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管仲死前警告齐桓公远离小人,为什么不直接将他们除去呢

以史为鉴 2023-06-18 19:44:58

管仲死前警告齐桓公远离小人,为什么不直接将他们除去呢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管仲为什么不除去易牙三人?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齐襄公十二年,齐襄公诸儿被公孙无知弑杀,早年逃亡国外的兄弟公子纠、公子小白动身回国,两人都有继承齐侯之位的权力,谁先回国谁就是新的齐国之主。

管仲让自己的主君公子纠往齐国赶,他本人则去阻拦公子小白。管仲埋伏半道上,一箭射向公子小白。一声“啊”的惨叫传来,公子小白身上插着箭躺在地上,不再动弹。

公子小白的护从怒吼连连,纷纷向管仲冲来。管仲看任务完成,毫不恋战,立即抽身复命,根本没想到公子小白是炸死。公子纠收到兄弟的死讯,失了警惕,懈怠下来。

公子纠赶回齐都的时候,等着他的不是众臣的欢呼,而是公子小白的士兵,最后公子纠被杀,而公子小白成为齐侯,他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

齐桓公心有大志,想为这纷乱的天下出分力,于是他不仅饶恕了差点要他命的管仲,更对他予以重任——拜管仲为相国。管仲则投桃报李,拿出看家的本事来帮助齐桓公。

管仲一面从制度上入手,改组官制、军制,一面发展齐国经济,创造财富。管仲也是第一个打破“世卿世禄制”的人,他的举措给齐国带来大量的人才,而人才是一国发展壮大的根本。

齐国用管仲之前和之后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以一个例子来说明。我们还有回到齐桓公和公子纠的恩怨上。公子纠有自己的支持势力,其中之一便是鲁国,而齐桓公老想着报复鲁国的“帮弟之恩”。

齐桓公二年(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发兵攻打鲁国,齐鲁两军决战于长勺。齐国这么一个大国,被小小的鲁国打得大败而归。曹刿论战的典故便出于此战。齐国之败固然有曹刿的因素,却不能忽视齐国战力低下。

有长勺之败的奇耻大辱,齐桓公大力支持管仲改革,而管仲也不负众望,助齐桓公登上霸主宝座,开启齐国霸业。可以说,没有管仲就没有春秋的第一位霸主。

管仲身为相国,又负责改革齐国弊政,在齐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有些事却管不了。什么事呢?那就是易牙、竖刁、卫开方三奸的问题。

三奸做了什么事呢?易牙将自己的儿子做成“美食”,来讨好齐桓公。竖刁为侍奉齐桓公则自阉。卫开方是卫人,为取悦齐桓公,十五年不归家看望父母。

管仲临死前告诫齐桓公:万万不可用此三人,否则后患无穷。结果“管仲死,而桓公不用管仲言,卒近用三子,三子专权”。

管仲能革除一国之弊端,既然发现三奸的问题,为何不出手除掉他们?其实不是管仲不想,而是不能,其中涉及的“职场”潜规则连诸葛亮都不得不避让。

我们看看管仲是怎么形容三奸的:易牙“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竖刁“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卫开方“倍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

管仲用三人的“私事”行为套用到齐国的“公事”上,认为他们至亲的家人都不管不顾,怎么能处理好“彼此无关系”的国事呢?但我们以齐桓公的视角来想想,便会豁然开朗。

齐桓公认为,易牙三人为了自己,放弃血脉亲人,难道不是更忠于自己的表现吗?易牙他们侍奉齐桓公是私事,对待自己家人是私事,治理齐国是公事,但在齐桓公眼里:侍奉自己的私事和治理国家的公事,有什么区别?

一国之君(对某些上司、领导一样适用)没有严格的公私之分,下属眼里的公事,也许是君主的公事,反之亦然,管仲便明白这点。

管仲可以革除国家弊端,因为国家是死物,没有“七情六欲”,但君主有喜怒哀乐,管仲怎么革除的了?管仲也不能过分插手,以“公事”之名干扰君主“私事”,这是大忌。

三国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他也很明白“职场”的潜规则,哪怕以他的权势、地位,也不得不小心避让,以防陷入“公私不分”的险境。

建安十九年,刘备平定成都后大封功臣,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这时候刘备的合法官位是大汉左将军,左将军府便是管理益州的小朝廷,诸葛亮其实相当于丞相。而此时的法正为蜀郡太守,相当于宋朝的开封府尹。

