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东方六国旧贵族,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项羽进入关中之后,分封十八路诸侯,结果不到一年,天下大乱,群雄再次陷入纷争。刘邦垓下之战击败项羽之后,依然先后分封了八位异姓诸侯王,虽然也有叛乱,但是这些诸侯王和东方旧贵族却没有掀起多大的浪花,刘邦开创并稳固了延续数百年的汉室江山。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而一直拥有较大影响力的东方六国旧贵族又为何如此安静呢?
形似而神不似
虽然看起来,项羽和刘邦都是一战而定天下随后开始分封。项羽是巨鹿之战后进入关中,随后分封十八路诸侯;而刘邦则是垓下一战消灭西楚霸王项羽,随后称帝建汉。但是在称帝的同时他仍然先后分封了八位异姓诸侯王。但是仔细分析他们称霸或者称帝的前后状况,其实两者还是有较大的不同。
项羽是霸主,而刘邦是帝王:这不是单纯的称呼不同,而是他们实力的真实体现。项羽在巨鹿之战后率领诸侯联军进入关中,虽然实力雄厚,主持天下分封,号称西楚霸王。但是本质上,我们可以把他看作楚国主力率领诸侯联军合纵攻秦成功。项羽手中的军队虽然号称精锐,但是无论军队数量、实力和控制地盘等等都不能说占据绝对优势。他的主导权更多的是靠巨鹿之战带来的“威”和山东六国旧贵族的支持罢了。而刘邦在垓下之战后,我们可以把他看作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弱化版,因为刘邦的迅速崛起与他占据关中并成功继承了秦国或者秦朝的“遗产”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有人把刘邦的汉军称之为“复活的秦军”。所以刘邦在垓下之后我们可以把他看作是秦国率领部分诸侯联军对其余山东六国进行的征服。因此刘邦能够称帝并主持分封就因为他完全是凭手中已经掌握的实力称帝,或者至少是秦国统一前面对山东六国立于不败之地。再看两人在决定天下的关键一战的实力对比:巨鹿之战我们或许只记住了项羽的破釜沉舟和盖世武勇,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其实项羽当时的兵力并不多,而且我们可以从史书中看到当时诸侯各国的援军却非常多,这些军队后来加入项羽的部队才使项羽组织起庞大的诸侯联军,但是这些人后来要么回归各自的母国,要么就成为了一方诸侯。项羽的真正实力其实没有绝对优势,这从后来他与齐国的战争中就可以看出,而且当时反秦的另一支较强军队——刘邦的汉军,根本不是项羽能够直接控制的。反观刘邦在垓下之战中虽然也有英布、彭越这样的实力派诸侯助战,但是最关键的助力还是当时的齐王韩信(后来的楚王和淮阴侯),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了一个关键点,那就是韩信率领不是齐军也不是楚军,而是货真价实的汉军。也就是说这支部队真正的背后老板是刘邦本人,所以战后刘邦马上就解除了韩信的兵权,重新控制了这支军队,而韩信根本没有能力反抗。由此可知,刘邦本人率领的汉军加上韩信率领的汉军足以碾压其他诸侯。
实力已大不如前
山东六国旧贵族势力虽然历经战国数百年经营根深蒂固,但是架不住在短短几十年时间了里历经多次打击和洗牌,实质上已经实力大不如前。
第一次打击:从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灭齐。这将近十年的时间里,山东六国的旧贵族势力遭遇了一次巨大打击,他们不得不臣服与强大的秦国和秦军。第二次洗牌: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除了著名的书同文、车同轨和焚书坑儒等政策外,还有一个强迫迁移六国旧贵族势力十二万户到咸阳居住。这就是秦始皇为打击盘踞山东六国多年的旧贵族势力的一次洗牌。第二次打击: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山东六国旧贵族势力开始蠢蠢欲动。第二年,陈胜吴广起义为这些旧贵族势力提供了东山再起的机会。于是各地豪强纷纷开始举起反秦大旗,但是秦朝在灭亡之前,曾经一度有希望扑灭这些旧贵族势力的起义,因为在巨鹿之战前,秦朝的局势已经开始好转,秦军在章邯的率领下又一次对山东六国的旧贵族势力进行了一番打击,只不过后来楚国的旧贵族中出了个项羽,秦朝才土崩瓦解。