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曹操能统一北方是因为汉献帝吗,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众妙之门 2023-06-19 09:36:54

曹操能统一北方是因为汉献帝吗,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很多人都不了解曹操迎汉献帝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在一些史学评论家的口中,曹操迎汉献帝似乎成为了曹操人生转折的重要一环。

当时很多人都在想,曹操迎汉献帝为什么能够成为他人生转折当中的重要一环?那换句话来说,如果曹操压根就没有把汉献帝迎回来,他还能够一统北方吗?

一、来聊一聊真实情况。

首先历史并不存在如果与否,也就是说我们假设的这些如果,只能是一个假设而已,并不能够当作历史延续的重要根据。

我们只能说:如果曹操没有迎回汉献帝,那么他一统北方的速度可能会降低,但是对于曹操是不是一统北方而言,一切未知。

这就犹如一个蝴蝶效应一样,这边轻轻地扇动一下翅膀,那边就可能搅起万丈深渊。

但是曹操迎汉献帝之后,我们不得不说:部分诸侯对于曹操言听计从,而且曹操是名义上的天子辅助人。

二、地理位置优越,曹操不缺粮。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曾经多次出祁山和曹军对阵。

而每一次与敌人厮杀的时候,诸葛亮考虑最多的并不是如何提高士兵的战斗力,也不是如何排兵布局,考虑最多的还是粮食问题。

以至于诸葛亮每一次看着地图的时候都会感叹一声,如果关羽没有丢掉荆州的多么好,那个时候我们就不愁粮了。

可是这个问题曹操很少考虑过,不但曹操很少考虑过,曹操身边的谋臣也很少考虑过。

为数不多的考虑一次,还是曹操放弃自己的大本营,前往北方进击敌人或者前往南方进击敌人的时候。

三、曹操身边良将如云。

当然,因为三国演义的缘故,导致我们更熟悉赵云,张飞,关羽这些人,而对于曹操身边的谋臣武将好像很少谈到。

这一点也在情理之中,毕竟三国演义本身就是有倾向性的,三国演义本身更倾向于刘备,而不是曹操。

再加上三国演义的影响力超大,导致一些人认为三国演义当中的所有人才全都在刘备身边,而没有在曹操身边。

把这样一个错误的观点,或者说这样的一个错误概念排除在外的话,曹操身边的谋臣武将还是个顶个,扛扛的。

最后再来一个小总结:的确,汉献帝所起到的作用对于曹操来说无法忽视,甚至汉献帝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了曹操的垫脚石。

可是这一部分垫脚石并不能够决定意义上说曹操的人生全都是汉献帝给的,除了自己的拼搏,自己的能耐本事之外,还有北方特有的地势有关。

曹操为什么能统一北方?

无意中听到林俊杰的《曹操》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三国到现在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然而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民不聊生,生灵涂炭,曹操与刘备同年参加了镇压黄巾军的战斗,皆因立功升职。二十年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刘备却四处流浪,居无定所,从北方幽州跑到南方荆州还是寄人篱下,一事无成。为何刘备和曹操两人之前的差距如此之大?

▍家族背景比拼

名义上刘备是帝室之胄,但家道中落,已沦落至织席贩履为生,实为草民。刘备不喜欢读书,多结交豪侠、商贾,早年追随他的关羽、张飞等都是社会下层的寒门武人。刘备起家几乎没有刘氏宗族的任何支持,倒是有富商资助,比如中山和徐州商人,但这些商人并不是东汉所谓的豪族,缺乏政治影响力,有钱而已。

曹操出身豪门,但他是宦官之后,与东汉世家大族汝南袁氏、弘农杨氏等相比,曹氏仍是庶族。曹操少年时就机警权变、文武双全,被桥玄等名士视为“命世之才”,后来他几度为官,终与袁绍同列。这时的曹操已有一定影响力。总之,曹操起家的基础远比刘备牢固雄厚。

▍谋士人才争夺

家族实力、军事政治上的谋略权变,刘备都不如曹操,但如果有合适人才辅佐,他也不会一事无成,刘备即使在早年就认识到这个问题,也未必能吸引到优秀的谋臣士人,这还是与他的出身有关。

