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皇甫嵩是谁,如何评价皇甫嵩,

话历史 2023-07-22 02:01:17

末世造群雄,每至王朝末年,必有群雄并起,东汉末年亦如是。东汉到了桓灵之时便只能保守名义上的大一统,朝堂内有各种权利斗争,外有各路势力一触即发。满腔激愤想要推翻黑暗统治的农民起义军,蠢蠢欲动妄图改朝易代的军阀势力,以及赤血丹心意图挽救王朝危局的忠臣良将,都齐集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想要借乱世之机逐鹿天下的奸雄自不在少数,此时依然忠于王室希望匡扶社稷的忠臣良将,就显得愈加弥足珍贵,而皇甫嵩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一、大器早成

皇甫嵩字义真,安定朝那(今甘肃镇原东南)人,他出身于武将世家,叔叔是度辽将军皇甫规,父亲是雁门太守皇甫杰。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皇甫嵩自小便有文韬武略之志,既喜好《诗》、《书》,又擅习弓马,是难得的文武全才。有如此家世又具备超凡的实力,这自然使皇甫嵩声名远播,很快就被推举为孝廉、茂才。

按说在举孝廉、茂才之后很快就能得到任用,更何况是家世、名声俱在外的皇甫嵩。当时太尉陈蕃与大将军窦武都相继征召皇甫嵩,希望他能到自己属下任职。在当时能被陈蕃与窦武看中的人自然是可保前途无量的,但皇甫嵩都拒绝了。难道皇甫嵩不想入仕吗?不是,他是在等。不久,汉灵帝用公车载他入朝为官,初拜为议郎,后迁北地太守。太尉与大将军连辟不至,却一定要等朝廷的征召,这就是皇甫嵩坚守一生的汉室忠心,成于斯,败于斯。

二、挽大厦之将倾

公元184年,在内政腐败、边疆扰乱与天灾不断的多重逼迫下,酝酿已久的黄巾农民起义爆发了。来势凶猛的农民起义使汉王朝措手不及,不过“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汉灵帝召众臣计议,皇甫嵩提出解除党禁,拿出中藏钱与西园厩马赐给军士。随后灵帝任命皇甫嵩为左中郎将,与右中郎将朱俊共同讨伐颍川黄巾军。

朱俊军首战告败,皇甫嵩领军进保长社。此时起义军引兵围城,军中皆恐,唯皇甫嵩能在危急中冷静发现敌军依草结营的弱点。于是他与军吏商议趁夜纵火,在敌军惊乱之际出奇兵突袭围攻。此后果如所料,黄巾军惊乱奔走,而皇甫嵩与赶来支援的曹操军队合力大破起义军。其后又乘势进讨汝南、陈国、东郡地区的黄巾军,都大获全胜。

当时北中郎将卢植与东中郎将董卓共同讨伐张角军,一直未能取胜,朝廷只得又派皇甫嵩进兵讨伐。皇甫嵩首先与张角的弟弟张梁对战,但张梁兵精将勇,一时不能攻克,皇甫嵩决定静观其变。待到张梁军开始懈怠之时,皇甫嵩连夜整军,一待破晓时分便率军突袭,大破其军。此时张角已经病死,皇甫嵩又联合钜鹿太守攻下张角的另一个弟弟张宝带领的军队,至此,黄巾起义已基本上被平定。

三、结怨董卓

中平五年(188年),凉州贼王国叛乱包围陈仓,朝廷又拜皇甫嵩为左将军,督前将军董卓。这一场仗不仅是皇甫嵩与王国叛军的较量,也是他与董卓的实力较量。董卓的军事能力不可谓不强,至少他对于军法是烂熟于心的。董卓一开始就提出“智者不后时,勇者不留决”,希望速救陈仓。而皇甫嵩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陈仓城守坚固,不必救。

后来果然王国围陈仓历经八十余日都未能攻下,将士疲敝不堪准备自行撤离。而在王国决定撤师之时,皇甫嵩却要进兵攻击。此时董卓又说:“兵法,穷寇勿追,归众勿迫。”而皇甫嵩却说,之前不进攻是避其锋锐,现在进攻则是趁其疲敝,这既不是穷寇也不是归众。于是皇甫嵩独自领兵进攻,让董卓断后,最后大破敌军。董卓只知兵法却不知变通,皇甫嵩却是真正能将兵法融会贯通,故能百战而不殆,二人之智高下立现。董卓又惭愧又嫉恨,自此与嵩结怨。

更多>>(接下文评论)

汉末时期第一名将,完全不懂政治,还不如吕布,他是谁?