第二次洗牌:这一次的洗牌就是项羽进行的分封。虽然项羽出身楚国旧贵族,但是他的分封中缺乏战略眼光,他根据个人好恶对山东六国旧贵族实力又进行了一次洗牌,其中一部分旧贵族势力又在此次洗牌中被削弱。第三次打击:楚汉战争中的焦点虽然是项羽和刘邦的交锋。但是不要忘记了,十八路诸侯和山东旧贵族势力几乎都卷入了这场决定天下归属的战争,而且刘邦还派遣韩信作为偏师开辟第二战场,将魏、赵、齐等国都打击了一遍,韩信的这支军队也再一次沉重打击了山东旧贵族势力。到刘邦建立汉朝的公元前202年,山东旧贵族势力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历经多次打击和清洗,实际上实力已经大不如前,再加上他们要面对的是继承了秦国“遗产”而且绝对实力要强大许多的刘邦的汉军。
刘邦的策略更为灵活有效
因为刘邦已经拥有了较强的实力,而山东六国旧贵族的实力也已大不如前,因此这些旧贵族们当然要消停不少。但是刘邦作为一个出色的政治人物,他并没有掉以轻心,相反他和他继承者们一直高度重视如何控制山东六国以及打压和控制山东六国旧贵族势力。
稳步推进“削藩”:虽然刘邦分封的异姓诸侯王已经不少是出生草莽了,但是不可否认他们背后依然有山东六国旧贵族的影子。而且这些异姓诸侯王的存在也的确让刘邦寝食难安,所以刘邦登基不久就开始逐步开展“削藩”。这些消灭异姓诸侯王的行动实质上又对山东六国的旧贵族势力进行了一番打击。分封同姓诸侯王加强控制:出身草莽的刘邦,尽管没有多少出色的亲属能够作为独当一面的诸侯王,但是刘邦依旧把兄弟、儿子甚至同宗的兄弟都分封出去,镇守山东六国,防止旧贵族势力死灰复燃。这可以从当初他分封庶长子刘肥为齐王的历史记载中就看出。因此在汉朝初期这些同姓诸侯王也的确起到了压制旧贵族势力,稳定汉室江山的作用。继承人执政政策稳定有延续性:虽然汉初仍然有一些内部动乱,但是自从刘邦消灭异姓诸侯王之后,西汉内部大的战事基本没有,直到汉景帝初年的七国之乱,但也很快平定。刘邦之后的继承人基本都延续“黄老无为”和“休养生息”的国策,因此国内局势开始趋于稳定,而安定和平的生活对于当时饱受战乱的人们来说诱惑力要大得多,因此山东六国旧贵族更加难以发动群众,这对山东六国的旧贵族势力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而且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到汉武帝的迁徙豪强到茂陵,西汉王朝一直非常重视利用强迫迁徙豪强的方式来抑制和打击豪强势力,这其中大部分都是山东六国旧贵族势力的遗存,在稳定的社会大局下,这些旧贵族势力被逐步分化瓦解,最终失去与中央政权抗衡的实力。
这个问题有点怪,刘邦是推翻了秦的统治,秦在统一六国时,六国皇族当然都给灭族了,就算有,也远迁或者改了姓了,而且如果我是那些皇族,我也不会反抗的,经历了繁华与战争,就会渴望和平,平淡的生活,为了维持这种平淡的生活,就不会对下辈的子孙讲出皇族或者贵族的身份。再者,就算要反抗,哪来的实力啊?那些皇族就是幸存下来,多数是山穷水尽了,要反抗,也早在秦国时反抗被镇压了,有实力也都耗完了。最后,刘邦称帝后虽然延续了秦法,但是实行无为而治,对于刚经过秦国苛政,连年战争的人们来讲,这是他们最渴望的天下太平,当然也不会有人反抗了。
以上只是个人的看法,有更好意见的欢迎赐教。
汉高祖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各种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而有所增益,但在施政方面则以秦朝速亡为鉴,力求在稳定中求发展。汉初70年的历史,是社会经济从凋敝走向恢复和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央集权逐步战胜地方割据的历史。
西汉初年,六国旧贵族如齐之田氏,楚之昭氏、屈氏、景氏和怀氏等贵族残余势力,以及燕、赵、韩、魏等豪杰余脉,仍然是强大的地方势力。刘邦把这些旧贵族以及其他豪杰名家10万余口,迁到长安附近。这次迁徙的规模之大是空前的,有效地控制了六国旧贵族和豪杰的分裂活动。
刘邦还采取了断然手段,来消灭异姓诸王。订立了“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誓言。他首先消灭燕王臧茶,立卢绾为燕王。又接连消灭楚王、韩王、赵王、梁王、淮南王和燕王。
