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刘备攻吴为什么不带诸葛亮原因是什么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3 18:25:44

刘备攻吴为什么不带诸葛亮原因是什么

刘备伐吴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们,对于诸葛亮那种鬼神之能也很是服气吧?而《三国演义》作为一本小说,将诸葛亮神化了,只要有他的锦囊妙计,刘备就能平安的返回,不管是草船借箭,还是舌战群儒,亦或者七擒孟获都体现出了诸葛亮在军事才能上的无所不能,几乎掩盖了其政治才能。只要诸葛亮在刘备的身边,那所打的战役只要不是兵力悬殊差距过大,都会稳操胜券。

其实在正史中,诸葛亮从跟随刘备之后,他扮演的角色一直都是稳定后方,很少跟着刘备一起出征。对于诸葛亮的行政能力相信大家也不用质疑什么,刘备还没有去世之前,诸葛亮很少有机会单独领军出征,直到刘备死后,诸葛亮才渐渐独掌蜀国的军政大权。

从蜀国的几场战役看下来,也是能看的出来诸葛亮并没有随军出征。除了在占领荆州的时候,诸葛亮为刘备出谋划策以外,其他基本很少看见他随同一起出征,就如刘备攻打刘璋的时候,是庞统的功劳才能攻下益州;攻打张鲁的汉中时,是法正出谋划策才能迅速的拿下汉中;而在刘备攻打东吴的时候,诸葛亮也并没有随军出征,而是刘备自己亲帅大军,虽然最终惨败。那么为什么刘备没有带着诸葛亮一同去攻打东吴呢?

如果单单说不信任诸葛亮,这点很明显说不过去。如果不是对诸葛亮很是信任,敢将家里的大大小小所有的事物全权交给诸葛亮处理,他敢帅军出征吗?万一诸葛亮学陈宫那样直接反了曹操,这是冒多大的风险。更何况刘备在临死之前将偌大的蜀国全权让诸葛亮监督看管,一举将诸葛亮提升为托孤大臣,这样的风险也是极大的,但刘备依旧这样做了,这就能说明诸葛亮深得刘备信任。

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这上面正是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所记载的,从这上面的一段话可以看出,刘备在得到诸葛亮的辅佐后,也发现了诸葛亮在政务上不凡的才能,让他努力的去发展“后院”的经济水平,以及训练士兵、充实军需等等一些政务。此时的诸葛亮有点类似于曹操麾下的荀彧,对于荀彧大家也都知道,虽然在军务上没有赫赫战功,但他在后勤方面确实解决了曹操很多的大问题。当然荀彧的智谋也不能被否认,他为曹操规划了一统北方的宏观战略,这点确实令人佩服不已。

对于曹操、刘备这样的枭雄人物,能空手夺下偌大的家产,单单靠自己努力肯定是不行的,还是要靠有点,那就是具有独特的眼光——识人之明。而刘备自然也能看到了诸葛亮一生最大的缺点,而这一缺点让他在战场上容易错失很多次胜利的机遇,并不能作为一个合格的军事谋略家,诸葛亮一生十分谨慎,这一点应该也算是他在战场上的致命伤吧。

对于郭嘉、庞统也是众所周知的人物,他们可以说以奇谋著称,尤其是郭嘉,最喜欢用的就是剑走偏锋,只要认为收获大于风险,他就会主张进行奇谋。而诸葛亮由于谨慎的性格,就像在北伐期间,魏延的子午奇谋并未采纳,如果采纳了,结果我们不得而知,但大家都知道风险往往与机遇并存,风险有多大,只要胜利了,所获得收益也就越大。

对于刘备在世的时候不带诸葛亮作为随军军师这件事,其实毛主席也曾对此作出了评价: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虽然这句话是对叶剑英的评价,但也能看得出来毛主席对于诸葛亮的谨慎性格持有一定的看法,不能完全说诸葛亮不会行军打仗,但诸葛亮的这种性格在战场上是非常容易错失战机,不太合适带兵打仗。

刘备为什么没有带诸葛亮伐吴呢?

三国的战场厮杀,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刀枪无眼,棍棒无情。不管能力强大与否,要想在战场上活下来。总需要一些本事的,但是幸运之神也不是每次都会眷顾你。比如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关羽在前期,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但是最终还是兵败麦城,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么当年刘备为关羽报仇,为什么没带上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呢?