东汉末年,有三名重臣在平定各地、稳定大局方面居功至伟,即皇甫嵩、朱儁、卢植,后人习惯将他们合称为“汉末三将”。其中最出名、功劳最大的是皇甫嵩,《后汉书》称赞他,“天下大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赖得皇甫兮复安居”,堪称汉末第一名将。

皇甫嵩本来可以有更大的成就,甚至为天下苍生谋得一片安定,可惜他实在对政治一窍不通,辜负自己,辜负苍生。


剿灭黄巾军的头号功臣

汉灵帝起用卢植为北中郎将、皇甫嵩为左中郎将、朱儁为右中郎将,剿灭各地黄巾军。

皇甫嵩最大的功绩是,干掉了黄巾军主力。在卢植被宦官诽谤撤职,继任者董卓被击败的情况下,皇甫嵩独挑大梁,进攻在广宗的张梁大营,最终张梁战死,黄巾阵亡三万多人,投河而死五万多人,焚烧黄巾辎重车三万多辆,皇甫嵩还将张角(此前已病死)“剖棺戳尸,传首京师”。

随后,皇甫嵩与巨鹿太守郭典攻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北),杀死张梁的弟弟张宝,俘杀十余万人。皇甫嵩将十万人的尸骨筑成了“京观”。朝廷表彰皇甫嵩,任命他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

不仅平定黄巾军,皇甫嵩还镇压了胡人北宫伯玉的反叛、凉州人王国的反叛,战无不胜。

道统愚忠遮蔽了他的雄心

桓灵之间,东汉的朝政已经破败不堪,天下零乱。皇甫嵩平定黄巾军,朝野威望大震,汉阳人阎忠劝他把握机会,南面称帝,被他拒绝了。

董卓一度是皇甫嵩的副手,平定凉州人王国叛乱时,灵帝任命皇甫嵩为左将军,督领前将军董卓。汉灵帝病重,害怕董卓坐大,就任命董卓为并州牧,并要求董卓把兵权交给皇甫嵩。董卓不同意交兵权,有人建议皇甫嵩讨伐董卓,可皇甫嵩的回答却是,“董卓不交权是不对的,但我擅自讨伐董卓也是不对的,还是把这事交给朝廷处理吧”,活生生错过了把董卓扼杀在摇篮里的机会。如果董卓死了,也就没有之后的董卓进京了,也可能没有三国乱世了。

大难临头仍迂腐,险些丧命

董卓进京后,为防后院起火,招京兆尹盖勋为议郎,实则是架空盖勋。皇甫嵩当时统兵三万驻扎在扶风郡(董卓的西凉军也不过五万),盖勋秘密与皇甫嵩商议讨伐董卓,长史梁衍也劝他起兵抗拒董卓,与袁绍呼应,可是皇甫嵩都没有同意。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当董卓召皇甫嵩进京为城门校尉时(实际就是削夺皇甫嵩的兵权),皇甫嵩居然同意了。一到洛阳,董卓就授意手下官员,编制罪名要杀掉皇甫嵩。还好皇甫嵩的儿子皇甫坚寿跟董卓有交情,从长安跑到洛阳,联络群臣,向董卓求情,才把皇甫嵩保了下来。

身逢乱世,手中有兵就是草头王,没有了兵,别说是地位、财富,就连性命都难保。皇甫嵩虽然是汉末第一名将,却连这军事和政治最基本的关系都不知道,真令人扼腕叹息。


碰到另一个榆木脑袋,再无机会放光

董卓被杀后,皇甫嵩被任命为征西将军。曾有人向司徒王允建议,派皇甫嵩统领董卓的旧部,并留驻陕县进行安抚。可王允是出名的榆木脑袋,个人品行或许尚可,但掌控全局、战略谋划实在太差,居然拒绝了这么一个好建议。皇甫嵩在军中的威望,可是非常高的,如果他去到西凉军中,估计李榷、郭汜都会老老实实的。

可惜不知什么原因,王允就是不愿意用皇甫嵩这张牌。最终结果两败俱伤,王允被李榷、郭汜攻破长安城,被杀;皇甫嵩也失去了最后大放光芒的机会,失去了最后的维持天下太平的机会。

三国著名将领皇甫嵩介绍 皇甫嵩怎么读

皇甫嵩[huáng fǔ sōng]
皇甫嵩(?—195年),字义真。安定郡朝那县(今宁夏彭阳)人。东汉末期名将,雁门太守皇甫节之子、度辽将军皇甫规之侄。
兴平二年(195年),皇甫嵩去世,获赠骠骑将军。唐德宗时,位列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位列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英雄惜英雄三国时鲁直与皇甫嵩的故事简介