法正这个人小心眼,“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有人看不下去,找到诸葛亮,想让他出手管管法正,至少给主公刘备提一提,诸葛亮拒绝了。

京城长官权力虽大,却比不得一国丞相,但诸葛亮为何不敢管法正的事?诸葛亮原话是:“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隐藏的意思是法正正受刘备信任,没法管。

法正“睚眦必报”这是私事,辅佐刘备是公事。究竟私事重要还是私事重要,不在诸葛亮,而在主公刘备。刘备认为法正能帮自己平定天下,那所谓的私事便不重要。若法正只是个占据高位的庸人,也不能讨得刘备欢心,“私事”也许会成为他的催命符。

身为下属,首先要搞明白主君的“私事”、“公事”之分,不能轻易踏入其中,否则会陷入险境。历史上诸多的小人,不是他们多厉害,而是有个强势的后台,因讨得皇帝欢心而如同坐火箭般上升的人,还少吗?

管仲临终前,嘱咐齐桓公离开哪三个东西

是三个人,易牙,开方和竖刁。
“管仲病,桓公问曰:“群臣谁可相者?”管仲曰:“知臣莫如君。”公曰:“易牙如何?”对曰:“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公曰:“开方如何?”对曰:“倍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公曰:“竖刀如何?”对曰:“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管仲死,而桓公不用管仲言,卒近用三子,三子专权。”
——《史记·齐太公世家》

齐桓公在位时把齐国管理的很好,为何临死前还会发出哀叹?

因为齐桓公在位时宠信三个小人,他们分别是公子开方、易牙、竖刁。这三个人在齐桓公的身边都扮演者忠心耿耿、一心为君、讨君欢心的角色,甚至做出过丝毫不顾及自己的身体、不顾及亲情的事情,让人震惊。管仲健在时曾经提醒过齐桓公远离此三人,但是齐桓公贪图玩乐,驱逐后又重新召回,最后齐桓公被这三个人囚禁,沦落到活活饿死的境地。所以临死前发出哀叹,是无言死后见管仲。

1.齐桓公宠信三个小人

齐桓公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君王,他也曾经经历过高光时期,一度将齐国的发展推向了高峰,而且在朝任用管仲这种良臣,成为一代霸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齐桓公并没有将自己的英明神武一直延续,后期开始贪图玩乐,并且十分宠信开方、易牙、竖刁这三个人。这三个人可谓是为了留在齐桓公身边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事情的背后显然不是忠心齐桓公。

首先来说公子开方,这位原本是卫国的公子,但是却一直侍奉齐桓公,甚至为了表示自己全心全意侍奉齐桓公,竟然当远在卫国的亲爹去世时都一概不问。而易牙这个人的手段就让人更加震惊,易牙的厨艺十分了得,深得齐桓公的喜爱,偶然中一次饭桌上,齐桓公吃到了一道十分新鲜可口的烹乳猪,就随口说了句不知婴孩的肉尝起来如何。之后就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易牙回到家中竟然亲手将自己的孩子杀死,用来烹饪给齐桓公吃。而竖刁此人就是为了留在宫中,侍奉齐桓公,竟然亲手自宫,做了太监。

2.管仲劝谏齐桓公远离此三人

在齐桓公眼中,这三个人能够做到这种地步,绝对是忠心耿耿,满心都是自己。但是在管仲看来,正是这三个人的可怕之处,生而为人,对待身体发肤的父母,对待血浓于水的亲情,对于自己能够如此心狠手辣,还有什么是做不出来的!所以管仲再三告诫齐桓公远离这三个人。起初齐桓公的确将这三个人送了出去,但是后来耐不住寂寞,再次将三人接了回来。

而结局就是,后来齐桓公的儿子们争夺国君之位时,齐桓公被三人囚禁,最后被活活饿死,临死前,齐桓公内心是懊悔不已,如何在九泉之下面对管仲。

春秋霸主齐桓公结局却十分凄惨,他是有什么缺点导致如此结局?

管仲死前,交代齐桓公要远离易牙、竖刁、开方3个人。 管仲认为,这几个人不爱自己的孩子、不爱自己的身体、不爱自己的双亲,难道会爱他这个国君吗?做出异于常人之事的人,必定有异于常人的目的,一定要小心。齐桓公听从了管仲的建议,将三人免官驱逐。但是,离开了易牙,觉得食味不佳;驱逐了竖刁,宫中混乱;离开了开方,感到朝政没有条理。于是又重新起用3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80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