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古代人口普查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导语
古代社会,人口的兴旺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国家的稳定繁荣。东汉前期,政治清明、国家稳定、经济回暖,全国总人口可达五千余万口;而到了汉末三国,受战争、瘟疫、灾祸的影响,司马氏统一全国之时,人口已经不足千万。
汉末三国时期人口统计
所以,古代人口的变化,是与国家发展密切相关的。正因如此,历代王朝都对人口普查极为重视。话虽如此,由于古代信息条件较为落后与闭塞,不少政权在人口普查这方面上,也是推陈出新,充分展示了古人的高超智慧。
中国首次人口普查工作,为什么是在秦朝?
秦朝,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王朝。尽管它的寿命非常短暂,只有三十多年,但是它留下的不少制度与思想,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汉承秦制,汉朝的不少制度,的确是直接借鉴秦代的。
(一)首次人口普查情况的锁定
而说到人口普查,秦代历史并没有记载,但这主要线索,却是在一个人身上,他就是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
在汉初三杰中,张良善谋略,运筹帷幄之中;而韩信善军事,乃是一代兵仙,那看似平平无奇的萧何,又凭什么能当上丞相呢?有一件事,便是萧何身上的闪光点之一。
汉初三杰画像
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公元前206年左右,刘邦攻入咸阳,正当大家都争抢金银财宝与女人时,只有萧何一人,来到了秦朝"图书馆","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这就是萧何的高明之处,内政后勤工作在他手中,刘邦进军再无忧患。而萧何也明白,这些珍贵资料,才是千金不换的宝贝。如此一来,刘邦大军"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
这里提到的"户口多少",证明了一点:秦朝时已经完成了对于全国各地的人口普查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让刘邦在日后的作战中处处掌握先机。《史记·陈丞相世家》也记载了一个故事:
刘邦行军,路过曲逆县之时,便向御史询问道:"曲逆户口几何?"后者这样回答:"始秦时三万余户,闻者兵数起,多亡匿,今见五千户。"
刘邦、萧何剧照
这一问一答,便透露出了两则信息:一方面,萧何之前获取的图书资料,上面有详细的人口数据统计;
另一方面,刘邦在掌握了这些资料后,并没有过分依赖它,反而是有可能花费了一定人力,沿着秦朝人口普查的思路,继续坚持下去。否则的话,御史不可能迅速便回答出曲逆县的人口变动情况。
史料中的推断论证,只是一个方面;而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长沙马王堆中出土的古地图,也同样提供了类似线索。其中有张驻军图,以"里"为单位的标注旁边,都明确记载着户数。
长沙马王堆驻军图
所以,从史料与考古的双重推断,不难得出中国古代的人口普查工作,早在秦朝便已经开始了。
(二) 秦朝是否有完成人口普查的条件?
当然,秦朝能完成人口普查,很多人都不愿意相信。至于其中缘由,主要也有两个方面:
一是秦朝建国时间不长,但是人口普查,又是一项颇为繁琐且耗时间的工作,秦朝在短时间内能完成这项浩大工程吗?
古代人口普查漫画
二是秦朝时期的信息渠道,是较为闭塞的,光是统一六国就花费了不少功夫,秦朝官员们,又是通过哪些手段来进行人口普查的?
