这个经验数值上。吴殳认为这是在考虑重量、长度、重心、握把大小等因素之后,定下的最趁手好用的尺寸。长枪枪柄使用牛筋木、剑脊木等刚性较好的硬木制作,几乎不会弯曲。由于枪器本身既硬且重,所以运用手部动作可以做出技巧高超的防守动作,可以灵活控制枪根,运用各种革枪的技巧,然后步步进杀。不过,也由于其需要高超的技术,所以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训练,使用时才能得心应手。

吴殳所论述的3. 1米长枪和伊菲克拉特斯的希腊重装步兵长矛长度高度吻合。而这个长度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最常见的长柄武器长度,或许可以称3米长枪为标准长枪。在希腊、马其顿数百年的辉煌历史中,长矛的长度在反复斗争与变化发展中辩证演进。尽管在很多人看来,马其顿方阵代替了希腊方阵,马其顿长矛也代替了希腊长矛,但是严谨的历史学家很少对此武断定论。因为事实上,在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很久,希腊方阵仍然存在,并且创造过许多辉煌的胜利。回顾一下希腊方阵和马其顿方阵的发展历程,有利于我们抓住标准长矛与超长矛之间辩证关系的要点。

本文摘自《冷兵器时代的战争艺术》

古代弓箭威力真的有那么大吗

古代弓箭威力真的有那么大吗

《后羿射日》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过,传说后羿连射9箭,10个太阳瞬间只剩下1个,从此地球气候适宜,万物得以生长。弓箭,也成了冷兵器时代最可怕的致命武器。

古装电视剧里,经常出现打仗场景,那打仗肯定就有弓箭手躲着射箭,通常一箭过去,对面就倒地一个,小小的弓箭真的那么厉害吗?

在真正的古代战争中,其实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被一箭射死的,他们真正的死亡原因,通常都是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导致失血过多,又或者是射中了关键要害,心脏、脖子等,所以导致最终牺牲了。

而我们看到的电视剧里有的人一箭被射死,这些剧情其实是夸张夸大了。为了增加箭的杀伤效力,后汉耿恭发明了"毒箭",《三国演义》就有关羽攻城中了毒箭的记载,而毒素一旦入体,会顺着你的血液流通,你运动的越快,毒素发作的就越快,基本上你就离死不远了。

古代人在行军打仗的时候,就算是士兵没有穿戴藤甲这类的防护装备,弓箭的杀伤力也并不是很大的。

举个例子,一个士兵在战场上,被敌人一剑刺穿了身体,那么就算没死在战场上,下了战场也救不活。但是被弓箭射穿的人就没多大事,只要得到及时的救治,基本上就死不了。

如果弓箭手骑在马上,在冲锋的过程中,这个距离内弓箭手可四到五次齐射。这就如同影视剧中所看到的景象出现了,漫天箭雨。

在这种恶劣的作战情形下,骑兵还往往还采用不同的战术,如包抄、夹击啊。各队再配合各种战斗阵型,包括燕尾阵、长蛇阵等等,可实施多轮打击。所以说在战场上弓箭手会给敌方造成较大的伤亡。

当然了,弓箭作为最可怕的远程武器,主要并不是它对肉体的造成的伤害,而是它对人心理的那种压迫感。弓箭用抛射的情况下能远,可达到400米,也就是说接近400米范围内,你都是一直处于弓箭手有效射杀范围以内。

其实在古代打战真正用来杀死敌人的还是靠真刀真枪的砍杀居多,当然了弓箭肯定能射死人,这毋庸置疑,但是由于军中毕竟神射手不多,并且弓箭这东西基本上射出十来箭就耗尽力气了,而对于一般士兵来说,弓箭的准头并不高,主要还是射击大概目标。

所以射中敌人的要害部位致人死亡的不多,所以对于弓箭最开始还是以伤敌为主,虽然说被射中不至于丧命,但是至少是短期内没有战斗力了,反而还会牵制敌人部分人手去照顾他,所以这时候伤敌与杀敌其实差别也并不大。