曹操以朝廷名义挖角对手的人才,比如孙策麾下的华歆等。曹操用人唯才是举,不考虑出身世族、庶族,还是寒门。袁绍势力被曹操彻底荡平后,北方人才几乎都被网罗招致于其府内,甚至逃至荆州躲避战乱的北方士大夫也纷纷返归、投奔曹操。

刘备这样寒门出身的武人军阀本就被一般的士大夫轻视,又屡战屡败,再加上曹操司空府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人才黑洞,刘备在北方得到优秀谋士的机会渺茫。尽管曹操、袁绍、陈登、曹操的谋士程昱都给予刘备很高的评价,但没有一个一流谋士投靠他。

▍刘备集团的内部矛盾

谋士人才在刘备阵营日益增多,他们与寒门武人的矛盾也显现出来。张飞曾到名士刘巴处住宿,刘巴却不理会张飞。在他看来,与张飞这类粗鄙武人交往有失名士身份,孙权也认同刘巴的看法。被刘备疏远的益州士人彭羕甚至咒骂刘备,看不起他。

蜀汉更严重的问题是刘备带来的外部人才与本土豪族士人、以及刘璋旧部的矛盾。作为外来统治者,刘备、诸葛亮一边控制打压益州本土力量,一边重用旧部与荆襄士人。这样做的后果是,蜀汉外来势力与本土集团的权力斗争时隐时现,政局不稳,而且本就人才不足的蜀汉还面临内部潜力不能充分挖掘和利用的难题,在武将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以武人势力起家的刘备,其武将力量并不强,这很讽刺。五虎上将虽可称是万人敌,但马超因人品差不为所用,赵云在相当长时间只相当于刘备的保镖。刘备麾下能当大用的只有关羽、张飞、黄忠、魏延、王平等人。

总之,在五虎上将死后,魏延不但不被诸葛亮重用,说他有反骨,反而被冤杀。王平生于巴蜀,有勇有谋,但他是从曹魏投降过来的。蜀汉后期“蜀中无大将”主要是因为益州本土没提供能与上述将领能力相当的武人。诸葛亮北伐的接班人姜维兼资文武,但他是凉州人,也来自曹魏。所以,无论天时,地利,人和,刘备都不是曹操的对手!

曹操是因为有哪五个优点,才能做到脱颖而出,一统北方?

说到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绝对不是侥幸成功的,而是具备了一些成功的客观条件。曹操能够充分利用和顺应这些条件,因而他在逐鹿中原的许多战役中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其他一些和他同时起兵的州郡牧守、地方豪强,则因为不善于利用或者适应这些客观条件,尽管曾经成为一世之雄,但最后还是失败了。

曹操能够统一北方,主要有五个重要因素:第一是由于他兴置屯田有显著成效;第二是由于他建立军队和建立根据地获得成功;第三是由于他能笼络强宗豪族和世族地主,并取得他们的支持和拥护;第四是由于他善于利用对他有利的客观条件,如迎汉献帝迁都许昌,从此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造成政治上极大的优势;第五是由于他在历次战役和长期政治生活中,锻炼了非凡的指挥才能,积累了丰富的统治经验。

首先我们来谈谈曹操兴置屯田的作用:解决了流民问题。可以说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许多重要因素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就是曹操在内地推行屯田政策了。当时战争形势变化不定,军事集团要想站得住脚,除了有兵以外还要有粮。在国家统一时代,粮食的来源,全靠向农村小生产者征收租课。自慌乱之后,人民流亡,土地荒芜。依附于士族大家的部分佃客,对政府不再缴纳租赋和服徭役。因此,割据势力到了这个时候,经常面临无兵可募、无粮可征的局面。很多军事集团并不是被敌人打败的,而是因为缺少粮食自行瓦解的。

