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后期的曹魏,由于司马氏夺权专政,使得掌握军事重镇寿春的统帅先后发生了三次反抗司马氏的兵变,史称“淮南三叛”或“寿春三叛”。这三次分别为王凌之叛(251年四月)、毌丘俭文钦之叛(255年正月)及诸葛诞之叛(257年五月—258年二月)。三次叛乱皆为司马氏所平定。下面对百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司马氏诛杀曹爽之后,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渐有篡逆之意,这自然引起了亲魏派的不满,而接近东吴的淮南地区,士马强盛,边境多务,也就成了反叛的多发地带,在短短几年内,这里便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反叛,其中由诸葛诞发起的最后一次尤为激烈。淮南第三次叛乱是三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司马氏在平定诸葛诞之役中,显示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和过人的谋略。甘露三年(258)正月,诸葛诞兵败被杀。至此,支持曹魏皇室的武装力量基本被消灭殆尽。
经过
一叛
公元249年(正始十年),发生高平陵事变,曹爽被罢免后被诛杀,司马懿於是掌握魏国大权,升任镇守寿春的王淩为太尉。王淩与外甥令狐愚见魏帝曹芳年幼无力掌政,致令君权旁落在司马懿之手,於是意图废曹芳而改立楚王曹彪,令狐愚更派部将张式联络曹彪。
公元251年(嘉平三年),王淩见东吴在涂水有军事行动,於是上书请朝廷准许讨伐东吴,打算乘此而起兵反抗司马懿,此为王淩之叛。但是请求并没有得到回应,王淩於是派部将杨弘将废立计划告诉兖州刺史黄华,希望得到支持,但杨弘和黄华却向司马懿揭发王淩的图谋,司马懿於是率军讨伐。王淩自知不敌,司马懿又在发军时先赦免他的罪,於是投降,司马懿纳降。但后来王淩自知他不久一定会被诛杀,於是在被押解到洛阳的途中自杀。王淩、令狐愚等人被诛灭三族,曹彪亦被赐死。
同年六月,司马懿病重,梦见贾逵、王凌为作祟,不久去世,其长子司马师继之掌权。
二叛
公元254年(正元元年),李丰与夏侯玄及张缉等人意图推翻司马师,但计划败露,李丰、夏侯玄和张缉等皆被杀。曹芳对李丰等人被杀后深感不平,引起司马师不满,於是在数月后强行废了曹芳而改立曹髦为帝。李丰等人被诛杀和曹芳被废,令到当时驻守寿春的镇东将军毌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非常不安,害怕会牵连到自己;而毌丘俭儿子毌丘甸亦劝父亲要举兵保卫曹魏,二人于是决心要反抗司马师。
公元255年(正元二年),二人在寿春举兵讨伐司马师,并进兵项城,此为毌丘俭文钦之叛。东吴知道毌丘俭叛乱后亦由丞相孙峻率领吕据和留赞领兵到寿春支援毌丘俭。司马师自己亲自率军讨伐,并派遣荆州刺史王基率兵与叛军对抗,抢先占领南顿。及后诸葛诞、胡遵和邓艾都领军与司马师会合。司马师命令诸军不能进攻,毌丘俭和文钦不能进攻,又怕撤退时寿春被袭,军中的淮南将士因家属都在北方,军心於是溃散,只有新归附的农民仍然效命。此时邓艾驻屯乐嘉,毌丘俭见邓艾兵弱,於是派文钦攻击,但文钦到后却发现司马师率领大军到来,於是撤退。司马师派左长史司马班追击,文钦军败退,因其子文鸯奋战才得以全身而退;此时殿中人尹大目追出试图劝降文钦,但遭文钦拒绝。毌丘俭知道文钦败退后乘夜逃走,馀众於是崩溃,毌丘俭逃到慎县被平民张属射杀,枭首被送到洛阳。文钦回到项县时大军已溃散,寿春又被诸葛诞占领,於是逃亡到东吴。孙峻到东兴时知道诸葛诞已占领寿春,于是退兵;诸葛诞派部将蒋班追击,斩杀留赞。
