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唐朝为什么创立童子科举

华里士 2023-07-19 14:51:11

神童在每个朝代都有,唐朝为了最大限度将这些早慧儿童培养起来,创立了科举的童子科,但是这其中又诞生了许多波折,导致最后没有发展起来。

唐代科举中,尚有专为早期教育成功者设置的童子科。这是汉魏时期就有的传统,就是12岁以下、至少能背诵一部儒家经典的早慧儿童,可由郡国向中央荐举,经面试合格,授童子郎,就是“少儿后备干部”。

汉顺帝时尚书令左雄倡议将察举孝廉的年龄限制确定为40以上,其实左雄也赞成梯队式的干部培养办法,当时有“汝南谢康、河南赵建,年始十二,各能通经”,就是经他本人奏拜为童子郎的。还有,《三国志》卷十五记:司马朗12岁试童子郎,监试官见他“身体壮大”,怀疑他实际年龄早已超标,于是严加盘问。司马朗气愤地说:“我这么大块头是天生的,我虽然稚弱,却没有羡慕高官的风气,折损自己的年龄以求早成,这不是我的志向!”儿童背诵一部儒家经典,并非特别难的事,可是因为一旦通过,就是入仕捷径,因此考场上以大小伙子冒充童子军的,大有人在,即司马朗所讲的“损年以求早成”。何况那时还没有骨龄检测这种技术手段,监试官什么的则完全可以收买。

唐朝举童子的条件比前代更严,年龄多限制在10岁以下,而且必须由最高一级地方行政长官推荐。武则天时,裴耀卿8岁,试《毛诗》、《尚书》、《论语》及第。还有一个王丘,11岁通过童子举及第,别人诵经,惟独他自己要求作文,于是声名大扬。

童子获得做官资格后要等多长时间才能授官呢,我们仍以裴耀卿、王丘为例:裴耀卿8岁及第,“弱冠拜秘书正字”,就是20多岁才授职。王丘则是“弱冠,又应制举”后,才授职奉礼郎的。但相比30岁获得做官资格的人,到40岁才能登堂上任的平均水平,举童子的上岗时间应该说大为提前了,于是“望子成官”的家长都想钻营这条捷径,猫腻在所难免。

所以到唐德宗时,礼部侍郎杨绾上奏请求废除这一“侥幸之路”。往后停复无定,可见其争议之多,大概和今天的“奥数”是否应该举办不相上下。

从哪个朝代开始科举考试的?

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在实行科举制之前,封建社会选拔官吏主要靠"察举",就是从地方到中央逐级推荐选拔.这种制度只重门第,不重才学,被选拔推荐的大多数是地主,官僚家庭的子女,平民百姓很少有机会被推荐.所以,科举制代替察举制,这在当时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它为平民百姓提供了一个机会,出身贫贱的人只要有才学,都有可能通过考试去做官.当时的科举制,曾经选拔出不少才华横溢的人,如白居易,韩愈,苏轼,王安石等.

科举考试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考试程序。唐朝时,每年冬天由尚书省礼部(国家政府机构)主持科举考试,称为省试,再经复试,对及格者授予相应官职;宋朝又增加了殿试,由皇帝亲自对考试合格者策问,殿试第一名成为状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自下而上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几个阶段.其中,院试由各省提督学院主持,乡试由皇帝钦命的主考官在各省省城主持,乡试合格者通称为举人.会试则由礼部在京城主持。科举考试科目繁多.唐朝设有秀才科,明经科,进士科,童子科等。其中参加秀才科合格的称为秀才.而选拔官吏则主要通过进士科,所以进士及第是非常荣耀的,俗称"登龙门".

科举考试的内容基本上是儒家经义.元朝就曾经规定试题必须在"四书" ,"五经"内出,"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典籍的合称."五经"是指<诗经><尚书><仪礼><春秋> <易>五部儒家典籍.到了明代,科举考试以考八股文为主.八股文是一种非常死板的文体,限定论题,格式和字数,考生不能自由发表思想见解,也无法显露自己的才华,只要熟读"四书","五经"就能应付,这就使得天下千万学子弃书不读,都把精力放在学作八股文上,束缚了人才的培养,学问由此而衰,学风也由此而坏.到了清代,科举考试制度已经到了穷途末路,清政府只好下令,于1906年废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8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