在经济上,刘邦任用萧何为丞相,采取与民休息、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的黄老治术与政策,鼓励生产,轻徭薄赋,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生产得以恢复。
汉高祖
一、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西汉休养生息是指在大动乱、大变革之后所采取的减轻人民负担,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的措施。公元前202年,刘邦即皇帝位,建立了汉朝,建都洛阳。由于出身平民阶层,又有秦王朝因暴政而灭亡的前车之鉴,刘邦深知夺取天下的不易与百姓生活的艰难,所以格外注意用温和的方式统治国家。针对建国时的天下形势,他采取了这样几条措施来恢复正常的生产,并重建社会秩序:
1. 是减轻田租,将税率定为十五分之一。与之前秦王朝的横征暴敛相比,这种措施无疑深得人心。
2,当时的社会上有许多曾经因为饥饿而卖身为奴婢的人,刘邦下令全部恢复他们的平民身份。这样一来,许多人就从富户的奴婢变成可以自由耕种的平民,这对于恢复生产无疑是有着积极作用的。对于复员回家的军人,中央也给予免除徭役的奖励。
3,继续推行秦朝按照军功授予田地和房屋的政策。这也是一项安抚人心的措施。
4,号召在战乱中逃亡隐居的人回家,恢复他们在原居住地的爵位和田宅。这项措施也起到了发展生产和恢复社会正常秩序的作用。
5,为了使更多的人投入到农业中去,商人的政治地位得到了很大限制,他们不能穿丝衣,不能乘车,需要缴纳更多的赋税。这是由汉初重农轻商的思想决定的,在当时的人看来,商人只会转卖产品,却不能自己动手创造衣食财富,对社会没有什么益处。当然,这也是在国家刚刚建立,物质资料贫乏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的思想。等到后来生产发展,社会上出现了许多需要交流转运的剩余产品时,商业和商人的地位就被人们重新认识了。
二、缓和与匈奴的关系。
秦末的战乱给了刘邦机会,同时也给了匈奴人机会。他们借着中原混乱的机会策马南下,占据了黄河以南的河套地区。从此之后,汉朝的北方边境屡屡受到匈奴人的侵扰,刚从战乱中建立起来的西汉王朝国力尚不充足,也没有能力对他们进行有力的反击。公元前200年,刘邦亲自率军讨伐匈奴,结果却在白登(今天的山西省大同市东北)被匈奴的三十万骑兵围困,整整七天七夜不能脱险。幸好谋士陈平想出了办法,他带上重礼去见匈奴的阏氏,说刘邦如果再继续被围困下去,就会送汉朝的美女给匈奴单于来寻求谅解。阏氏听了,很担心自己的位置会受到汉朝美女的威胁,就劝说单于撤了兵,刘邦因此才得以脱身。自从这件事情以后,刘邦明白以汉朝的国力尚不能与匈奴展开武力较量,于是就采取与匈奴和亲的政策,并开放关市贸易以缓和双方关系,汉朝与匈奴之间总算在汉朝的妥协下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形势。
三、分封诸侯巩固皇权。
自从楚汉战争后期以来,为了巩固政治,刘邦先后分封了韩信、英布、彭越、吴芮等七个人为诸侯王,并分封给他们关东地区的广阔土地。但汉朝建立后,刘邦总感到这些诸侯王的存在是对中央政权统治的潜在威胁,所以就渐渐以谋反为借口,将这些人一一除掉,只留下一个势力最弱的长沙王吴芮。他认为秦朝的灭亡是因为没有把广大的国土分封给同姓子弟,于是就将自己的九个兄弟子侄分封为诸侯王,把关东的大片土地分封给他们,还和大臣们盟誓说:“从此之后,如果刘氏之外的人为王,就是普天之下的敌人。”他当然想不到在他去世后,这种分封的结果造成了诸侯王的势力过大,后代帝王不能控制这些野心勃勃的同宗亲属,结果同样给中央统治造成了威胁。在汉景帝刘启统治时期,由于中央试图剪除诸侯王势力,结果爆发了发生在刘姓子孙之间的吴楚七国之乱。后来叛乱虽然被勉强平息,但问题仍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一直到了汉武帝刘彻时,中央颁行《推恩令》,让诸侯王们把自己的封地分给所有的儿子,使得各王的土地越来越小,再也不能对中央形成任何威胁,这种状况才算得到彻底解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66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