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强盛的朝代。明朝的经济非常繁荣,特别是工商业非常发达,到明末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不过就是那么一个富庶繁荣的王朝,却长期被国库空虚所困扰,明朝的国库经常入不敷出,长期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嘉靖末年,大明国库存银不足十万两,而每年超支达到一百四十多万两。整个明代,官员们发不出工资拿实物顶替是常有的事。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明朝经济繁荣,国民富裕,为何却一直为国库没钱而发愁,是谁吃垮了大明的财政?
反正不是 小程序吃垮的
不信你来你打开检查
其实,吃垮大明财政的主要有三大利益集团。首先,就是商人和士大夫阶层。明朝的工商业虽然非常发达,但商税却很低,原因就是商人阶层和士大夫阶层相勾结,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士大夫代表着商人阶级的利益,特别是势力庞大的东林党,他们其实就是江南商业集团的代言人。在士大夫阶层的推动下,明朝的商税一降再降,竟然从百分之十五降到了百分之三左右,就和不交税差不多。即使如此,商人基层还在不断地偷税漏税,导致国家税收流失严重。比如茶税,一些产茶大省收的税,简直低到了荒谬的程度。四川课税的茶叶数量超过500万斤,可是一年征收的茶税不到2万两。而浙江的茶叶税收竟然只有六两,云南为十七两。商人阶层偷税漏税情况和明朝的税率之低可想而知。更让人气愤的是,这些士大夫阶层还勾结海商甚至倭寇,从事走私贸易,每年赚取巨额的财富。而由于海商垄断了海洋贸易,在士大夫阶层的帮助下疯狂走私,明朝根本收不到什么税,钱都进了海商和士大夫阶层的腰包里。所以,以东林党为首的士大夫阶层简直就是明朝的祸害。
除了商人和士大夫阶层外,另一个蛀虫就是皇室。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穷人出身,当过乞丐,可能是穷怕了,所以他定下一个规矩,那就是国家养着宗室子弟。宗室子弟有爵位和俸禄,而且控制着大量的土地,他们不仅拿着工资,而且土地还不交税。建国初期,宗室子弟少,所以宗室子弟的开销不明显,但随着宗室子弟人口的爆炸式增长,这些宗室子弟很快就成了国家的负担。明朝三分之一以上的赋税都用于供养宗室子弟,如果加上他们偷逃和免征的税,数量还要大。这些宗室子弟就是一群寄生虫,让大明朝不堪重负。当你不堪重负的时候
打卡 也许更为你解除疲惫
有这三个蛀虫,大明朝的国库想有钱也不可能。虽然明朝皇帝不甘心让商人集团坐享其成,开征了矿税和监税,但这些钱大部分都流入了内库,供皇上自己享用,所以大明的国库仍然没钱。因此,有时候国库没钱了就去和皇上借,皇上高兴就会从内库中拿出一些“救济”国库。明朝末期,随着辽东边患的日益严重,加上地方叛乱不断以及出兵朝鲜驱逐日寇,明朝的国库严重入不敷出,以至于不堪重负。明朝没办法,只能从农民身上下手,不断向老百姓加征赋税摊派,最终导致了明末大起义,明朝因此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推翻。而那些蛀虫,面对国家的危亡不仅一毛不拔,而且很多投敌叛变,出卖了大明和百姓,结果成了亡国奴,只换来一条丑陋的猪尾巴。搜索立即关注
你若喜欢,请点“在看”
明朝到后期灭亡和国库亏空有很大的关系,而孙承宗和明朝国库亏空息息相关。孙承宗是明朝末年著名的战略大家,也是明朝崇祯帝当时的手下的名臣,但是他采取的一些策略却对明朝的财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曾经有人说明朝灭亡崇祯帝朱由检应该算是罪魁祸首,但是其实明朝的灭亡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过错,而是多方造成的结果。
?只要有孙承宗守住辽东,那明朝就不会灭亡。?这是一些人对于孙承宗的评价,不难看出孙承宗过人的能力,也可以看出孙承宗对于明朝的重要性。孙承宗的确有过不同寻常的才华,但是在防御战略上他也曾经犯过错。辽东对于明朝一直是虎视眈眈,对于明朝边塞是个很大的隐患,所以在孙承宗在处理辽东战略上也是下了一番功夫。
孙承宗对于辽东的方法和原来的长官方式有很大的变动,几乎是全盘否定原计划。他撤掉了原来的长官聘用的蒙古人,废除了边塞长城的修建,大力扩军,修建城墙,拉拢自己的将军。看着孙承宗修建城墙的策略很好,但是却大大增加了当时明朝的征兵人数,从原来只需要五万人增加到需要十几万人,明朝的财政本来就不富裕,现在有多了那么多支出,更是入不敷出。果不其然明朝后期的国家财政就出现了巨大亏空。
虽然孙承宗在辽东那么多年,采取了不少的措施,可是还是没有真的抵御住辽东的进攻,之后还变成了孙承宗骑虎难下的局面。最后孙承宗没有脸面在辽东待下去,就给朝廷写了辞职信,朝廷也看到了他的能力不足以对付辽东,于是就将孙承宗撤了下来。而现在看来孙承宗当时的选择无疑是劳民伤财,给明朝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损失。