谁是鲁直?鲁直在三国中德高望重。他是一个文武宗,也是刘备和公孙瓒的老师。不熟悉鲁直的朋友可以从他的外表看出鲁直是一个刚毅的英雄。


鲁直身高8英尺2英寸,声音很大。我从小就喜欢读书,非常关心国家大事,所以一直有帮助国家的想法。长大后也把自己的野心展现的淋漓尽致。


担任九江巡抚后,平定蛮族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文学方面,我和蔡勇写了汉记。然而,在与张角的战争之后,他被一个叛徒陷害,这导致了他的监禁。然而,在黄平定黄巾军后,他又把拿出来重用。


但由于鲁直性格比较刚毅,不会做阿谀奉承的事,无意中触怒了董卓,后辞职隐居深山。然而,有才华的人不会永远被埋没。之后,袁绍要求鲁直出山,希望能为自己服务。


袁绍这边也不是全是英明的忠臣,也有一些小人,比如刀锋。当时何进想铲除宦官,然后建议袁绍把董卓招到北京。当时,鲁直是反对的。因为鲁直以前和董卓有过交集,他知道像董卓这样的人野心勃勃,一定是个灾难。最后董卓去了北京,掌握了国家大事。


此后,鲁直一直反对董卓的一些政策。有一次,董卓想除掉鲁直,但蔡邕等人极力劝阻。最后,由于鲁直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如果他被轻易杀死,就会引起人民的不满。最终,他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并解雇了鲁直。现在你知道鲁直是谁了吧?


黄宋富


鲁直和皇甫嵩之间,英雄惜英雄,彼此欣赏。此后,皇甫嵩在鲁直遇到困难时及时挺身而出。说起和皇甫嵩,这两个人还是要从他们的天赋说起。


鲁直是刘备和公孙瓒的老师。熟悉三国的朋友相信比价清楚,所以鲁直是德高望重的人。从对鲁直外貌和声音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鲁直是一个坚韧的人,性格刚毅,不是那种拍马屁的人。当时,鲁直隶属于马蓉。曾经有一位美女在马蓉家里载歌载舞,但鲁直专心读书并没有受到这些影响。见到他之后,马融觉得鲁直是一个真正的儒者。之后和蔡邕等人编汉记皇甫嵩,东汉末年的名将,在黄巾军起义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皇甫嵩是当时著名的皇甫规之子,所以名声也很大。说到皇甫嵩,这个人比较关心国家大事。在任期间,他会亲自提交意见。据统计,他写过150多次奏章。皇甫嵩在军中声望很高。他像兄弟一样对待他的手下,直到他们吃完了他才吃饭。他不会接受贿赂,而且他对每个人都有同情心。


但是这两个人有什么交集呢?实际上,鲁直是在黄衫军起义后奉命镇压的。之后就没有颜色了。有人建议鲁直看看能不能贿赂左锋,但鲁直不愿意。之后,他被一个恶棍唆使,告诉灵帝鲁直害怕敌人的攻击。此后,灵帝非常生气,想把鲁直处死。但就在这个时候,皇甫嵩站出来说鲁直有功,希望恢复鲁直的职位。之后灵帝被革职。


陆贽刘备


鲁直和刘备是什么关系?很显然,熟悉三国的朋友都知道,鲁直和刘备是师生恋,但是鲁直在与黄塔军作战的时候被小人陷害了。这时候,刘备知道了事情的全部经过,但是他没有离开鲁直。为什么?


刘备出身贫寒,但由于他不断努力,得到了贵人的帮助,所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成了鲁直的学生。之后我也结识了公孙瓒,因为前期的一些积累帮助他日后争夺天下。但原则上,鲁直和刘备之间的感情是深厚的。如果刘备知道鲁直是被冤枉的,他应该离开鲁直。为什么从废墟中?


其实要从刘备的出身和背景说起,因为刘备年轻的时候去了父亲那里,然后和母亲一起生活。他一直生活在贫困之中。他小时候没受多少教育,一直以卖草鞋为生。从那以后,我偶然成了鲁直的学生,但那时鲁直已是有名的学者,而刘备还是个无名小卒。从那以后,刘备知道鲁直深受痛苦,最重要的是他想救鲁直,因为他的心脏很虚弱。刘备当时没有这么多军队。


还有一点,刘备不可能为了鲁直而反对朝廷。这样的举动显然是不理智的。当然还有一点就是鲁直的性格是刚正不阿,气质高,那么如果当时刘备救了鲁直,按照鲁直的性格,他可能不会赏识吧?