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从秦朝表现来看,它是有足够的能力完成这项浩大的人口普查工作的,原因有三点:
首先,秦朝是最先改革户籍制度的国家之一。早到什么程度呢?公元前375年,也就是秦献公(十年)在位时期,就颁布了新出台的户籍政策。核心内容就是五个字:"与户籍相伍。"
秦献公剧照
意思是说,统计秦国境内的百姓,并为他们登记户口,然后以户籍为单位,将百姓分组编到一起。这样一来,方便官府随时调取户口信息。
十九年后,商鞅来到秦国,掀起了变法运动。井田制被废除后,开始按人头来收税,"既收田租,又出口赋"。自此之后,秦朝的财政收入,便直接与人口数量相挂钩了。
既然人口数目尤为重要,那么秦朝历代继承人,都会按照这个户籍制度继续推行下去。"壮男壮女之数、老弱之数、官士之数",这些重要信息,都会成为秦国率先整理和搜集的一手资料。
由此可见,秦朝不仅重视人口,而且在人口普查等方面上,有着长期经验。当它统一六国之后,自然会将这些经验推广到全国,那么短时间内完成人口普查,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秦灭六国示意图
其次,秦国加强了中央集权。借着上面这个逻辑继续说,秦国要将本国的户籍制度推广到全国,会不会遭受阻力呢?在笔者看来,这些阻力是微乎其微的。
作为第一个大一统国家,秦朝算是封建王朝的开端。正因如此,秦始皇的大一统思想,也是颇为突出的。"车同文,书同轨",又有统一全国货币,这些政策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秦朝三公九卿制
秦国还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了四十多个郡。而每一位郡守,大多都是中央直接委派,可以直达天听。加之他们在地方上的权力,自然能很容易将中央下达的任务及时贯彻。
从出土的秦简来看,这些郡守是需要按时统计人口,并上报给中枢朝廷的。如此一来,户籍制度自然能准确、高效地贯彻下去。
最后,徭役制度的需要。纵观古代战争,最大的战利品不是财富,也不是粮食,看似是地盘,实际上则是地盘上的人口数。
古代战争剧照
只要拥有了人口,军阀才能掌握人力上的优势,才能壮大自己的势力,也同样能利用人口创造财富,还可以用人口来完成争霸天下的目的。
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不难看出秦朝因为徭役制度的需要,加大了对人口信息的增添。值得注意的,是"初令男子书年"。意思是说,秦朝时期统计人口数量时,已经开始统计每个人的年纪。
当然,这种改进并非是秦朝首创。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不少国家开始开始进行类似的人口普查工作。
战国,秦朝户籍制度演变
当这些国家陆续被秦朝吞并后,他们对于人口普查的统计情况,便会落入到秦朝手中。虽说他们的户籍制度不如秦朝的更为优良,但有了这些良好基础,秦朝的户籍政策也能快速落实下去。
总的来说,正是战国时代出现的上计制度,让秦朝以及各诸侯国,都能顺利完成人口普查工作。这一点,正是第二个问题的解答。
上计制度——秦朝用来普查人口的必要手段
什么是上计制度?大概意思是说:下级行政在地方上搜集各种信息并归纳整理,然后以数字的情况向上级汇报。就像秦代的下计制度,里或正需要向乡长回报,乡再到县,县再到郡,郡直接反馈给中枢。
上计制度
这些内容,不止有户籍信息,也包括各项财政支出与收入,或是其他方面的信息数字化统计。它脱胎于西周时期的财政制度,但又不局限于传统的运转方式,通过行政区划的分级,它的工作效率也大大增加。
当然,这项工作如此重要,它也自然成为了地方官员考察政绩的必要手段之一。在战国时期,相关人员将信息汇总上报给中枢之时,会将其写在两块木板之上,称为左券和右券。
左券是给中枢管理财政的工作人员看的,而右券则是直接呈递给诸侯。当财政人员经过核算之后,便会上报给诸侯,并给出最后的审核意见。然后诸侯会根据右券中的内容以及评审报告,来做出最后的判断。
按照上计评审结果的好坏,对地方官员一定奖励和处罚。有些地方官员想要弄虚作假,便很容易被拆穿,因为不排除诸侯一时心血来潮,派出心腹或自己亲身前往地方上实地考察。
秦朝官员整理户籍
所以,这种自下而上的上计制度,是各诸侯国加强中央集权与维护经济重心的必要手段。秦朝建立之后,对上计制度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虽说史书中没有详细记载,但是再配合一些出土的秦简,还是能看出些端倪来。
据《吕氏春秋》记载:"合诸侯,制百县,为来岁受朔日,与诸侯所税于民轻重之法,贡职之数,以远近土地所宜为度。"可以看到,秦朝在统一六国之后,推行郡县制,并要求各级官吏按时上报相应的财政信息。
《睡虎地秦简》中也提到:"上食者籍及它费大仓,与计偕。"这里增添的信息,便是说郡县长官要在岁末的时候,需要将人口、粮食等详细情况,分门别类按照要求上报给中枢。
《睡虎地秦简》
有意思的是,秦朝将十月份规定为一年的开始,"上会九月内","到十月碟书数,上内史"。这也不难理解,毕竟十月份左右的时候,农耕生活已经告一段落,各地农民都有了好收成,从而方便郡县长官进行信息搜集与管理,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与时效性。
