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曹操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汉丞相曹操一生,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世人称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但无论如何,他终究是没有坐上那张一步之遥的龙椅,戴上唾手可得的皇冠。而他死后,他的儿子曹丕却迫不及待逼汉献帝让位,取而代之。这奇怪么?难道曹操的赫赫武功,一辈子尚且顾虑重重,不敢篡窃皇位,曹丕又有何德何能,反而有勇气决然踏出那一步,取四百年汉室代之呢?
可以对比三列历史人物:
第一列:曹操、司马师司马昭、宇文泰、高欢高澄;
这类人物虽为总揽军政大权的权臣,但终身止于臣位;死后方得继承者追封为帝。
第二列:曹丕、司马炎、宇文觉、高洋;
这类人物在短暂接任权臣角色后,很快易代改朝,成为新王朝的开创者。
第三列: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杨坚、李渊;
这类人物则在自己有生之年,便顺利实现从权臣而为新朝天子的过渡。
曹操不称帝,曹操一死,曹丕马上称帝了。
司马师不称帝、司马昭不称帝,司马昭一死,司马炎马上称帝了。
宇文泰不称帝,他一死,他儿子宇文觉马上称帝了。
高欢不称帝,高澄不称帝,高澄一死,高洋马上称帝了。
论能力,论威望,论权力巩固程度,曹丕肯定比不了曹操,司马炎肯定比不了司马昭司马师,
宇文泰是西魏政权实际建立者,他死后,其子宇文觉年纪尚幼,被堂兄宇文护拿来做个招牌;和父亲相比,威望功业差如云泥;
高欢是东魏政权实际建立者,他长子高澄,十四岁起便做为他的代理人,入邺都执政多年;自幼便被轻视,在人前表现庸碌守拙的高洋与父兄相比,同样万不能及。
第一列的曹操们之所以活着的时候不称帝,仅仅是因为自身优势太大,大可缓缓图之;若非天不假年,他们一样会像杨坚李渊等人一样。从来不是不想改朝换代,而仅仅是人寿有限,来不及罢了。
别只记得曹操公然自称的“大汉征西将军曹侯”之志,也要看看曹操对自己人夏侯惇说的心里话:「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一步步变成魏公、魏王,自然是曹操自己野心膨胀,可为人者又怎能不为自己子孙家族的身家性命计?
“衣带诏”事件后,都已经和汉献帝刘协彻底破脸了,若不着手取汉代之,难道让曹氏一族如霍光一般被诛灭满门么?就算对大汉王朝再有感情和留恋,曹操也绝不会情愿自己的子孙如霍光家族一般死无遗类的。哪怕换了任何人在他的立场都不会。
曹丕司马炎们之所以迫不及待称帝,也根本不是因为他们如何比父辈强,形势比父辈更好,正因为他们只是新继任不久的权臣二代,能力威望不及父辈,势力基础不如父辈,所以他们才需要尽快称帝,正是为了确定易代事实,彻底杜绝皇权旧势力反扑的幻想,同时也和本集团重臣们定下不可动摇的君臣名分。
北齐开国君主,文宣帝高洋君臣对其母亲娄昭君的对答,恰恰揭示了第二列诸人实行皇朝易代的本质:正因为高洋威望远不及其父其兄,所以他才要顶着众多元老勋贵反对,靠大军威慑强行建立新朝,造成不可挽回的既定事实。
曹操无需天子名义,他也一样终身是大汉帝国大部分疆域的实际控制者;可是曹丕如果不篡位易代,却绝没有信心如其父王那般,仅仅靠魏王和丞相名义便统摄全国了。
徐州臧霸别部和青州军的鸣鼓哗变事件,其弟曹彰的问玺试探事件,皆说明了这点。甚至敌对势力刘备诸葛亮们一直所期盼的“天下大变”,也多半是以曹操寿终后、曹魏控制区域极可能大规模动乱为前提。
所以说,曹操有足够底气和回旋余地,当然不必急于取汉而代之,曹丕篡位则是因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统治基础相对于其父实在薄弱,因此除尽快取得天子之位外,别无选择。