明朝崇祯年间的确国库空虚,财力捉襟见肘,而内外忧患不断,因此不得已加征赋税,以应对时局。明末最为著名的赋税加派即?三饷?,分别为辽饷,剿饷和练饷,具体什么意思,从名目中即可窥得一二。辽饷自然是为应付辽东战事所加派的,始于明朝万历年间,每亩土地加派土地税九离;剿饷则是为了完成剿灭农民起义的目的而加派;练饷则是为了练兵而加派,除辽饷之外,其他两饷均在崇祯年间设置。
三饷加派,每年为明朝超额提供了将近两千万两的收入,但并没有能够挽救明王朝,反而加剧了明朝的灭亡。
三饷加派,本身没有太大问题,在古代为了应付战争,历朝历代都会向民间索取更多的税额,但明朝的问题出在,征税对象太少了。按照万历年间的设定,辽饷每亩土地加征九离,数量看起来并不多,按照当时的土地数量,官方设定每年的辽饷需要定额征收五百二十万(当然,在执行过程中考虑到土地荒废等问题,实际征收要少一些)。但要知道,征税对象仅限于小的自耕农和小地主,大地主,宗室藩王并不在此列。但明朝后期土地兼并非常严重,主要兼并者便是官僚,皇帝,宗室。
官僚兼并土地的情况参考嘉靖朝内阁首辅徐玠,徐玠退休之后在自己的老家松江大置田产,兼并土地数量达到两万亩。藩王则更甚,万历皇帝的弟弟潞王兼并土地四万亩,万历皇帝的儿子福王朱常洵兼并土地两万亩,仅这两人明面上兼并的土地数量便达到了六万亩,更不用说所有亲王加起来。皇帝兼并土地主要是依靠修建所谓的皇庄,土地上派人耕种,租子交给皇帝。
因此,虽然明朝实际耕地数量不少,真正能够征收到税的却要大打折扣。但每年的指标摆在那,怎么办?只能将不能征收的这部分土地应当征收的数额平均分摊到可征收的土地所有者身上,因此,每个征税对象实际承担的税额远远大于九离。更要命的是,土地兼并还包括瞒报的,因为明朝张居正改革之后,丈量全国土地,并记录成册,表明所有权归属。但随着土地兼并情况的加深,图册的修改进度却没有跟上,或者因为某些地主为了少缴税而买通县衙小吏,故意不改。这么做的后果是,有农民明明已经没有土地,沦为佃农,但他们原先的土地仍然登记在他们名下,他们还得交税,不仅如此,他们还得向地主交租。
这么算下来,明朝政府的算盘打得很好,九厘,不多,百姓可以承受。但实际摊派的数额远远大于九,以至于达到百姓无法承受的地步。百姓不堪重负。在西北地区,连年大旱,百姓连加派前的税都交不起,更不用说加派后,而朝廷又强制征收,那没办法,只能干他丫的。
崇祯年间,百姓的忍耐已经到了临界,但朝廷却又要收剿饷和练饷,百姓更是活不下去,于是民变愈演愈烈,李自成的手下人越来越多。但朝廷也没办法,虽然每年能收到将近两千万的银子,但利用率却非常低,层层克扣,最终能够用在正途的屈指可数,绝大多数都进了官员的私囊,钱不够,继续加,加完官员继续贪,这样一来便形成了一个闭环,看起来钱收得多,但永远不够用。
大明王朝,就这样被活活拖死。所以,说大明王朝亡于什么小冰河,完全是在找借口,但凡能让朱家王爷少抢些地,但凡能对官员的约束严格一些,明朝怎么会亡?所以明朝的灭亡,完全是自作自受,根本不值得同情。
在中国古代的时候,有很多的朝代更迭,每个朝代都给历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每个朝代的兴起和衰落都和很多的因素有关,同样和统治者的能力相关。在明朝的时候,特别是嘉靖年间,国库面临亏空,嘉靖帝不勤于政事,只想着让底下的大臣们解决问题,也造成了党派之间的争夺。嘉靖帝信任的严嵩倒台后,徐阶成为新的内阁首辅,但是严党之前的贪污十分严重,也不是清流能够在短时间内弥补的,其次就是嘉靖帝本人也十分浪费奢侈,建造宫殿等需要大量的金钱,还有就是徐阶等清流也是贪官。
一、严嵩在朝廷的时候严嵩刚开始的时候也算是一个忠臣,但是随着势力的膨胀,他成为权力争夺的工具之后,一切就由不得自己了。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严嵩排除异己,从地方到朝廷,都有自己的人和势力,严党的势力是非常强大,甚至连君主都不敢随意撼动。也正是在严嵩担任内阁期间,严党贪污受贿十分严重,地方的百姓也被迫交了多年的赋税,国库面临着亏空的问题。
二、严嵩倒台后严嵩后来因为自己在职期间的贪污造成了很多不可挽回的局面,同时清流派的徐阶等人也抓住了机会,找到很多的证据来扳倒严嵩,严嵩倒台后,国库也依然亏空严重。严嵩在地方的势力很多,根基过于顽固,不容易拔除。徐阶的儿子霸占了很多土地,清流派有的官员也贪污。
朝堂上只是换了一股新的势力,也改变不了封建社会的弊端,嘉靖帝依然沉迷于道教,修建宫殿,挥霍无度,国库亏空的问题也就不可能有所缓解。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朝堂的政治被弄的乌烟瘴气,权力之争,往往让人迷失了自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79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