在秦朝,专门负责上计工作的,叫做柱下史,曾担任过这一官职的张仓,便是秦汉时期颇为著名的会计专家。在他的管理之下,秦朝的上计不断被完善,同时也对后世的户籍管理制度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张仓剧照
当时,张仓还担任御史大夫,因为擅长数字运算,又对全国的经济、土地和人口制度颇为了解,所以被秦始皇任命为会计行业的一把手。张仓到任之后,还开创性地在郡县上实行次一级的上计部门,并培养专业人员,加强上计过程中的效率与准确度。
结语
秦朝时期的财政状况,继承了它原本的传统:即人口数目的多少,与土地、经济等因素密切相关。在实行上计时,土地、经济的综合评定,都是在人口的基础上完成的。
上计内容包括收入,土地,粮食仓储等
所以,上计制度虽然不是专门用来普查人口的,但秦朝的人口普查工作,却是因为上计制度得到完善,被制度化与规范化。如此一来,秦朝自然便拥有了人口普查的政治基础。
也正是因为每年一度的上计工作,人口普查作为最基本的要求,才会被专门记录起来,并收录进国家"图书馆"中。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一大难题,近代以来由于科学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医学技术越来越高超,导致人类的寿命延长,婴儿存活率大幅提高,世界人口迅速增加,而人口快速增加的现象,一直受到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关注。
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因人口大量增加造成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引起冲突,甚至是战争。而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却又面临出生率低,甚至出现人口负增长的问题,人口下滑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
由此可见,人口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那么在古代,会不会也有类似的人口问题呢?人口问题古以有之,并不是现在的专利,中国在很早就有先贤研究人口多寡和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来看看。
一、人口普查
通过人口普查,可以得到全国的人口数量,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所在阶层以及职业,早在周朝就有了人口普查思想的萌芽,周宣王曾?料民于太原?,虽然只是调查兵员的情况,但已经有了人口调查的意识。
而这种思想一直有人宣扬,如吴起就认为?强国之君,必料其民?。可见很早以前古代先贤就开始重视人口问题了。
中国正真意义上的人口普查,应该是在清乾隆时期,由于清朝废除了废除了两千年的赋役制度,清初又有?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的政策,使百姓所担负的徭役和负担有所减少。
再加之明晚期传入中国的红薯、玉米等高产量作物的推广,使人均口粮增加,人口这一段时间里高速增长,甚至因人口过多,皇帝都感到压力。
乾隆皇帝应该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因人口过多而有危机感的皇帝,乾隆五年户部请求皇帝清查全国人口土地及粮食产量,皇帝应允,据史料记载,乾隆五十七年全国人口突破三亿人,为?民数三万万七百四十六万有奇?。
这是第一次人口统计到具体人数的普遍,此后,清政府每隔几年都会清查一次人口,直到清王朝灭亡前夕的1911年,最后一次统计人口数是四亿多,现在常常可以在电视中看到,民国时期总是有人说四万万同胞,其根据就是出现在这里。
中国历代王朝(清朝除外)统计人口,主要是为了统计成丁人口,因为成丁人口才是缴纳赋税,服徭役,当兵的主体,统计丁口也是判断一个地方富庶与否的一个标准,古代也常常从人口稠密的地方向人口少的地方移民,如明朝从洪武到永乐年间,共进行了十次大移民。
元末明初,天灾再加上数十年的混战,使得河南、山东、河北等中午等中原地区,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如记载?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而山西却又是另一番景象,此时的山西人多地少,社会矛盾大,如记载?成祖核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丁多田少?。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明太祖朱元璋用?分其丁口?的办法,将山西多余人口迁移至山东河南等地。因此,统计人口还可以给统治者制定政策,平衡一下各地人口。
二、人口增长有利的说法
中国历来都希望自己?子孙满堂?,一直也有?多子多福?的观念,所以在古代每个家庭都会生育很多子女,尤其是贵族富户更是如此,如历史上一直有争议的子女最多的中山靖王刘胜,一直都说有子女120,虽然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如记载?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枝属百二十余人。?