当然,弓箭手也有自己一定的那个短短。每个弓箭手只是带50只左右的箭,并且箭属于消耗品。

弓和箭在古代来讲都是非常贵的,中国古代的弓制作起来也是挺复杂的,每一把弓的制作时间不会少于一年,所以说也不是每一个军队都有大量的弓箭手的,如果这样,古代的仗就没法打了。

弓箭其实并不是很厉害

弓箭其实并不是很厉害

要说在冷兵器时代,弓箭有多厉害,这显然是有些夸张了。事实上,弓箭在古代打仗时候有很多弱点:一瞄不准,二射不死,三是易消耗。

说瞄不准,是因为弓箭很难在很远的距离处,真正的射中你想要射中的目标。古代神箭手的故事,为什么广为流传?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射箭很难射准。要是都射得准的话,神箭手也不足为奇了。

我们看现在的射箭比赛,能够射中十环,而且箭箭都能够射中这种环数的,那就是世界上最顶级的高手了。而古人射箭比现代人更难。因为古人射的是人,目标更小一点。而且人还是活动的,会躲避。所以古代射箭,很多时候都不用瞄,瞄了也射不准。常常就是碰运气,射到什么算什么。

说射不死,首先是因为古代射过来的箭,在经过长途奔袭后,其实速度已经很小了,差不多都是一种强弩之末的姿态。“强弩之末,不能入鲁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古代的人都披坚执锐。因为有铠甲,所以铠甲挡住的地方很难射进去。同时因为手里拿着武器盾牌,还很容易把射过来的箭挡住。真正暴露在外的区域是很小的,但这样的区域,很难射到。

再次,箭毕竟是冷兵器,很难一箭射中要害的地方,所以一般都不怎么杀得死人。

说易消耗。是指箭不同于手中的兵器,手中的兵器是一直拿在手中的。但箭射出去就没了。射光了,你就没办法打仗了。虽说箭造起来并不复杂,但也得有个造的过程。

《三国演义》里面写“草船借箭”。实际上,这么容易搞到箭的方式,在古代战场上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

不过,虽然弓箭的杀伤力非常有限,不容易杀死人,但为什么古代的战场上,常常把它作为打仗的第一选择呢?有两个原因。

一、弓箭的打击面大。

弓箭和炮石一样,在古代都属于远程武器。远程武器最大的特点,就是打击面大。不需要走近了肉搏,就能完成打击。

古代很多战争,是只有弓箭能发挥作用的。

比如城市攻防战,城上和城下,只能通过弓箭炮石这样的东西来比拼。要是能够爬上城墙的时候,就已经能把一座城市给攻下来了。

比如渡河阻击战,所谓“半渡而击之”,就是敌军渡河渡到一半的时候,就赶紧射箭阻击。宋襄公当年一定要等楚军渡过河,摆好阵势才和他们打,不知道是不是他手中没有弓箭的缘故。

再比如山地埋伏战,把敌人引进一个峡谷中,等敌人进入了包围圈以后,两边的弓箭手立刻发动射击。要是没有箭的话,这仗还不知道该怎么打?

事实上,古代的战争,大多是这样的战争,这样的战争,弓箭肯定是第一选择。只有最笨的打法,才是士兵们摆在旷野上,捉对厮杀。

二、弓箭的致死率高。

有人会问,你刚才不是说弓箭不容易致死吗?为什么又说弓箭的致死率高了?

不错,弓箭因为瞄不准,射不死。但是弓箭又容易给人带来创伤。毕竟人体不可能全部包裹起来,战场上人员又密集。因此,虽然瞄不准,射不中这个,说不定就能射中那个。胳膊腿这些虽然不是致命的地方,但射中了也比较麻烦。被射中了,疼痛难忍,又流血过多,肯定不可能继续打仗了。

还有,古代的医药水平很低。武侠小说里面描写的那种,在伤口上撒上立刻能愈合的药粉,是很难找到的。古代又没有消炎的药物,而且古代还没有护士。因此,士兵在战场上一旦被射中了以后,伤口就很容易感染。而一旦伤口感染以后很容易就化脓,最后死掉。

所以也许当时射不死,但是接下来的致死率,其实是很高的。

还有,古人为了提高弓箭的致死率,常常会在箭头上想些花招。比如在箭头上搞出倒勾,把箭头淬上毒液等等。这样的话,当弓箭射到对方士兵的时候,就很容易引发并发症。致死率就更高了。

因此,不管怎么说,弓箭还是古代战场上的第一选择。

假如在古代打仗,选择哪一个武器出征最厉害呢?