事实证明曹丕赌赢了,并以南征东吴为名,抚平之前半独立的青徐二州。在名正言顺的天子御驾亲征下,原就野心平平的臧霸等青徐诸豪将,根本无力抗拒,拱手交权,入朝养老。整个曹魏治下九州实现真正的一统。
历代权臣篡位的关键,并不在于能拓展什么权柄,这些已经通过摄行皇权得到了,而就在于逼迫朝堂百官做这样的正式站队,交上不能后悔不可收回的投名状。
毕竟历史无数次证明,打倒一个哪怕是新莽那样的王朝,也永远比打倒一个霍光、窦宪这样的权臣家族要困难无数倍。
所以就算是武则天这么一个在男权社会中可说千古奇葩的女性君主,她的权力巩固程度都要远远超过霍光那样的权臣,只因为大唐百官承认了她是新天子,对她宣誓效忠了,就自觉去会与那些反对她的人针锋相对,水火不容。
比起自己变成乱臣贼子、子孙死无遗类的风险,高居九重的天子是男是女实在不值一提。
曹操至死也没有迈出称帝那一步,他把这最后的一哆嗦让给他儿子来完成。至于原因,归结几点:
其一,孙权在曹操面前劝说他称帝,为了满足自己的现状,解除刘备的威胁而阴奉阳违。曹操一生小心谨慎,自然不想轻易上当。
其二,从当时的政治情况来看,如果贸然称帝,会使自己陷入被动。继续维持汉献帝的招牌,才能更好的安抚汉室。
其三,曹操在建安十五年来时,一直声称自己绝对对汉室皇位有所企图,这种话说了差不多有十年了。如果贸然的称帝,来否定自己,可能对自己的名称不好?造成不必要的影响。虽然后来人给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
其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人家曹操是实际的人,大权在手,天下我有。权在,虚名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再说,时机成熟之时,他已经是老人家,还折腾啥。
公元216年,汉献帝封曹操为魏王。不久,曹操把三个女儿一齐送给了汉献帝。
曹操的这个举动,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因为他真没必要这么做。
以他现在的地位,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是没人在他上边。
至于是什么原因,只有曹操自己知道。
唯一能说得过去的解释是,我做不成皇帝,就让我的女儿母仪天下,做皇后。
如果真是这样的理由,就有点可笑,更多的是可悲了。
一:曹操当时正处于战乱时期,各地诸侯,军阀,很多,比曹操实力强大的很多,他要敢称帝就会成为众矢之地
二:曹操时期能人众多,心向朝廷的也很多,为了留住能人改变局面,所以不能,当然其内部勾心斗角也很严重
三:在后期,三国鼎立时期虽说实力强大,但为了要挟孙、刘两家还是保留了皇帝,自己称魏王,还有一方
面是曹操喜欢这种感觉,喜欢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还能说了算的感觉,这就要从他的出身来判断了。
四:还有就是他特别聪明,熟读古史,兵书,知道篡位弑君会背着千古骂名的,与其要一空衔皇帝而背千古
骂名很不值啊。
五:知道周文王吗,比较下周文王对西周建立的作用,就会知道问什么曹操有那样的感慨了。。
六:在说曹丕他继承了父亲的全部财产(人,权,钱,兵,物),会跟正常人想法一样,不用顾及,改称就称了
曹操,这是一个三国时期乃至古今中外最有名的枭雄。对于曹操的评价一向是褒贬不一,有人说曹操卑鄙狡诈,有人说曹操英雄盖世。
但不管怎么说,曹操到死都没有选择篡位,他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还是给了汉献帝不少颜面。
此举急坏了曹操手下的大臣,因为曹操足足当了25年丞相,即使是魏王也已经当了五年。汉献帝再也没有什么好嘉奖给曹操了,此刻看来,曹操登基似乎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这些大臣也是抱有私心的,因为曹操一直不登基,只当魏王的话,他们的地位就没法再进一步。而曹操若是选择篡位登基,那他们便是开国大臣,所享受的富贵跟曹操当魏王时自然不一样。