一人尚且如此,何况一国,在古代人口多寡一直是衡量一国之国力的标准,就去毛主席所说:?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所以古代的大部分的人口政策都是鼓励生育,特别是皇朝初立的时候,因为王朝建立过程中,往往都会经历战乱,导致人口少,土地抛荒的情况严重,为了快速恢复国力,都会出台很多政策,鼓励生育。
现在十五六岁谈恋爱会被冠以?早恋?的名头,常常会被禁止,而在古代,为了促进人口增加,十五六结婚生子的现象是社会常态,甚至十七八岁的女孩都有可能因年纪太大嫁不出去。
如记载春秋时越国法令:?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唐朝太宗诏令:?诏民男二十、女十五以上无夫家者,州县以礼聘娶。?宋朝律法也有类似规定:?在法: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并听婚嫁。?
可见,在古代早恋不但无过还有功,甚至超过年龄不结婚,都算犯法,国家会强制婚配。
另一项政策就是鼓励寡妇、鳏夫,再嫁再婚,政府还会强行婚配,如唐朝?妻丧达制以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媒媾,命其好合。?意思就是说,死了丈夫的妇女,为丈夫收制结束后,就必须再嫁他人,否则政府就会强制分配。
这种政策自古就有,一直到南宋注重女子贞洁才终止,可见,古代为了增加人口,政府是多么的不遗余力。
古代另一个人口政策,虽然不会增加总人口,却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使成丁人口大量增加,那就是解放奴仆,在古代统计人口的时候,奴仆是不会算上去的,这就造成纳税人口远低于实际人口,为了增加成丁人口,古代几乎每个王朝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解放奴仆,使其成为自由民。
以明朝为例,明太祖诏令?诸遭乱为人奴隶者,复为民?。解放奴仆,使得隐匿的人口减少得到了大量的成丁人口,增加了国库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豪门大户的实力,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同时也因为提升奴仆为自由民,提高了他们的地位,也为朝廷收获了民心。
古代之所以大部分时间会有人口增长有利的思想,主要是古代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地广人稀的状态,国朝有大量的土地来安置人口,一个地方人满为患了,向另一个地方转移就是了,比如秦朝曾多次向岭南移民,一是为了开发岭南,一是为了安置关中多余的人口。隋唐也有类似的岭南开发计划。
三、人口增长不利的思想
中国早就有了对人口增加对社会发展不利的思想,古代先贤中就有人认为,人口增长过快,会引起财富减少,食品不足等资源分配不足,甚至引起战争的,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就是战国时期法家学说的代表人韩非子。
他在《五蠢》中写到:?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在他看来,在当时的生产力情况下,这样的人口增长趋势,是十分危险的。
战国时期,我国著名的改革家商鞅,认为人口和土地之间应该达到一个平衡,如商鞅写 到:?地方百里者,山陵处什一,数泽处一,溪谷、流水处什一,都邑、蹊道处一,恶田处什二, 良田处什四,以会作夫五万。其山陵、数泽、溪谷可以给其材,都邑、蹊道足以处其民,先王 制上分民之律也。?
这段话不仅可以看出商鞅人地相宜的观念,也可以看出他还根据当时的生产力,对人口和土地的关系做出了指导。
而即便是到了社会生产力相对较发达的明朝,抱着人口增长不利社会的思想的还有很多,如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写道:?若二男二女,每生加一倍,日增不减何以养之? ?