三叛
毌丘俭文钦之叛被镇压后不久,司马师因眼睛震出眼眶,痛死于许昌,由弟弟司马昭接手掌权。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见好友夏侯玄、早前在寿春叛变的王淩和毌丘俭皆相继被诛杀,十分不安,於是一方面在淮南笼络人心,一方面又蓄养死士以作自保。司马昭为了铲除支持曹魏的势力,听从贾充之言逼反诸葛诞,徵召他入朝为司空。
诸葛诞接到诏令后十分恐惧,于是在公元257年(甘露二年)杀扬州刺史乐綝,据守寿春反抗司马昭,又派长史吴纲带儿子诸葛靓和牙门子弟到东吴当人质,请求援兵;此为诸葛诞之叛。司马昭於是率二十六万兵讨伐诸葛诞,驻屯丘头,并派镇东将军王基及安东将军陈骞包围寿春,派石苞、胡质及州泰领兵抵抗吴兵。东吴援军文钦、唐咨和全怿等趁包围圈未成突入寿春城,但其后王基建立起坚固的包围圈,文钦等数次突围也不能攻破。同时吴将朱异率军屯寿春西南的安丰作外援,被兖州刺史州泰击破。孙綝率军屯鑊里(今安徽巢湖市境),派朱异率领丁奉和黎斐等再前往寿春解围,但被石苞和州泰击败,太山太守胡烈更出奇兵尽焚吴军粮秣。
朱异因粮秣已失,拒绝再进攻。孙綝大怒,斩杀朱异,但因无力再战,被迫退还建业。被围困的寿春久久没有等到援兵,诸葛诞部将蒋班和焦彝劝诸葛诞率主力专攻一方以求突围,不宜困守寿春;但文钦认为东吴救兵必至,劝诸葛诞固守。诸葛诞不听蒋班的建议,更意图杀掉二人,二人於是逃出城投降魏军。后来,司马昭接纳钟会的计谋,伪造刚刚投降曹魏的全辉和全仪的诱降书信,又派二人的亲信将书信交给吴将全禕和全端等人。全褘等收到的书信后,果然率众向曹魏投降,此举令寿春城民大惊。
公元258年(甘露三年)正月,诸葛诞和文钦及唐咨等突围但失败,死伤枕藉,唯有撤回城内。而城内粮食已经接近枯竭,已有数万人出降,文钦亦意图尽释城中的北方人,仅以吴兵据守以减省粮食消耗,诸葛诞不听,更加因忌恨文钦而将他杀害,文钦子文鸯和文虎知道文钦被杀,於是投降司马昭。文鸯二人获封赏更令寿春的兵民丧失战意,最终司马昭在二月攻克寿春,诸葛诞兵败出城逃亡,被胡奋部下士兵击杀;吴将于诠亦力战而死;唐咨和王祚则投降。
司马昭手下诸将认为淮南地区仍为叛逆之徒所占据,这些吴兵的家室都在江南,不可放他们回去,要求把降兵全部坑杀。司马昭说:“古人用兵,以保全对方的国家为上策,只杀其首恶而已。吴兵得以逃回去,正好可以显示我国的宽宏大度。”结果一个不杀,把俘虏带回在三河地区接近京师的地方加以安置。又授予唐咨安远将军之职,其余的副将,也都给了他们相应的地位和封号,众人都心悦诚服。
五月,魏帝命改丘头曰武丘,以旌武功。这场战役中,南北双方投入的兵力分别为近三十万与二十五万,甚至大于魏灭蜀、晋平吴的规模。诸葛诞的失败,主要原因是准备不够充分,对贾充的试探也未多加考虑,而吴国的统帅孙綝军事才能平平,且深入魏境作战,补给相对较难;另外,诸葛诞和文钦之间缺乏比较牢固的合作基础,导致了统率层的崩析。所以战争仅仅持续了八个月就结束了。
与此同时魏国在长城(今陕西周至西南)一带还在与蜀军作战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胜利,这表明了经过三十年的养息,魏国的国力已经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
? ? ? ?公元249年,高平陵政变后,大将军曹爽被司马懿斩杀,此后司马氏掌握着魏国朝政的大权。因不满司马氏独揽大权,掌握军事重镇寿春的统帅们先后发动了三次反抗司马氏的兵变,这三次兵变分别为王凌之叛(251年)、毌丘俭文钦之叛(255年)及诸葛诞之叛(257年)。最终,三次叛乱皆被司马氏平定。
? ? ? ?那么,淮南三叛时东吴与蜀汉都在做什么呢?
