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先天政变的过程

华里士 2023-07-19 14:49:21

先天政变是指唐朝先天年间发生的一次重大宫廷事件,因为发生在先天年间所以被称为先天政变。公元712年(延和元年)八月唐睿宗传位太子李隆基,自己退为太上皇,改元先天。

713年(先天二年)七月,太平公主图谋政变,准备以羽林军从北面、以南衙兵从南面起兵夺权。李隆基与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先发制人,假传召见左、右羽林将军和宰相窦怀贞等人,引五百羽林军诛之。太平公主见党羽被诛杀殆尽,不得不逃入南山佛寺,三日后返回。太上皇李旦出面请唐玄宗恕其死罪,被唐玄宗拒绝,太平公主最终被赐死家中,其夫武攸暨坟墓也被铲平。

在此次政变中崔湜、岑羲、萧至忠、窦怀贞等四位宰相,常元楷、李慈等禁军将领以及李晋等地方大员悉数因跟随太平公主谋反而被杀。可以说是唐朝政界的一次大换血。然而此次政变为之后的开元盛世奠定了良好的政治环境,也是有益的地方。

过程

李旦传位

公元712年(延和元年),太平公主指使一个懂天文历法的人向李旦进言说:“彗星的出现标志着将要除旧布新,再说位于天市垣内的帝座以及心前星均有变化,所主之事乃是皇太子应当登基即位。”李旦说:“将帝位传给有德之人,以避免灾祸,我的决心已定。”太平公主和她的同伙们都极力谏阻,认为这样做不行,李旦说:“中宗皇帝在位时,一群奸佞小人专擅朝政,上天屡次用灾异来表示警告。朕当时请求中宗选择贤明的儿子立为皇帝以避免灾祸,但中宗很不高兴,朕也因此而担忧恐惧以至于几天吃不下饭。朕怎么能够对中宗可以劝他禅位,对自己却不能做到这一点呢!”于是在八月传位李隆基,自己退为太上皇,改元先天。

太平密谋

公元713年(先天二年),太平公主倚仗太上皇的势力专擅朝政,与李隆基发生尖锐的冲突,朝中七位宰相之中,有五位是出自她的门下,文臣武将之中也有一半以上的人依附她。太平公主与窦怀贞、岑羲、萧至忠、崔湜以及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长史新兴王李晋、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事李慈、左金吾将军李钦、中书舍人李猷、右散骑常侍贾膺福、鸿胪寺卿唐和胡僧慧范等一起图谋废掉唐玄宗,此外,太平公主又与宫女元氏合谋,准备在进献给李隆基服用的天麻粉中投毒。李晋是李德良的孙子。常元楷和李慈多次前往太平公主的私宅与她订下作乱的计谋。

隆基决策

王琚对李隆基进言道:“形势已十分紧迫,陛下不可不迅速行动了。”尚书左丞张说从东都洛阳派人给李隆基送来了一把佩刀,意思是请玄宗及早决断,铲除太平公主的势力。荆州长史崔日用入朝奏事,对李隆基说:“太平公主图谋叛逆,是由来已久的事情。当初,陛下在东宫作太子时,在名分上还是臣子,如果那时想铲除太平公主,需要施用计谋。现在陛下已为全国之主,只需颁下一道制书,有哪一个敢于抗命不从?如果犹豫不决,万一奸邪之徒的阴谋得逞,那时候再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李隆基说:“你说得非常正确,只是朕担心会惊动太上皇。”崔日用又说道:“天子的大孝在于使四海安宁。倘若奸党得志,则社稷宗庙将化为废墟,陛下的孝行又怎么体现出来呢!请陛下首先控制住左右羽林军和左右万骑军,然后再将太平公主及其党羽一网打尽,这样就不会惊动太上皇了。”李隆基认为他说得很对,便任命他为吏部侍郎。

一网打尽

魏知古告发太平公主发动叛乱,指使常元楷、李慈率领羽林军突入武德殿,另派窦怀贞、萧至忠、岑羲等人在南牙举兵响应。李隆基于是与岐王李范、薛王李业、郭元振以及龙武将军王毛仲、殿中少监姜皎、太仆少卿李令问、尚乘奉御王守一、内给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人定计率先下手诛除太平公主集团。

甲子(初三),李隆基通过王毛仲调用闲厩中的马匹以及禁兵三百余人,从武德殿进入虔化门,召见常元楷和李慈二人先将他们斩首,在内客省逮捕了贾膺福和李猷并将他们带出,又在朝堂上逮捕了萧至忠和岑羲,下令将上述四人一起斩首。窦怀贞逃入城壕之中自缢而死,唐玄宗下令斩戮他的尸休,并将他的姓改为毒氏。李旦听到事变发生的消息后,登上了承天门的门楼。郭元振上奏李旦说:“皇帝只是奉太上皇诰命诛杀窦怀贞等奸臣逆党,并没有发生什么其他的事。”李隆基也随后来到门楼之上,李旦于是颁发诰命列举窦怀贞等人的罪状,并大赦天下,只是逆臣的亲属党羽不在赦免之列。薛稷被赐死在万年县狱中。

公主自尽

太平公主逃入山寺,直到事发三天以后才出来,被李隆基下诏赐死在她自己的家中,她的儿子以及党羽被处死的达数十人。薛崇简因为平日屡次谏阻其母太平公主而受到责打,所以例外地被免于死刑,李隆基赐他姓李,并准许他留任原职。唐玄宗还下令将太平公主的所有财产没收充公,在抄家时发现公主家中的财物堆积如山,珍宝器玩可以与皇家府库媲美,厩中牧养的羊马、拥有的田地园林和放债应得的利息,几年也没收不完。胡僧慧范也拥有家产达数十万缗。

为什么李隆基当上皇帝第一件事,就是赐死太平公主?

