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雍正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故宫还叫做"紫禁城"的时候,这里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是离皇帝最近的,封建社会里皇权气息最重的地方了,可不是什么人想进就能进的。宫门口是常年把守的侍卫,进出人员都要受到严格的排查。在宫里面,有重重规矩何讲究。什么身份的人就得做什么身份的事,稍有不慎,那就是人头落地的下场。
每个人都像是在刀尖上行走,在钢丝绳上独舞,但是越是危险的地方越是有着更多的机会。这里,也是王朝中最容易出人头地的地方。贵人的一句赏识,皇帝的一个带着肯定的眼神。就是条小狗子,那也照样能飞黄腾达。
危险与机会并存。这样的地方埋葬了有的人的青春、希望、甚至是生命。但是却给了有的人飞黄腾达的机会、一种新的生活。相伴而生的,还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和秘密。
在这些秘密当中,有个秘密就藏在一块匾额的后面。
什么是匾额,书面解释称,匾额又叫做牌匾,一般为长方形,上面书写大字。广泛地应用于宫殿、园林、寺庙等建筑当中,并且处于显赫位置。内容丰富、样式多样、书法雕刻精美,作为古典建筑当中的点睛之笔,被称为"建筑之眼"。
在故宫里,这样的匾额有太多块了。但是在这其中,有一块匾额,只要是转过故宫的估计都见过。故宫内廷的第一座大宫殿——乾清宫,这也是皇帝在紫禁城中居住和处理日常政事的地方,站在乾清宫前抬头向里面看,就能看到里面正中间高高的悬挂着一块巨大的匾额。上面四个大字——"正大光明"。
"正大光明"这四个字是啥意思?
朱熹的《朱文公集》里有这么一句话:"至若范公心,则其正大光明,固无宿怨,而倦倦之意,实在国家",就是说你得是心胸坦白,没藏着掖着,行事也得是有正派风范。这匾额上的四个大字,出自顺治皇帝之手。估计是为了劝告后人们要行得端,做得正。
但谁能想到,就是这"正大光明"的匾额的背后,就端端地盛放着清朝皇帝的秘密,这也真的是讽刺的要命了。
这个秘密究竟是什么呢?
这还得从那场著名的九子夺嫡之争开始讲起。大清王朝因为靠推荐制度选皇帝的办法,让前面几位统治者在继承皇位的时候,基本上都得经历了一场腥风血雨才能够登上皇位。直到了康熙这一代,对于这套制度感到不满,父亲的教训告诉他,这制度明显有不合理之处,这皇权交接的时候你掐我一下,我捣你一拳的。这国家不得乱套了,不行不行,得改。
被儒家教育进行彻头彻尾"洗脑"的康熙皇帝最终决定,按照汉人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来办。康熙十四年(1675年),还是刚满周岁的小宝宝二阿哥胤礽(嫡长子承祜两岁早殇)册立为皇太子,成为法律认可的接班人。
康熙以为,靠着这样的举措,就能够避免当年悲剧的发生,但是没想到,悲剧还是再一次重演。在皇太子成长的过程当中,很快就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落落落。在经历了两立两废之后,再也没有能够从被放出来,一直被圈禁到死。
随着太子的终身圈禁,一场年度大戏也就随之展开。各方人物势力纷纷登台亮相,虽然手段各不相同,但是最终都是奔着皇位的这个终极目标去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再加上这条皇位争夺的道路本来就艰辛难走,所以有的人的牺牲就是在所难免的了。
首先被踢出局的就是庶长子,大阿哥——胤禔。你说说,本来就不招皇帝待见,他还眼巴巴的往上凑。两立两废,康熙本来就舍不得这个皇太子,他还高举"打倒太子爷"的旗帜,生怕康熙看不见。这康熙能不气吗?