? ? ? ?首先,淮南三叛时,蜀吴并没有向魏国发难。
? ? ? ?公元251年,王凌与兖州刺史令狐愚见魏帝曹芳无力执政,便趁东吴涂水异动之时,以攻孙吴为名,上书请求虎符,进而起兵,改立曹操之子曹彪为帝。
? ? ? 可惜计划尚未实施,令狐愚便病逝,而后王凌遭其同僚出卖。司马懿得知王凌造反后,令黄华担任兖州刺史,调集数万人马,直逼寿春。王凌没有拿到虎符,自知毫无胜算,便向司马懿投降。在押往洛阳途中,他在贾逵庙前哭诉后,服毒自尽。由于司马懿反应迅速,此次叛乱没有真正完成,因此蜀吴并没有向魏国发难。
? ? ? ?先说东吴。公元255年,毋丘俭率淮南之众渡河北上,于中原与司马师交战。东吴丞相趁机率吕据、留赞袭击寿春。奈何被诸葛诞抢占先机,东吴大军只好撤回。老将留赞在班师途中突发疾病,遭遇魏将蒋班追击,战死疆场。
? ? ? ?再说蜀汉。蜀汉姜维则机率夏侯霸等出狄道,于洮西击败王经。后来他围攻狄道成,直到魏将邓艾率兵来援,与陈泰共同抵抗蜀军。姜维见曹魏援军不断赶来,只得退兵。
? ? ? ?公元257年,诸葛诞斩杀扬州刺史乐綝,据守寿春反抗司马昭。东吴丞相孙綝则于鑊里屯兵,吴将朱异率丁奉等人前往寿春支援,文钦、唐咨等趁包围圈未成,突入寿春城与诸葛诞会合。此役中,胡烈出奇兵,尽焚吴军粮草。朱异先是败于魏将州泰,后又因失粮草拒绝再战,被孙綝斩杀,东吴援军也被迫退还建邺。
? ? ? 另一方面,蜀汉姜维趁机攻秦川,魏将司马望与邓艾坚守不出,蜀军再一次无功而返。
古代每个朝代的皇室都有忠于自己的追随者,三国时的曹魏也不例外。魏国发展到后期,权力大多掌握在司马懿父子的手中,高平陵之变后,曹魏皇帝更没有什么权力了,而这时魏国的中央层面已经变成了司马家专政的局面。但在一些地方上,却仍有曹魏的追随者,其中王凌、文钦、毌丘俭和诸葛诞等人就是代表人物,他们先后三次发动兵变试图反抗司马家的专权,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淮南三叛。这三场叛乱究竟是怎么回事?他们的失败对曹魏政权的影响有多大?
王凌对抗司马懿,兵败自杀:
这三次叛乱发生的时间都集中在高平陵事变后的十年间,整场事件的时间跨度也是比较大的。第一场兵变是由太尉王凌与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发起的。司马懿在高平陵事变后成功拿到了曹魏的军政大权,这一切被王凌看在眼里,他见曹氏军政大权旁落到司马懿手中,心中不甘,所以打算拥立楚王曹彪为帝。
嘉平三年(251年),王凌计划假意请兵讨伐吴国,然后趁机率兵对抗司马懿。然而他的这一请求并没有得到朝廷的回应。期间,他的外甥令狐愚突然病逝,其手下幕僚杨康知道令狐愚联络楚王曹彪打算起兵的事,害怕自己受到牵连,所以便向上告发令狐愚和王陵企图造反的事,司马懿得知后开始在暗中做防备。那边王陵也在暗中做着起兵的准备,后来他派人联络接任令狐愚出任兖州刺史的黄华,却被黄华向司马懿告发。嘉平三年(251年)元月,司马懿在掌握了王陵谋反的证据后,率兵前往讨伐,王陵的计划落空,无奈之下只得投降,最后饮药自尽,家族被诛灭三族,曹彪也被迫自杀。据说,司马懿处理完王陵后,常梦见王陵和贾逵向其索命,遂于同年六月病重去世。
毌丘俭、文钦对抗司马师:
这第二次叛乱,实际上毌丘俭和文钦两人的行动更多是自保之举。司马懿死后,在正元元年(254年),又发生了李丰、夏侯玄及张缉等人,谋划推翻司马师的事件,结果事情败露,这些人统统被司马师诛杀,这令魏帝曹芳很生气,司马师却索性把曹芳废掉改立曹髦为帝。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引发两个人的担忧,她们就是驻守寿春的镇东将军毋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二人害怕受到牵连,于是开始谋划起兵推翻司马师,维护曹魏的统治。
正元二年(255年),毋丘俭和文钦在寿春起兵讨伐司马师。当两个人率兵打到项城时,就出问题了,原来他们带的士兵的家人多在北方,他们担心造反会给家人带来灾难,所以士兵士气开始低迷,以至于进攻时只有刚刚招来的农民向前冲杀。司马师则趁着对方兵力薄弱时发起进攻,眼看形势越来越不乐观,文钦便被迫撤军逃跑,毋丘俭听说文钦跑路后,内心很崩溃,随后他也逃走了,毌丘俭逃到慎县被平民张属射杀,死在了逃亡路上,文钦则带少量人马投靠了东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86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乾隆为什么只有五位公主长大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