但由于曹操态度十分坚定,所以这些大臣进言过几次,就没有再敢继续催曹操登基了。毕竟曹操喜怒无常,若是再去催促他,难免会惹来曹操不满,最后落个杨修的下场。
曹操死后,这些大臣们又开始蠢蠢欲动了,因为他们知道,曹丕跟曹操不一样。曹操一直不愿意篡位,是因为曹操到底还是爱惜颜面的,他受古代忠君思想影响,对汉室正统还是有那么些尊敬的。一开始,曹操杀董卓,为的就是恢复汉室正统,只不过后来曹操势力越来越大,有了野心也很正常。曹丕呢,自幼跟着曹操长大,他对汉室没有什么好感,同时他也是个野心极大之辈。
曹操刚刚去世,尸骨未寒,曹丕还在守孝的时候,这些大臣就坐不住了。他们希望曹丕赶紧登基为魏王,赶紧篡位当皇帝。
于是兵部尚书陈矫掏出宝剑,把自己的衣袍给割断,并拿起宝剑吓唬各位大臣,说:“今天就请世子继承王位,谁要是有意见,那就像这个袍子一样。”
曹丕看到后,想了一番,决定立刻继承王位,成了新的魏王,新的丞相,可谓灵堂即位,速度之快,令人称奇。之后陈矫等一干大臣,又勾起了曹丕的野心,所以曹丕选择逼迫汉献帝来个三辞。并还让汉献帝建造了“受禅台”,找了一个良道吉日,便让汉献帝主动退位,禅让给曹丕。
明明是臣子逼迫皇帝退位,此刻搞得却像是尧舜禹禅位一样,曹丕等一干大臣的心机,真的是十分深。或许是老天爷都看不下去了,曹丕正在举行禅让也就是登基大典的时候,突然台前刮来了一股怪风,飞沙走石,急如暴雨。顿时整个人间昏天黑地,曹丕更是被吓的跌坐在地上,得了点病,几天都不能上朝。
但不管怎么说,曹丕还是踏出了曹操到死都没有踏出的那一步。曹操身死是建安25年的正月,同年十月,曹丕便篡位成为了皇帝。曹丕的火速篡位,一是因为自己的野心。他也不满足仅仅当个魏王,他也想再进一步,一统天下,成为皇帝,一个新朝代的开创者,名垂千古。二呢,还是这些大臣们一直在撺掇曹丕,否则曹丕即使篡位,也不会如此之快。
曹丕一直都有称帝的野心,篡汉称帝一直都是他蓄谋已久的阴谋。
建安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217年,曹丕用了非常多的计谋,在司马懿等大臣的帮助下,在和曹植的继承权争夺战中获胜,被立为魏王世子。延康元年正月,曹操在洛阳逝世,一代枭雄就此落下帷幕,曹丕在曹操死后继位丞相、魏王,公元220年11月汉献帝正式禅让帝位给曹丕,曹丕三次上书辞让帝位,后在12月曹丕接受禅让,登台称帝,立国号为大魏,史称曹魏,改年号为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并且大赦天下。从汉献帝的禅让一直都是曹丕威逼的,为了保住性命汉献帝只能把皇帝玉玺交予曹丕,至此东汉时期彻底结束。
曹丕当上魏王就立刻篡汉称帝,曹丕的称帝和魏讽的谋反也有一定关系,魏讽密谋攻打邺城,和他一起的同谋偷偷汇报给了曹丕,于是曹丕觉得率领将士平定叛乱,诛杀魏讽。魏讽的叛乱让曹丕感到了威胁,汉献帝在曹操活着的时候就策动董承反曹,可惜没有成功,汉献帝手下自然还有一些忠臣,加上魏讽的谋反自然让曹丕担心夜长梦多,曹丕也怕留下汉献帝以后难免会出一些问题,不如自己称帝一能满足自己的野心二也能让忠于汉室的力量断了念想。
另一方面,曹丕称帝也得到了手下老臣的允许,在曹操活着的时候,众臣就想让曹操篡汉称帝,可曹操一直都没有称帝的念想,而曹丕称帝,手下的大臣自然也能加官进爵,官位再升一级,他们自然是愿意让曹丕称帝的,所以种种原因之下,曹丕做了一场汉帝禅位的假戏,曹丕的篡汉也导致了东汉这个政权彻底不复存在,也彻底打开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0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周公营建洛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