看着是自己亲儿子的份上,忍了一次又一次,还真有这不知好歹的,忍无可忍,那就无需再忍。下旨对大阿哥严加看管,自此,大阿哥算是可以正式和皇位说拜拜了。
前面有人倒下,后面紧接着就有人站起来。康熙这么多的阿哥,有不少都陆陆续续的加入到这场大戏当中,撸起袖子就扮上了。这大戏演着演着,就剩下四阿哥、八阿哥、十四阿哥这几位了。眼看胜利就在眼前了,可是评委裁判还是迟迟不发话。
再后来,就是一道皇帝遗诏,立四阿哥胤禛为皇帝。也就是大清朝的雍正帝了。不管关于这道诏书有再多的疑问和怀疑,反正最后的结果就是人家胤禛登上了皇位,成为了大清朝的皇帝。九子夺嫡这场大戏,也就至此了结。
雍正皇帝成功上位之后,也开始和父亲一样,针对皇位继承问题陷入到了深深的思考当中去。
"to be,or not to be",这个带有哲学性的问题深深地困惑住了这位新上任的皇帝。
怎么办?这个皇位就像是一个潘多拉魔盒,吸引着无数人前仆后继拼着死命的往上凑。非得争得个你死我活,才肯罢休。
每每想到这儿,雍正就忍不住的打起冷颤,回想起自己那段小心翼翼、忍辱负重的生活。不行,这个问题一定要得到有效的解决,要不然再这样下去,大清王朝的根基非得被这一代一次的"大戏"给耗尽了不成。思来想去,既然这个潘多拉魔盒在眼皮子底下晃来晃去的勾引人,那我就把你藏起来,看不见了,是不是就能消停了?
怎么个藏法,秘密建储制啊。自己悄咪咪地立个皇太子,谁都不让知道。然后一式两份,一份放到自己跟前,拿个小盒子给密封起来保管好。另一份,就放到乾清宫的那个"正大光明"匾额后面。
谁都不知道太子是谁,就给了所有的这些有心皇帝之位的阿哥们以希望,这就使得他们时刻不能松懈,不能有丝毫的放松,还得表现出一副十分努力的形象给皇帝看。时间一长,这些阿哥们就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拿着皇帝的标准来时时刻刻要求自己。这也就避免阿哥们相互之间树立明确的竞争目标,也就不会轻易的为了皇位结成一个一个的小团体。
毕竟对他们来说,机会人人均等嘛!等到皇帝不行了,两份密诏拿出来一看,下个皇帝谁当一目了然。就算是有不服气的,但是木已成舟了,板上钉钉的事,再做什么也都没有用了。
打定了注意,雍正就着手准备。在雍正元年的八月十七,在西暖阁面见大臣的时候,把自己想法说了一通,然后就按照这个办法实施了起来。
终于,皇位的接力棒在这一次实现了和平交接。雍正身后的皇帝,也是因循了秘密立储的这个办法。在乾隆成为皇帝之后,也进行了秘密立储,但是乾隆实际上一共进行了两次的秘密立储。
在乾隆元年(1736)年的七月,就立自己的二皇子为未来的储君,并将这份诏书也藏在了"正大光明"的匾额后面。可惜,这位小皇子没能成功的等到摘匾的这一天,乾隆三年的十月就因为寒疾而夭折。作为嫡长子,乾隆可以说是十分疼爱这个孩子,在得知皇子去世的消息时,悲痛不已。追封他为皇太子,赐谥号"端慧"。
人死不能复生,活着的人就是再悲痛,也还是得往前看,更何况是作为一国之主的乾隆。取出早前放在匾额后面的密诏,又秘密改立皇十五子,也就是后来的嘉庆帝。
就这样,皇宫里那块正大光明的匾额后面放着的那份密诏,成为了所有人都知道的存在。但是没有人有这个胆量,敢在皇帝还在位的时候,就把这匾额后面的密诏拿出来,看看皇帝到底中意哪一位皇子,选了谁当了皇帝。
大家只能在看到匾额的时候,暗戳戳地想想,"正大光明"的那块匾额后面,到底安放着哪位幸运皇子的名字?
至于为什么要选"正大光明"这块匾额,有人说是因为这是整个皇宫当中室内最高的地方了,相对来说安全些。不管这理由是否真实。但是"正大光明"跟一个秘密之间,读起来倒是有点讥讽的味道。细细把玩,这雍正皇帝当初"选址"于此的时候,会不会就带着几分自嘲!
《雍正王朝》作为一部经典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带给我们很多关于清朝的人物故事!虽然说这跟历史还是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它却能够展现出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所以,一直被人们赞不绝口,堪称为电视剧中的经典之作!
