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魏藻德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在古时候,一个人想要出人头地,就得进京当官。那么进京当官的唯一道路就是上京赶考。对于古代的读书人来说,能够通过考试获得一官半职,是至高无上的荣耀。在进京赶考后的排名中,第1名就叫状元,第2名、第3名分别叫探花和榜眼,在古人眼里只有读书才能让自己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相传当时的考试是从乡到镇,最后才能到朝廷经过殿试。殿试的考官是皇上,在殿试中得到第1名的人便是状元。这些状元经过考试的不断筛选,都是才高八斗,拥有真才实学。
那么是否每一个状元都有真本事呢?其实不然,在明朝时期,就有这样一个状元,据传他无德无才,而且还做过很多错误的事情,加快了明朝的灭亡。古时候的科举制度一直连续了2000多年,到明朝的后期才被彻底废除。但是在明朝的时候还是备受推崇的,而且皇帝会亲自做考官。那时候天下人都认为,经过这样层层选拔,出来的人一定是货真价实的,一定可以扭转明朝衰亡的局势。
但是事与愿违,这名状元偏偏就没有让大家如愿以偿。这位状元便是魏藻德,当魏藻德考取状元后,朝廷开始给他晋升,因为当时明朝的局势是内忧外患,很多人都将魏藻德当做最后的救命稻草,想通过这位状元来扭转明朝的衰落走势。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魏藻德仅仅用了三年不到的时间,就爬上了正三品的大官员,并且已经在皇帝的身边辅佐皇帝管理朝政了。要知道在之前,如果一个官员想要晋升的话,就必须要在政治的道路上有所建树,这样才能获得一个晋升的机会。但是魏藻德在这晋升的三年中,没有任何的成就可言。
在后来的历史学家解释道,这位状元郎之所以能够在当时不断提关是因为魏藻德非常懂得皇上的心理,并且对皇上阿谀奉承。古往今来有很多的朝代都会出现宦官当道的现象,就是因为这些宦官离皇上近,深得皇上的重用。所以现在的魏藻德也是因此得势,与那些明朝的宦官没有太大的本质上的区别。所以很多历史学者都认定在当时殿试中拿下状元,也可能是因为在殿试中的主考官而已。
宰相:李善长、汪广洋、胡惟庸、徐达共四人。
首辅:曹鼐?、陈循 、高榖?、徐有贞?、许彬?、李贤 、严嵩、张居正、黄淮 、解缙?、胡广?、杨荣、杨士奇?、杨溥、高拱等人。
一、宰相
1、李善长
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
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
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年七十六岁。南明弘光政权追谥襄愍。
2、徐达
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
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次年,被任命为左相国。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师攻取淮东,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灭张士诚。
旋即出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此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他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二、内阁首辅
3、张居正
张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广荆州卫(今湖北省荆州市)军籍,生于江陵县(今属荆州),故而时人又称之“张江陵”。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23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1572年),明神宗登基后,因为李太后与司礼监太监冯保的支持,张居正代高拱为内阁首辅。
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张居正在任内阁首辅十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余万”。
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4、胡广
胡广(1370年-1418年6月11日),一名靖,字光大,号晃庵,江西吉水人,南宋名臣胡铨之后。明朝文学家,学者,官员。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状元。官至文渊阁大学士。
永乐十六年(1418年),胡广去世,年四十九。赠礼部尚书,谥文穆。明朝文臣得谥号,自胡广始。明仁宗即位后,加赠太子少师。胡广留世著作有《胡文穆公杂著》、《胡文穆集》等。
5、徐有贞
徐有贞(1407年-1472年),初名珵,字元玉,又字元武,晚号天全翁,南直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朝中期内阁首辅,因封爵武功伯,世称徐武功。
徐有贞是宣德八年(1433年)癸丑科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讲,土木堡之变后曾建议南迁,遭到朝野内外的一致谴责。他在景泰年间担任佥都御史,到山东治理黄河水患,因功升任副都御史。
景泰八年(1457年),徐有贞与石亨、曹吉祥等人策划发动夺门之变,拥戴明英宗复辟,被拜为华盖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封爵武功伯。他谗杀于谦、王文,又与石亨、曹吉祥争权,结果被构陷罪名,贬为广东参政,后又流徙金齿。石亨败亡后放归。
成化八年(1472年),徐有贞去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内阁首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徐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善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胡惟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汪广洋
崇祯皇帝影视剧形象
明朝的灭亡是诸多因素导致的。曾有人说过,崇祯皇帝“非亡国之君,却当亡国之运”。其实,明朝的灭亡崇祯也难辞其咎。崇祯即位之初与文官集团共同诛灭了魏忠贤阉党,却间接推动了文官集团的权力膨胀,而魏忠贤恰恰是天启皇帝临终前嘱咐崇祯无论如何也不能杀的。但在崇祯死后,那些得利的士大夫们却说崇祯“独夫授首,何足道哉。”这也就明白崇祯为何如此心凉的说出那句“此皆文臣误我”了。
那么明末的文官集团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存在,在大明覆灭的历史洪流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明朝是意识形态立国,文官都自诩是谨遵孔孟之道孝子贤孙,再加之明朝官员俸禄极低,这就导致了文官们一面高唱赞歌一面大肆贪污,所以海瑞“海青天”这样的清官才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怪胎,得以一生颠沛流离。话说当年海瑞给母亲过寿,破天荒的让人买了几斤肉,竟然成为了街头巷尾热议的头条话题,足见当年做一个清官是何等的“艰难”。
海瑞
有明一朝,在万历之前都是以农业税为主,张居正变法后变为了以工商业税为主,国库开始扭亏为盈,这样才有资本支撑起了“万历三大征”。而明朝中期官商勾结早已十分严重,开征盐税、矿税等工商业税收极大地损害了文官们的利益,于是乎在张居正死后商税逐步取消,万历也成了那个“三十年不上朝”的万历。文官们终于高兴了,因为朝廷终于“体恤民生”了,而农民又成了纳税大户。到了崇祯年间,由于辽东吃紧、遍地烽烟,崇祯又向农民开征了辽饷?剿饷和练饷等税费,直接导致了更多起义的爆发,当李自成兵临城下时,崇祯下招取消三饷,可惜早已没用了。
张居正
大敌当前时,崇祯乞求百官募捐救国,百官装傻哭穷。国丈周奎是个富豪、崇祯想让其带头捐献10万两、好让其他大臣效仿。让太监去问周奎要钱时、他又哭又闹并称没有那么多银子、说的自己是个清廉节俭两袖清风的好官、最后只肯捐一万。崇祯退让了一步并坚决让其再捐出一万两来,奇葩的周奎竟然进宫去找自己的女儿、周皇后让其深明大义、自己掏腰包给了周奎5000两、这周奎却将女儿给的5000两只捐出3000两、剩下的2000两补贴自己的亏损。而李自成进京后经过对百官残酷拷掠,共得银7000多万两。真是天大的笑话。
周奎
李自成进城之后,许多明朝的官员和读书人都前去溜须拍马以求得一官半职。身为明朝首辅的魏藻德竟然也屁颠儿的前去求官,而且大骂崇祯昏庸,简直没有一点读书人的气节。连李自成都看不下去,大骂:“谁都可以骂崇祯,你是被崇祯钦点的状元且官至首辅,还要不要脸了!”。
曾几何时,作为大明文官集团核心的东林党人是天下读书人的表率,他们的那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度成为很多人案头的座右铭,可事实却印证了另一句老话“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7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巢王妃杨氏有多美李世民竟然霸占了弟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