所以刘备和鲁直的关系还是比较微妙的,但是当时他们更注重尊师重道,刘备还是很尊重鲁直的。

皇甫嵩的人物生平

主词条:黄巾之乱公元184年(光和七年),因叛徒唐周告密,张角星夜传檄四方,发动起义,史称“黄巾之乱”。黄巾义军所到之处,燔烧官府,劫略乡邑,一时,州郡失守,长吏逃亡,天下响应,京师为之震动。
东汉朝廷惶恐不安,马上采取镇压措施,首先,汉灵帝命各州郡在雒阳外围的八个关隘——函谷、太谷、广成、伊阙、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设置都尉,布防护卫;接着,任命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军屯驻都亭;朝廷还采纳了皇甫嵩和中常侍吕强的建议,解除党禁,赦免天下党人,拿出中藏钱和西园厩马赐给将士;另外,汉灵帝起用卢植为北中郎将,皇甫嵩为左中郎将、朱儁为右中郎将,各持节,调发全国精兵分击黄巾义军。
皇甫嵩与朱儁调发五校(北军五校,为中央主要常备军,即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所将宿卫兵)三河(河东、河内、河南)骑兵,同时招募精壮之士,共计四万多人。二人各率一部,共同镇压颍川(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县)起义军。
朱儁先与黄巾军波才部作战,失败。皇甫嵩退守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县东北)。波才率大兵包围城。当时,城中兵少,众寡悬殊,军中震恐。皇甫嵩安慰部下,他说:“用兵有奇变,而不在兵数量多少。现在贼人依草结营,容易因风起火。如果乘黑夜放火焚烧,他们一定惊恐散乱,我出兵攻击,四面合围,田单守即墨用火牛攻燕而获胜的功劳就可以实现。”天遂人愿,当晚大风骤起。皇甫嵩命令将士扎好火把登上城墙,先派精锐潜出围外,纵火大呼,然后城上点燃火把,与之呼应。皇甫嵩借此声势,鸣鼓冲出。黄巾义军缺乏战斗经验,惊慌散乱,被迫后撤。这时,骑都尉曹操也奉命赶来,于是皇甫嵩、曹操、朱儁合兵,乘胜追击。黄巾义军顽强抵抗,数万人惨遭屠戮。皇甫嵩则被封为都乡侯。
接着,皇甫嵩又和朱儁一起乘胜镇压汝南、陈国地区的黄巾军,并追击波才、进攻彭脱,连连取胜,平定了三郡之地。
八月,皇甫嵩在苍亭击败黄巾卜已部,擒获卜已,屠杀七千多人。这时,张角占据广宗,控制河北腹地,卢植为宦官所诬,被召回,继任的董卓被击败。于是朝廷下诏命皇甫嵩率兵进击。在这紧要关头,张角病死,张梁担起守卫广宗的重任。皇甫嵩攻城,因张梁兵精,未能得逞,便闭营休士,以观其变。等到张梁被迷惑,放松了警惕。皇甫嵩立即乘夜调兵,鸡鸣时分冲入其阵,黄巾军仓促应战,张梁战死,阵亡三万多人,投河而死的有五万多人。皇甫嵩焚烧黄巾辎重车三万多辆,将张角“剖棺戳尸,传首京师”。
十一月,皇甫嵩与巨鹿太守郭典攻克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北),杀死张宝,斩杀俘虏十余万人,皇甫嵩将十万人的尸骨筑成了“京观”。汉廷任皇甫嵩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并晋封他为槐里侯,食槐里、美阳两县的租税,食邑共八千户。
平定黄巾主力之后,皇甫嵩奏请免除冀州一年田租,用来赡养饥民,汉灵帝听从他的建议。史载百姓作歌说:“天下大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赖得皇甫兮复安居。”
皇甫嵩镇压黄巾,威震天下,但当时朝政日非,海内空虚。汉阳人阎忠劝他把握机会,南面称制。皇甫嵩不用其计。
同年,湟中(今甘肃湟原)胡人北宫伯玉和先零羌起事,共拥边章、韩遂为帅,攻杀护羌校尉泠徵、金城太守陈懿。
公元185年(中平二年),北宫伯玉等人侵三辅地区,朝廷诏令皇甫嵩回镇长安,保卫皇家园陵。