历史上对于雍正皇帝那是众说纷纭,对于他登上皇位都有很广泛的说法,最主要的说法就是说当时康熙传位诏书上写有传位十四阿哥改为传位于四阿哥的说法!不过经历史学家确认诏书是无法更改的,不得不说雍正皇帝是整个大清王朝最为刻苦的君王,康乾盛世的大好局面也是因为雍正的治国之道符合当时封建社会的发展状况,所以雍正皇帝非常指的我们敬重!
电视剧《雍正王朝》讲述就是从九子夺嫡到雍正继位之后的励精图治!从剧情一开始雍正跟随太子到为自己谋划夺嫡之路,这期间人物性格的复杂变化,到最终为了大清的安危把那些曾经跟他最对的兄弟们一个一个的都铲除,可以说他的思维是比康熙要深思熟虑,想的长远,更加比康熙心狠。
自古至今,帝王之术都是当臣子私下里用心揣摩的。伴君如伴虎,一不留神小命就没有了!雍正很庆幸自己的老爹是一个明君,不是那么糊涂,否则他要想当上这个皇帝也难!来看看四阿哥胤禛当皇帝之前都有哪些得天独厚的优势!
当皇帝的最忌讳结党营私,徇私舞弊,功高盖主这三种人,尤其是作为王子跟诸位大臣走的近乎,打的火热,这其实根本就是变相的结党,八阿哥被称作八贤王,就是因为他为人和善对于各位朝堂之上有困难的大臣们多加帮助,留下了一个很好的印象,故此大家都叫他八贤王!而四阿哥呢?四阿哥胤禛则是截然相反的一面,为人特别正值,一脸严肃的表情让人看到就感觉害怕!凡是做什么事情都不讲情面,十分认真!所以他被称作冷面王!
这就是四阿哥比较优势的一面了额,其实作为皇帝是非常孤独的,因为他没有朋友,也没人敢跟他交朋友,这样皇帝做起事来才能做到公平公正,从这一点角度来看,四阿哥更像康熙,更懂得知道收敛!
四阿哥胤禛城府颇深,不显山不露水的就将九子夺嫡的局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他最大的政敌就是八阿哥胤禩,而八阿哥比较张扬个性,或许由于自己母亲身份在皇宫比较低微,所以他一直都在康熙面前表现的出类拔萃,一直紧逼太子的地位!四阿哥比较沉稳低调,而八阿哥比较高调大方!这就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性格,而作为康熙则是更看好胤禛这样子的性格,对于八阿哥过于突出的表现,实在让康熙不敢恭维!
再来看看各自阵营的队友们,四阿哥胤禛身边有老谋深算的邬思道,此人深知帝王之术,对于康熙了如指掌。戎马生涯,行侠仗义的十三阿哥胤祥。行事雷厉风行从不做作的年羹尧!在一个就是大字不识一个,为人幽默风趣的李卫!看似这几个人比较单薄,但不得不说这几个人都是他的智囊!邬思道就是一盏明灯,时刻在为他指明方向!十三阿哥凭借个人的人格魅力,在军队中完全可以一呼百应,这就是他的实力,能够控制得住整个京城的兵马!年羹尧,文武双全,放在外面锻炼能力,最终也是成功牵制得住十四阿哥!李卫更不用说了,就是雍正放出去的眼睛,在百姓中体察民情,考察各个地区的寂静情况!这才是成大事者应该具备的条件!
八阿哥身边的队友有很多,包括他下放江南的所有门生故吏,在京城还有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为他擂鼓助威,他更多的是擅长对百官的放任之道,对金钱的取财之道!而对于知人善用这方面,对于掌握帝王心术这方面都十分欠缺!没有一个真正的智囊为他解惑。就有一个佟国维深知帝心,但是确是一直在坑他,佟国维更多的做法是在保全佟氏一族的命运!而八阿哥跟十四阿哥之间的矛盾也是他的一个弊端!
最后也就是应变能力了,在最终康熙临终前,明明八阿哥已经控制住了西山丰台大营的所有官兵,可是这个兵权竟然让十三阿哥一个人凭借几句肺腑之言就轻易得到,这点致命的疏忽或许就是他犹豫再三之后的结果!毕竟当时康熙病危,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老八明知道康熙不可能把皇位给自己,那么就得做好第二手准备,光凭借一个成文运就能控制得了整个丰台大营么?他太自信了,平时只是顾着结交朝堂之臣,却对京城内的官兵置之不理,这一点就是严重的欠考虑!