这里主要有几个原因,是不得不将诸葛亮留下来。虽然诸葛亮在三国的整个环境中,被神化成了神机妙算,但是也不能为报仇,而丢下自己刚刚辛苦打下来家业。

1、 雄心壮志的刘备,名为报仇,实为抢回荆州当时刘备已经进阶帝位,自己当上了皇帝。那么他的两个兄弟呢?关羽兵败麦城,惨被杀害,自己的三弟张飞也同样被人杀害。一时间,当初跟随自己攻打天下两位兄弟,就这样没有了。最重要的,自己的荆州也同样被东吴抢了回去。所以刘备这个时候,可以用郁闷之极来形容。

但是此时的刘备已不是当年的那个,四处流浪的那个他。如果说男人最意气风发的时刻,莫过于刘备这个时候。当然他也想着去试试自己的能力,如果诸葛亮还是跟着他在旁边出谋划策的话。留这个一代雄主的地位怎么保证呢?

关羽和张飞的死,可以说是为了自己的兄弟们报仇。但是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荆州地盘丢失了,那可是刘备身上的一块肉,如果地盘丢失而选择隐忍的话。我想此时的刘备肯定是不情愿看到的。

2、 汉中的地盘刚刚稳固,需要一个稳重的留守人员大家都知道,刘备自从获得了巴蜀之地。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地盘,想不他心中也是十分的话也是十分的高兴。那么兴兵伐吴,这么大的一个事情,对于经常对外征战的刘备来说。原本就是一个正常不过的事情,那么回首自己的身后。能够可以帮助自己稳定后方的人,只有诸葛亮一个人了。帮助自己打理后方,不管怎么说,这也是自己辛辛苦苦拼下来的基业。总不能自己前方打仗,自己的后院着火,那就显得有点太不划算了。

诸葛亮自有统军之才,又有治国之能。那么将诸葛亮留下帮自己看家,那是十分的放心。自己也可以在外面毫无负担的去攻打东吴,虽然说自己被火烧六百里。但是总归有个归处。并且在历史中,刘备讨伐东吴并没有三国演义中描述的有那么的人数。

3、 讨伐东吴,必须得自己去关于死后,刘备还在犹豫是否要去讨伐东吴的时候。真性情的张飞,那是实打实的要去给他的二哥去报仇。刘备也不得不决定讨伐的决心,虽然当时的赵云和诸葛亮都在极力的劝阻,此时不适合讨伐。原因为何呢?因为当时的大背景就是"孙刘联盟"这个合约还一直存在。

稍微有些理性的人都很明白,与东吴的对战不管胜败与否,对刘备和蜀吴都是一个两败俱伤的事情。反而对于曹操是一件十分利好的事情。

"孙刘联盟"对于诸葛亮来说,一直以来都是他来贯彻的。诸葛亮的雄心壮志,一直都是当时提出的三分天下,实力稳固,徐图天下。如果此刻出兵,对于蜀汉来说,都是一个十分不利的局面。

更何况,如果把诸葛亮带在自己身边的话。暂且不说出谋划策,很大的可能还会阻止这次的战争。为的就是那个"孙刘联盟"的继续维持下去。刘备自从打江山以来,自己的战略都是按照诸葛亮的谋划来的。这一次的决定,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打压一下东吴的嚣张气焰。

总结:不管历史如何,刘备的讨伐东吴。或许是真心讨伐为了兄弟报仇,或许就是为了打压一下东吴的气焰。还一个就是表明一下自己的立场,也就是,现如今我的实力早已今非昔比。至于为什么没有带诸葛亮前去,完全是刘备出于私心。诸葛亮如果跟随着,这场战争或许根本就打不起来。那么刘备怎么可能会甘心呢?

刘备伐吴的时候为什么不带上诸葛亮呢?

在正史中,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横跨荆益”的战略规划,即我们熟知的“隆中对”。

虽然诸葛亮有极高的战略眼光,但并不能说明他的军事能力很高。在正史上,刘备攻益州带的军师是庞统,攻汉中带的是法正,诸葛亮此时只是在后方负责后勤保障工作。即使从后期的北伐来看,诸葛亮用兵也是乏善可陈,几乎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诸葛亮在军事能力上的短板,这便是刘备不带他的第一个原因。

根据“隆中对”,诸葛亮一直主张联吴抗魏,反对伐吴。刘备怕他不能尽心尽力辅佐他攻吴,这是第二个原因。

刘备伐吴,带走了蜀汉的大部分精锐,留守成都的重任便只能由忠心耿耿的诸葛亮来承担,这是第三个也是最关键的原因。

猇亭之战中刘备不带诸葛亮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个原因自然就是刘备需要留一个实力超群的人来帮助自己看好自己的根据地了。

因为刘备这次伐吴带走了蜀国的很多兵力,如果这个时候再把诸葛亮给带上的话那留在刘备大后方帮助刘备看家花园的人才就找不到一个有威慑力的了!毕竟曹操集团的精兵悍将都在虎视眈眈的坐观成败呢!