当初皇甫嵩征讨张角时,途经邺地,发现中常侍赵忠住宅超过了规定,便上奏皇帝予以没收。另外,中常侍张让向他索要五千万钱,他不肯给。于是赵忠和张让联起手来,劾奏皇甫嵩连战无功,耗费钱粮。灵帝听信谗言,召回皇甫嵩,收回他的左车骑将军印绶,削夺封户六千。改封都乡侯,食邑二千户。 公元188年(中平五年)十一月,凉州人王国包围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在此用人之际,汉灵帝又任命皇甫嵩为左将军,督领前将军董卓,各率两万士兵拒敌。董卓提出迅速进赴陈仓,他说:“聪明人不失时机,勇敢的人不迟疑。现在救,城就可以保全;不救,城就会破灭。保全或破灭的形势就在此时。”皇甫嵩却说:“不对。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屈人之兵。所以先要作出不可获胜的样子,用来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时候。不可胜在我,可胜在敌人。敌人防不胜防,而我郡军进攻则非常主动,想打哪里就打哪里。有余的,好像动于九天之上,不足的,好像陷入九地之下。现在陈仓虽然小,但守城的工事坚固完备,不是九地之坑陷,王国军队虽然强,但进攻我所不救的,不是九天之上的形势。没有九天之上的形势,进攻的就要受害。陷入九地之下,防守的就不会被攻破。王国现在已经陷入受害之地,陈仓可保不被攻破。我可以兴兵动众,收到全胜的功,为什么要救呢!”没有采纳董卓的建议。
公元189年(中平六年),王国围攻陈仓从冬到春,已有八十多天,但由于城坚守固,最后也未能攻下,部众都疲劳不堪,只好解围撤退。皇甫嵩立即起兵追击。董卓劝阻说:“不可以,兵法上说,被击败的敌人,不要追赶,撤回去的部队,不要逼迫。现在,我们追击王国,是逼迫撤回的部队,是追击被打败的敌人,被围困的野兽,还要挣扎,蜂虿有毒,何况这么多人呢!”皇甫嵩则说:“不对。以前我不进击,是躲避他的锐气,现在进击,是等到敌人衰弱的时候。我们进击的是疲敝的敌人,不是撤回去的部队。王国的部队,准备逃走,没有斗志。用堂堂之阵,进击溃乱之师,这不是叫做追穷寇。”说完,便独自率兵追击,而命董卓殿后。皇甫嵩连战连捷,大破王国的部众,斩杀一万多人。董卓又惭愧又遗憾,愈加忌恨皇甫嵩。公元189年(中平六年),灵帝病重,任命董卓为并州牧,让他把部队交给皇甫嵩统领。董卓不肯奉命。皇甫嵩的侄儿皇甫郦认为董卓逆命怀奸,罪在不赦,力劝皇甫嵩兴兵讨伐。皇甫嵩说:“董卓不听命虽然有罪,但我专诛也是有责的。不如正大光明地上奏,让朝廷处理此事。”于是将此事上奏,朝廷责备董卓,董卓对皇甫嵩更增怨恨。
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董卓为防后院起火,征京兆尹盖勋为议郎,皇甫嵩当时统兵三万驻扎在扶风郡,盖勋秘密与皇甫嵩商议讨伐董卓。但董卓同时也召皇甫嵩为城门校尉,想寻找机会将他杀掉。皇甫嵩应召将行,长史梁衍劝他起兵抗拒董卓,与袁绍呼应。皇甫嵩不听,盖勋因自己兵弱不能独立,也回到雒阳。皇甫嵩一到,主管官员便秉承董卓之意,上奏朝廷,将他交付审判,想把他杀掉。
皇甫嵩的儿子皇甫坚寿跟董卓有交情,从长安跑到雒阳,投奔董卓。董卓正摆设酒宴,大会宾朋,皇甫坚寿抢步向前,与他辩理,且责以大义,叩头落泪。在座的宾客深受感动,纷纷替皇甫嵩求情。董卓这才离席而起,拉皇甫坚寿和自己同坐,并派人释放皇甫嵩,任命他为议郎。后又升任御史中丞。公元192年(初平三年),董卓被杀后,朝廷任命皇甫嵩为征西将军,屠灭董卓宗族。曾有人向司徒王允建议派皇甫嵩统领董卓的旧部,并留驻陕县进行安抚。王允拒绝此议。不久,李傕、郭汜攻入长安,杀死王允等,把持朝政,皇甫嵩又改任车骑将军,同年八月,升任太尉。十二月,因流星出现,被策免。此后,又任光禄大夫、太常等职。
公元195年(兴平二年),皇甫嵩病逝,朝廷赠以骠骑将军印绶,任命他家里一人为郎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43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