而看四阿哥的表现,一得到康熙把皇位给他的消息后,立马找到最信任的人张五哥,让张五哥拿着金牌令箭去府上找邬思道,邬思道在雍亲王府中统筹一切,不得不说张五哥这个人很关键,他也算是雍正的一个最佳第六人!一切统筹顺顺当当,剩下就看老天爷了!四阿哥明白所有的一切,而八阿哥一直在那犹豫,他凭借的就是相信自己能够掌控一切,就是这份自信也让他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从电视剧《雍正王朝》中不难看出,康熙最终选择四阿哥胤禛是非常正确的事,无可厚非,论能力,论出身,论做人,胤禛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已经超越了康熙!康熙走后留下了一个很大很大的烂摊子,国库亏空,官吏营私舞弊,大清朝将要陷入万劫不复之地,雍正虽然仅仅做了十几年皇帝,但是他的政绩十分突出,大清国已经变得民富国强,为乾隆留下了夯实的基础!也为乾隆扫平了一切障碍!康熙对他的儿子们还是比较善良的,最多也不过是圈禁,而雍正为了避免发生九子夺嫡的事件,活生生把威胁到乾隆登基的最大政敌三阿哥爱新觉罗弘时给杀死了!自古帝王最无情,自古帝王心最狠!所以说一个英明的帝王,他是孤独的,他身边没有朋友,只有臣子,臣民,也就注定了他的悲惨人生!
按照中原王朝嫡长子继承制,康熙把两岁的胤礽立为太子,在胤礽当太子期间,康熙的其他皇子基本没有争储君的想法,个别皇子即使有想法也不敢有所行动。康熙废太子后,才出现了?九子夺嫡?。
如果胤礽不被废,康熙老了,把皇位传给胤礽,自己当太上皇,没有问题。胤礽当太子合理合法,接班当皇帝合理合法,胤礽当了皇帝,皇位已有所属,谁再想争,就是篡位,是要掉脑袋。胤礽接班,皇位可以平稳过渡。
可是康熙觉得自己年龄还不算老,身体还行,皇帝还没当够,不想过早交出权力,太子强争,所以他就废了太子。
只有胤礽是正统的,立太子按祖宗规矩办事,康熙可以推脱责任,除了太子胤礽,康熙立谁都受争议。比如说立了胤禛,就会有人提出异议,他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凭什么立他?你可以说他能力强,可是能力这东西很难丈量,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说四阿哥胤禛能力强,别的阿哥觉得自己不比他差。所以,夺嫡因素还在。
康熙废太子后,出现了九子夺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康熙又复立太子。太子不思悔改,康熙觉得太子真的不是合格继承人,于是又废了太子。这期间康熙心中并没有合适的继承人。
康熙五十七年,康熙身体不好,那时他心中也许已经有了继承人,也许就是四阿哥胤禛,但他没有公布于众,他决心默定继承人。这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
康熙要立胤禛为继承人就得罪了其他皇子。康熙提前把皇位给了胤禛,自己当太上皇,其他皇子就会把怨气撒在康熙身上。雍正对反对自己的兄弟毫不留情,康熙仁慈,他不会像雍正那样把自己的儿子往死里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皇子们私下里做些对康熙不利的事儿,康熙要防备他们,就会更加焦头烂额。
再者,雍正当了皇帝,怎样对待康熙这个太上皇也不确定。
所以,康熙不当太上皇,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
雍正是重视弘时,但是他更重视弘历,弘时一看雍正疼爱弘历比疼自己多,心生怨气,久而久之因郁生疾,最终病故。
弘时是雍正宠妃李氏所生,本来李氏为雍正生了一女三子,可惜的是除弘时以外其他子嗣皆早夭,所以雍正甚是疼爱弘时这个孩子,弘时本身机敏可爱,聪慧过人。弘时成家以后,按照老规矩他应该搬出去住,但是雍正不忍心让弘时离开自己,命弘时住于宫中,常伴其左右,雍正也是有意培养弘时处理政务的能力,每每朝中要事都让弘时参与其中。