第二个原因就是关于这次伐吴的可行性刘备和诸葛亮出现了很大的分歧。

刘备自然是一心想着要先灭东吴再灭曹魏,这样他就可以在有生之年兴复汉室了。而诸葛亮却和刘备的战略不同,他是一心想着先灭曹魏再顺势灭东吴的。

由于刘备知道诸葛亮和自己的战略不同那自然也就不能带着他去伐吴了。

第三个原因我觉得就是刘备不想让诸葛亮一家独大了。

毕竟当年刘备伐吴的时候也六十来岁了,也自知到了日落西山的时刻了,这个时候他自己带兵出去作战不仅能培养一些自己的亲信留给儿子刘禅使用而且还能发现一些忠于自己的人才,这样也能给儿子在乱世中留下点生存的实力。留诸葛亮在成都看家也许是更好的选择。

刘备讨伐东吴,诸葛亮为什么不跟着?

公元221年七月,因东吴背信弃义从后偷袭荆州导致关羽战死,张飞间接死亡,悲愤之下的汉昭烈帝刘备决定出兵攻打东吴,但在陆逊指挥应战下,吴军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于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结果刘备惨败于陆逊之手,蜀军?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尸骸塞江而下?,但令人疑惑的是自出山以后就被视为蜀军顶梁柱的诸葛亮却没有随从出军,而是命令其固守国内处理内务。是什么原因使得刘备不再?信任?诸葛亮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其一,首先就是需要有人留守后方,防魏国、运粮草。

我们都知道当时刘备军入主西川不多久,公元214年入蜀、七年后称帝,再一年以后就对东吴动兵。蜀军仅八年时间并不能很好的消化掉西川这么大的一块地盘,而刘备伐吴又带走了大量军队,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有一个德高望重的人来稳定国内不安的人心,同时也要防备魏军,诸葛亮就是一个很好的人选了。

作为蜀国的丞相,诸葛亮要负责一个千疮百孔的新建国家的建设,朝内制度新制各种制度并不完善,朝外国内各地刚攻占不久,各地扔需要安抚。君主刘备率军伐吴、继承人刘禅年纪尚小并不能独领大事,而这一切事务都压在诸葛亮身上,所以诸葛亮当时并不能跟随刘备一起出征,必须留守国内。

其二,刘备骄傲自大,看不起东吴。

我们看演义是可以看出刘备三兄弟都并非很看的起孙权,认为他是黄口小儿。按照《三国志》记载,孙权曾经派人为自己儿子向关羽提亲,遭到关羽拒绝: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

按照小说中杜撰的,关羽对于孙权的求亲回了一句:?虎女安肯嫁犬子乎??,在这里我们就能看出关羽对于孙权的看法了。同理,作为关羽兄长的刘备对于继承父兄基业、而并为做出多大成绩的孙权也是看不起的。

再加上刘备纵横天下多年,是当世公认的枭雄,自以为比不上的一向只有曹操一人,对于孙权,刘备从来就没有放在心上。在出兵东吴的历史节点,曹操已死,刘备更是自认为天下无敌。刘备进攻东吴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帮关羽报仇,也是因为刘备觉得曹丕不足所虑,所以进攻孙权完全没有了顾虑,而孙权帐下众将在刘备眼中也只是土鸡瓦狗,完全没必要带诸葛亮了。

其三,刘备对诸葛亮有猜忌之心。我们都知道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时,诸葛亮一副隆中对,说尽他对天下的看法,在其中也透漏出他是一个坚定的联吴抗魏支持者,所以在伐吴上两个人之间产生了立场分歧。

同时,在伐吴的前夕吴国派遣使者来劝阻刘备出兵,而这个使者是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在这样的情况下上位者刘备就更不会带上诸葛亮了,同时诸葛亮也没有要求要一起随军出征。毕竟,怀疑是最强大的力量,有多少王朝就在君主与臣下的猜忌中走向破败,风光不在。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希望各位看官们满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5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