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到晚唐贯穿整个唐代,大约300年。敦煌飞天是在本民族传文化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印度飞天的成分,融合西域、中原飞天的成就,发展创作出来的。从十六国起,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代五个朝代,百年的时间,完成了敦煌飞天中外、东西、南北的互相交流、吸收、融合、完成了中国化历程。到了唐代,敦煌飞天进入成熟时期,艺术形象达到了最完美的阶段。这时期的敦煌飞天已少有印度、西域飞天的风貌,是完全中国化的飞天。
唐代是莫高窟大型经变画最多的朝代,窟内的四壁几乎都被大型经变画占领。飞天亦主要画在大型经变画之中。在题材上,一方面表现大型经变画中的佛陀说法场面,散花、歌舞、礼赞作供养;另一方面表现大型经变一中佛国天界——“西方净土”、“东方净土”等极乐世界的欢乐。飞天飞绕在佛陀的头顶,或飞翔在极乐世界的上空,有的脚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振臂、腾空而上;有的手捧鲜花,直冲云霄;有的手托花盘,横空飘游。飘曳的衣裙,飞卷的舞带,真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咏赞仙女诗:“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浮升天行”描写的诗情画意。
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把敦煌石窟的唐代艺术,划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把这四个阶段又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初、盛唐为前期,即唐王朝直接统治敦煌地区埋藏(公元618~781年);中、晚唐为后期,即吐番族占敦煌地区,和河西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管辖敦煌地区时期(公元781~907年)。
艺术风格最能体现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形态。唐代前期的飞天具有奋发进取、豪迈有力、自由奔放、奇姿异态、变化无穷的飞动之美。这与唐王朝前期开明的政治,强大的国力,繁荣的经济,丰富的文化,开放的国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最具有唐代前期风格中特点的飞天,是画在初唐第321窟的双飞天,和盛唐第320窟中的四飞天。
第321窟西壁佛龛两侧各画两身双飞天。这两身飞天,飞翔姿态十分优美,尽管飞天的面容、肉体虽已变成降黑色,但眉目轮廓、肉体姿态、衣裙彩带的线条十分清晰:身材修,昂首挺胸,双腿上扬,双手散花,衣裙巾带随风舒展,由上而下,徐徐飘落,像两只空中飞游的燕子,表现出了潇洒轻盈的飞行之美。
第320窟的四飞天画在南壁《西方净土变》中阿弥陀佛头顶华盖的上方。每侧两身,以对称的形式,围绕华盖,互相追逐:一个在前,扬手散花,反身回顾,举臂紧追。前呼后应,表现出一种既奋发进取,又自由轻松的精神境力量和飞行之美。飞天的四周,彩云飘浮,香花纷落,既表现飞天向佛陀作供养,又表现佛国天堂的自由欢乐。飞天的肉体虽已变黑,面容不清,但整体形象清晰,身材修长,姿态轻盈,人体比例准确,线描流畅有力,色彩艳丽丰富,是唐代飞天代表作之一。
唐代后期的飞天,在动势和姿态上已没有前期时那种奋发进取的精神和自由欢乐的情绪了。有艺术造型上,衣饰已由艳丽丰厚转为淡雅轻薄,人体已由丰满娇美变为清瘦朴实,神态已由激奋欢乐变为平静忧思。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画在中唐第158窟西壁大型《涅槃经变》图上方的几身飞天,这几身飞天围绕《涅槃经变》图上层的菩提树宝盖飞翔,有的捧着花盘,有的捧着璎珞,有的手擎香炉,有的吹奏羌笛,有的扬手散花,向佛陀供供养。但神情平静,并无欢乐之感,在庄严穆的表情中透露出忧伤悲哀的神情,体现出了一种“天人共悲”的宗教境界,同时,也反映出唐代后期国力衰败、国人忧思和当时吐蕃族统治敦煌地区时官司民向神佛乞愿回归大唐的情绪。
这几身悄天中,位于宝盖北侧一身,姿态神情表现最为传神。其飞行姿态,昂首挺胸,手捧璎珞,双腿后扬,围绕宝盖,由上而下,轻轻飘落,背上长带飞舞,胸下彩去飘旋。衣饰淡雅,肉体仅用线描,眉目清秀,神情庄严,略带忧思。飞行姿态已无唐代前期那样激奋轻盈,显得有些沉重。
隋代是莫高窟绘画飞天最多的一个时代,也是莫高窟飞天种类最多、姿态最丰富的一个时代,除了画在北朝时期飞天的位置,主要画在窟顶藻井四周、窟内上层四周和西壁佛龛内外两侧,多以群体出现。总体上说,隋代飞天是处在交流、融合、探索、创新的时期。总趋势是向着中国化的方向发展,为唐代飞天完全中国化奠定了基础。