雍正虽然疼爱弘时,但是从能力的角度讲,他觉得弘历更适合成为大清之主,雍正为了防止康熙晚年九子夺嫡事件再次发生,所以决定私下立储。弘时自觉备受雍正疼爱和重用,而且根据年龄来看,弘时年长于弘历,所以他猜测自己肯定是大清未来的皇帝,满朝文武也是这么想的,私底下都开始纷纷依附弘时。
直到后来,康熙的祭拜大典先后两次,雍正都让弘历去,而弘时只能眼巴巴的看着,此刻的他才恍然大悟,原来他的皇阿玛一心一意只想让弘历当皇帝,而自己只能做弘历身边的辅臣。这让他心灰意冷,有时候弘时竟然背着自己老爹,帮着他八皇叔胤禩说话,久而久之雍正不耐烦了,干脆下令让弘时做胤禩的儿子。
此令一出,弘时彻底蔫儿了,他没想到就因为自己说了几句话,作为父亲的雍正竟然如此震怒,此后弘时变得郁郁寡欢,久而久之弘时也在郁郁寡欢的日子里,了结了自己的生命,享年二十三岁。
在几个关于雍正的历史剧当中,都对雍正为让皇四子弘历能够接班顺利,也让了不让弘历继位之后施政艰难,便将自己的第三个儿子弘时,也就是弘历的三哥赐死。特别是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非常详细的叙述。那么,在真实的历史当中,雍正这个有着“冷酷帝王”之称的皇帝,到底有没有下旨杀死自己的儿子弘时呢?
雍正继位不久,就想先立储,毕竟他极为时,年纪已经不小了。而当时,适宜立为皇储的有三个,那就是皇三子弘时、皇四子弘历以及皇五子弘昼。其中,弘时是其中最大的,以古人“立长不立贤”的传统,可以说弘时是接班的可能性最大的。但弘历的表现明显要超出哥哥弘时与弟弟弘昼一大截。
而为了避免康熙朝的“九子夺嫡”悲剧再次上演,苦思冥想之下,雍正就想出了秘密立储制度,把继承人的名字写好之后封于匣内,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并把这一制度确立了下来,可以说这个制度的建立避免了皇子间残酷的争斗,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朝局。
但皇四子弘历在时间的推移之下,表现也更好。很多人都认为,弘历在将来会成为皇位继承人。这时,哥哥弘时就坐不住了,就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最让雍正听着不舒服的就是他八叔当年那么优秀,但最终还是他的父皇继承了皇位。也就是说,弘历再优秀,也应当把皇位传给他。但这可是犯了雍正的忌讳了,毕竟当年他的八叔也就是廉亲王胤禩与他的父亲一直都是争夺皇位的死对头,以至于后来被雍正圈禁至死。而弘时却反复提及,甚至还私下议论,这就触怒了雍正的底线,就以“放纵不谨”的罪名把弘时的宗籍削去了,也就失去了继承皇位的资格。
唐邦治曾任清史馆协修,他写了《清皇室四谱》,记载有:“皇三子弘时……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刻,以年少放纵,行事不谨,削宗籍死,年二十四。”从他的观点看,杀死弘时的真凶就是其父雍正无疑。但实际上,弘时被削去宗籍的时间是在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也就是1726年的2月18,而他去世的时间是在1727年的8月才去世。显然,该书中把削籍与赐死混在了一起,显然是不对的。
从侧面我们也可以进行思考,那就是既然选定了弘历这个能力突出的皇子作为皇位继承人,那可以采用的办法就多了,一方面可以不断提升弘历的政治地位,另一方面可以不断对弘时进行打压,而完全用不着以杀死一个儿子的激烈手段来使另一个儿子能够顺利接班。
同时还有一点,可以说是雍正没有杀弘时的证据,那就是弘时死后,其妻董鄂氏、妾钟氏都没有收到皇帝的责罚,而如果弘时是被赐死,那么依据清代的规矩,这点是不可能的,肯定会受到连坐的。
说到这里,事实就很明确了,那就是雍正并没有杀死自己的儿子弘时。弘时在被削去宗籍之后,可能是心理极度压抑,情绪极度低沉,由此就死了。从这一点说,弘时的死同雍正还是有一定关系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7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