李隆基的一生颇为传奇。于国家兴衰方面,他不仅振兴了李唐政权,还将大唐盛世推到顶点,但是他也亲自造就了安史之乱,为大唐中衰埋下伏笔。于道德伦理方面,他不但抢了自己儿子的王妃,即杨玉环,还将其亲姑姑太平公主杀死。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恨离别想必大家早已耳熟能详,但他和太平公主之间的恩怨却很少被提及。李隆基刚登基就将太平公主杀死,实在令人费解。笔者认为事出必有因,整体来看,做出这样的决定必然经过长期的隐忍与深思。

姑侄二人联合诛杀韦后,太平公主居功自傲引祸端神龙之变后,武则天无奈让位太子李显。然而李显柔弱无能,凡事皆由韦后决策。韦后更是效仿武则天,欲成为我国第二个女皇帝,但她的意图很快就破灭了。唐隆元年(710)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了包括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在内的韦氏集团。

“唐隆政变”成功后,李隆基的父亲李旦被复立,即“睿宗”。太平公主在这场政变中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她的支持,以李隆基当时的地位绝对扳不倒韦氏。而她身为武则天的爱女,对权力有着与生俱来的欲望。所以她恃著拥立睿宗有功,经常干预政事。起初睿宗遇到困难会先听太平公主的意见,再向太子征求。可后来,他就愈来愈倾向太子。

对此,太平公主心有不爽,认为李隆基精明能干,妨碍自己参政,故而总想另易太子。譬如景云二年(711)正月,太平公主竟在宣政殿光范门前明目张胆地劝宰相更易太子。好在宋璟严词拒绝,她才一时作罢。而李隆基当时正值壮年,心中满怀抱负,定然不愿受太平公主摆布。一时之间,姑侄二人在朝堂上下争锋相对。

矛盾愈演愈烈,双方蓄势待发,李隆基先发制人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到景云三年(712),睿宗怕再这样下去,李唐江山又将大乱,故而不顾太平公主的反对,毅然把帝位让给了李隆基。或许是为了防止李隆基立马就向太平公主动手,他没有完全将大权交至李隆基。

尽管如此,他的让位也加剧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双方在这之后均加紧步伐、积蓄力量,准备除掉对方。据说太平公主早已筹划完备,不仅集结了窦怀贞、岑羲、萧至忠等朝堂重臣,还安排羽林大将军从南北两面起兵夺权,甚至还计划将李隆基毒死。

只可惜这一计划被李隆基获知,他立马先发制人,率军先杀了左、右羽林大将军常元楷、李慈,又擒获太平公主的亲信,接着诛杀了宰相岑羲与萧至忠;太平公主见党羽皆被诛杀,不得不逃入佛寺,三日后才返回。太上皇李旦出面请李隆基恕其死罪,却遭到李隆基拒绝,最终太平公主被赐死家中,是为“先天政变”。自此,李隆基大权在握,开始了他的宏图伟业。

陈玄礼一生参加过两次政变,为何先天政变中没有出现他?

因为陈玄礼当时是禁军的高级首领,主要责任是保护皇宫安全和防止太平公主找禁军支援,所以陈玄礼才没有出现在皇宫里的先天政变中。陈玄礼作为唐玄宗手下的忠臣,在唐玄宗的三次政变中有两次都有他的身影,而先天政变其实他也算参与了,只是由于太平公主没有打禁军的主意,因此陈玄礼没能发挥作用。

唐玄宗一生共经历过三次政变,分别是铲除韦皇后势力的唐隆政变、产出太平公主势力的先天政变和诛杀杨国忠和杨贵妃的马嵬坡兵变。在这三次政变中,陈玄礼作为主要人物参与了唐隆政变和马嵬坡政变。在唐隆政变中帮助唐玄宗铲除了韦皇后,在马嵬坡兵变中虽然强迫了唐玄宗除掉杨国忠和杨玉环,但是陈玄礼也是为了唐玄宗着想,况且陈玄礼一路保护唐玄宗逃出皇宫,对唐玄宗可以说忠心不二,但是为何唯独没有出现在先天政变中呢?

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继位,第二年就得知了太平公主要夺位的消息。太平公主当时的计划是让羽林军从北方去进攻,南衙兵从南方去包围,以此夺得政权。唐玄宗知道后决定先发制人,带着高力士等大臣在宫中传召羽林军首领和宰相,实则是想要瓮中捉鳖。等羽林军首领和宰相到了宫中后,立刻被士兵杀掉了。太平公主得知计划泄露急忙逃走了,最终还是被抓回赐死了。

在整个先天政变过程中似乎都没有出现陈玄礼的影子,但是陈玄礼其实算是参与了先天政变的。因为当时的陈玄礼是禁军的高级首领,负责皇宫的安全,因此守卫在宫门边。唐玄宗也担心太平公主打起禁军的主意,因此让陈玄礼注意禁军动向,但是由于太平公主没有勾结禁军,因此陈玄礼也就没能发挥他的作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8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