总之,隋代敦煌壁画进一步摆脱了外来艺术的影响,走向创造自己民族艺术形式的道路。这种充分体现自己民族特色的壁画艺术,获得了广大人民的喜爱。
敦煌莫高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在中国悠久的 历史 长河里,有着传奇般的艺术色彩 。 是中华艺术美学世界的一块瑰宝,是我国壁画艺术的一块圣地。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宣昭帝苻坚时期。 它历经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西夏、元朝等各个朝代的不断兴建,逐渐形成了巨大的规模,共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成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在敦煌壁画艺术中,莫高窟最典型独特、最受人喜爱的艺术形象就是“飞天”。敦煌石窟里有各种各样千姿百态地“飞天”。 初始,大家将飞仙称之为飞天。之后,伴随着佛教在中国 历史 上的逐渐发展趋势,飞天和飞仙的品牌形象逐渐结合起来,转变为中国敦煌文化的专业名词。敦煌飞天总计有四千五百余身,他们以飘飞的身形、婀娜的舞姿、鲜艳的花朵,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如来世界的胜景。从南北朝迄今为止的一千多年间,敦煌飞天在不断演变着。
一.飞天文化的产生和演变:
中国的飞天艺术,大多画在墓室的壁画中,象征着墓室主人的灵魂能羽化升天。而敦煌洞窟中的飞天,因为佛教的传入,以及敦煌正处在丝绸之路上,因此具有中外文化交流的因素。
1.十六国至北魏时期:飞天形象源自佛教中的飞神,而佛教源自印度 。所以现代学者认为印度是“飞天”的故乡。当然,但是,中国的飞天形象从第一次在中国现世时, 就和印度的佛教“飞神”不同。 莫高窟中最早的一批飞天壁画,无论从体态还是神情来看,都带着 浓烈的异域文化气息 ,而这个时期刚好是印度佛教渗透入敦煌的时期。从十六国北凉到北魏约170余年,此时敦煌飞天深受印度和西域飞天的影响。
佛教的飞神形象大概是:人形有角,可以在天地之间腾云驾雾随意翱翔 。在佛教进入敦煌之后,这一形象被艺术家用独特的创作手法表达出来,形成了后来 敦煌独有的“飞天” :在空中翩翩飞舞,但是“飞天”是束着常常飘带的轻盈和柔美女子。 这种“飞天”形象既突出了佛教飞神的超凡,又展现了俗世女子的婀娜多姿 。
2.西魏到隋代大约80余年间。 敦煌飞天处在佛教天人与道教羽人,西域飞天与中原飞仙相交流和融合,以及不断创新变化的阶段。
3.隋代绝对是“飞天”数量最多的一个时代,也是“飞天”种类最丰富的一个时代。 隋代的“飞天”在飞翔的动态描绘上有了很大的提升,肢体和服装的变化让整个飞天形象更加生动。
4.飞天文化在唐代达到了巅峰,无论是手法还是形态都基本中国化,基本看不出西域风貌。 由于工匠的技艺日渐成熟,“敦煌飞天”在这个时期的形象基本达到了完美。这个时期“飞天”最大的特点是线条风格上的变化,这种变化成了飞天壁画的主导元素。
此后,敦煌飞天文化就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西夏和元朝时期,虽有部分修饰,但并无大的创新。
二. 敦煌飞天的艺术特色:
1.线条自然灵动: 在传统美学中,画面中的水墨线条十分重要。水墨线条可以承载人们深邃的思想内涵、展现出时代的变迁。在敦煌飞天壁画中,集中体现在飞天形象的塑造上,用明快的手法表现出空中衣带飘飘的飞行轨迹,充满音乐的韵动感。
2.弱柳扶风的造型: 以极其细腻的质感,通过笔墨语言充分表达出造型的美感。笔触自然灵动,艺术形式具有极强的写意色彩。飞天的超然物外的精神内涵,都是通过线条向观赏者传达的。俊秀飘逸的丝带,大大加强了飞天的运动感。
3.敦煌飞天既是人体美的展示,又是生命力旺盛的象征, 飞天的艺术造型具有潜意识的心理享受,将人体美融入了心理意境。这是浪漫主义精神与创作方法相结合的产物,反映出古人善良而又完美的思想憧憬,具有极高的美感和艺术品味。
4.敦煌飞天反映出中国画的造型观起着主导作用 。中国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重视表达意韵,追求艺术上的“似与不似”,把画“意”不画“形’作为绘画艺术的最高表现方法及精神享受。因此,外来的飞天形象逐渐转化为中国式的敦煌飞天,形成不局限于形似的、美到极至的中国经典艺术形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2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曹操夺取荆州为什么这么轻松真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