而明朝的土地面积和生产力比起战国时期何止增加百倍,但古代先贤也从人口增长的规律中看到,人口无限制的增加,但土地并不会无限制的增加,这样到最后就没有东西可以养育人了,因此他们有提出了人口零增长的观念。
支持这种观点的先贤们认为,人口不增不减,维持现状是最好的状态,可以长久的发展,如?不若人生一男一女,永无增减,人口零增长?。这种观念早在唐朝就有了,大概也是世界上最先提出?人口零增长?的观念。
总结
其实不管是进行人口普查,还是人口增加或者是控制人口增加的政策,都不能单单只看人口,而要全面去考虑,这其中土地的多寡是决定其中的关键,地广人稀的时候,大量土地荒芜,这个时候就需要增加人口。
而人多地少的时候,土地没办法再增加的情况下,就只能控制人口,这其实就是人们在土地和人口之间寻求一个微妙的平衡。在人口和生产资源之间把握一个度,而就是在当下研究这个度,都对我们的人口政策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资料:
《国语》
《吴子》
《史记?秦本纪》
《沛公至咸阳》
《清史稿?高宗本纪》
《清史稿?食货志一》
《史记?五宗世家》
《明太祖实录》
《国语?越语上》
《新唐书?太宗本纪》
《名公书判清明集》
《令有司劝庶人婚聘及时诏》
《明史》
《商君书?徕民第十五》
《太平广记钞》
从古至今,人口都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从征税到兵役,都需要无数普通人为之作出贡献。因此,统计人口的工作就变得非常关键。现代我们有很多方法可以进行人口普查和统计,那么古人是用什么方法来统计人口的呢?
首先,人口统计的最基本方法自然是挨家挨户去做调查登记,这和我们今天的人口普查方式差不多。不过,古代信息、交通、档案管理等方面和现代根本无法相比,所以人口统计的基本单位一般都是按家庭(户)来计算,而不是按具体人数(丁)。
这种逐户统计的方法虽然相对准确,但却也有一个大问题,那就是每户人口数量不一样。国家会通过平均数来调整征税、兵役等政策,但这对于人丁稀少的家庭来说非常不公平,却对于人丁兴旺的家庭来说是好事。所以有个词叫“多子多福”,因为家庭人口数量增长,可以增加劳动力,而不用付出额外的社会成本。
此外,古代“黑户”很多,一般人口统计都无法清查到“黑户”。还有一个无法准确统计的群体就是流动人口,古人称之为流民。在古代很多时候,流民往往都是一个国家最具潜在危险的群体。而这些人口统计不到,不仅大大影响了人口统计工作的准确性,也给国家在制定政策以及安全方面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那么,对于这个难题,古人有什么解决办法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个办法非常聪明、有效,以至于到了现代仍在使用。
众所周知,人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消费的物品叫作刚性需求,简称刚需。刚需的东西挺多,比如住房、食物。所以古人就想到了通过两个时间段对某一个物品的消耗速度,来大致统计出人口数量的变化。比如去年某个时间段的粮食消耗多少,今年同个时间段的粮食消耗多少。如果今年消耗明显增加,那就说明这个地区今年有大量的外来人口流入。
不过,虽然粮食是刚需,但用它来统计人口的话却不是好尺度,因为粮食的可替代性很大,比如除了米饭外,玉米、马铃薯这些都可以用来当作食物。而有一个物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须要用到,而且又无法替代,那就是盐。
盐在古代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其重要性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石油。所以历朝历代对盐的管理非常严格,所有盐业资源,必须是由国家垄断经营,如果有人偷偷搞私盐买卖,那可是杀头的重罪。
和其他消耗品相比,盐的消耗量比较固定,而且又不可替代。所以用盐来作为统计人口流动性的尺度,是非常合适的。如果某个地方盐的消耗量突然大量增加,那就说明这个地方今年人员流入较多。如果全国性的食盐用量增长,而人口统计上没出现明显变化,那就说明“黑户”大量增加了。所以只要官方控制好私盐买卖,就可以通过用盐量的变化,来统计出人口的变化。这项数据几乎没有水分可以掺假,所以可信度非常高。
时至今日,老祖宗发明的这项人口统计方法,仍是国家用来统计人口(尤其是流动人口)的重要参考指标。比如像北京、上海这些人员流动性很高的城市,通过用盐量的变化,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人口流入和流出的速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16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