如果作为个人的话,我自己就选择弓弩,适合远程攻击,离敌军比较远,相对安全,当然其实最适合作战的武器应该是长枪,看多少流芳千古的武将,他们手中的武器都是长枪。

我想选择弓弩说起来也是怕死的选择,其实弓箭兵有时是第一个上场,不过我觉得它适合我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是在冷兵器时代之中唯一可以远程攻击的武器。有时距离决定了逃生的机会,而且无论是弓箭还是弩箭,杀伤力也是非常的强大,只要力量够强,一箭毙了对手的可能性非常大。我记得对箭法最为深刻的一个成语是?百步穿杨?,虽然比之现代的火枪,弓箭的距离其实并不远,但纯粹人力的发射,百步之外,冷兵器时代,唯一能攻击的武器也就是弓弩了。

最适合打战的武器长枪说起长枪,就会想起杨家枪法,霍家枪法,岳家枪法有多少沙场征战的将军,手持一把长枪,保家卫国,又有多少士兵,一杆长枪就冲锋陷阵。在古代,只有冷兵器的时候,作战之时,无论是盾兵,弓箭兵,长枪兵什么样的兵种,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长枪却有着它独特的地位,是中长距离,近距离作战的好武器,比之大刀,它可更远距离攻击,比之长剑,它更有攻击力看无论是杨家枪法,还是岳家枪法,都是得到过战场的洗礼,多少名将是把它耍得出神入化了。

有人说,大刀更好,不需要什么章法,挥动砍起来就行,是啊,大刀也有大刀的优点,终其原因,要是能选择,在古代的时候,冷兵器之中,我觉得最适合作战是长枪,但是最适合我的是弓弩,你呢,适合哪一种呢?

古时候的兵器天天对砍,都砍不坏,也砍不卷这究竟是为什么?

古代冷兵器,在中国隋唐乃至汉,都对刃口进行了热处理,刃口硬度至少在洛氏52度以上,一般会达到58-60左右,这个硬度是很高的,很容易崩口。在隋唐后,我国出现了大批刃口不进行热处理的夹钢刀具,但其硬度依然相当高,就寿命看,夹钢工艺因为是通体夹钢,所以理论上说,几乎不存在寿命问题,因为你只要不断地研磨,就可以一直使用下去,结果无非是刀体不断地变窄变短。

实战中对方攻击时,以闪躲为上,而闪躲的同时也是攻击的机会,因为对方在进攻姿态时不可能违背物理规律陡然变为防御,这时借闪躲同时对方攻击尚未完成之时再加一击,往往制敌。只有当攻击无法闪躲时,才用刀剑或其他装具格挡。用刀剑格挡时,一般使用镐部,切刃刀则用刀背。只有最不济的情况下,才用刀刃相抵,这种动作不管双方刀剑质量如何,百分百损刀,不卷则崩,只是程度不一而已。

据说当年使精贵兵器的人很讨厌和使棍棒的人对打,因为很伤兵器。尤其是使刀剑的,据说都会尽量少使用刃来拨挡对方的兵器。倘若自己攻击一刀砍下去,如果对方兵器来搪,也会尽量抽回攻击,避免刀刃受损。即使削铁如泥也是有代价和前提的。电影里都是为了好看才设计那些动作,或者弄点CG火花出来。不能当真的。

在一些古代战争之外的近身格斗中,两剑互相撞击是常有的事,但都会避免剑刃相撞击,一般都会用剑背来格挡。这是因为,在古代的时候,刀剑的冶炼技术远远不如现代冶炼技术先进,两剑相撞击时,剑刃会出现缺口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10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