粮食问题固然严重,比这更严重的是黄巾起义虽然被统治阶级残酷的镇压了,但是两汉以来的流民问题却一直没有解决,因此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不断发生。曹操摄于农民起义的巨大威力,不得不首先考虑解决流民问题,这样由政府在内地推行屯田,使失去土地的农民和土地结合起来就成了首要的问题。土地不是问题,人民大量的迁移流浪,让很多土地荒芜,这些荒芜的土地就变成了国家的公田。问题在于曹操到哪里去找众多的劳动力,去开垦这些荒芜的土地,答案是通过讨伐黄巾军来获得。曹操把这些由农民组成的队伍收编起来,把他们编制在土地之上,强迫他们从事农业生产。这些人本来就具备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熟练的劳动技能,因此屯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仅解决了军粮问题让北方的农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同时也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同时两汉以来的流民问题,也暂时得到了解决,使以前失去土地的农民和土地又建立了联系,社会危机暂时得到了缓和。

第二是曹操成功建立了自己的军队和根据地。最开始的时候,曹操的力量还很弱小,手下就几千人马,因此,只能寄人篱下看人的脸色行事。他先依附于陈留太守张邈,后来又依附于袁绍,没错就是后来曹操统一北方最大的对手袁绍,不过这个时候,曹操是通过给袁绍做小弟寻找自己的发展机会。

袁绍安排曹操去讨伐黄巾军,曹操历尽艰险,在几乎被农民军击溃的情况下,最终把青州黄巾军主力击溃,收编了百余万人口,得到了降兵三十余万。曹操从收编的黄巾军中选拔精锐,来扩充自己的实力,扩大自己的队伍,当时称这支部队为“青州兵”,这支青州兵后来成为了曹操转战中原统一北方的关键力量。在建立青州兵这支强有力的队伍的同时,曹操通过讨伐袁术、吕布等人,稳固了自己的根据地兖州。至此,军队有了—青州军,地盘也有了—兖州。

第三是曹操笼络强宗豪族和士族地主,取得各个阶层的支持。黄巾起义以后,在东汉王朝的废墟上,出现了无数强宗豪族,在统治阶级的混战中,他们的力量不仅没有被摧毁反而被加强了,其后割据一方的野心家为了扩张势力来压倒敌人,势必要拉拢他们,曹操也不例外。曹操手下著名的将领的李典、许褚等人就是聚集宗族数千人投奔曹操麾下的,这构成了曹魏政权坚实的基础。但这样的基础和四世三公的袁绍来争夺天下,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于是在曹操在出任东郡太守之后,就设法拉拢士夫地主的首脑人物颍川荀彧,再通过荀彧的关系,拉拢了好多士夫大地主,如荀攸、郭嘉、戏志才、钟繇、司马懿、杜畿等,这样一来,曹操所代表的阶层面就变得更大了,它代表利益群体也更为壮大。用通俗的话来讲,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是为了一个大的利益群体的利益在战斗,因此,曹操可以获得更多层面的支持。

第四是曹操善于利用对自己有利的客观条件。当时士夫大地主的庄园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的依附隶属程度正在加强,客观上这样正在发展的庄园经济,对统一的东汉国家产生一种瓦解的作用。但是他们在主观上却希望早日恢复专制主义集权政治,来集中力量镇压农民起义发展他们的庄园经济,巩固他们的既得利益,因此他们首先主张拥戴汉献帝。这个时候由于李傕郭汜之乱,汉献帝早就威信扫地,这个时候最先提出要迎接汉献帝,确立政治优势的人是袁绍手下的谋士沮授。

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三国志·魏志·袁绍传》

但是袁绍没有采纳沮授的建议,而是听从了另外一部分将领如郭图、淳于琼等人的意见,认为把皇帝接到自己身边,动不动就要向皇帝请示,反而事事都受到牵制,这不是好办法,因此袁绍没有接受沮授的建议。

同样的建议,不同的选择。曹操的谋士荀彧也向曹操建议应该:“奉迎天子都许”,并告诫曹操说:“如果不先下手,失去了时机让其他人捷足先登,以后就算想做也没办法做到了!”曹操便派自己的心腹之人曹洪引兵先行,接着亲自赶到了洛阳,朝见汉献帝,说洛阳破败不适合做为都城,把汉献帝接到许都,并暂定许都为汉王朝的都城。并利用汉献帝的名义任命荀彧为侍中,守尚书令,使自己外出征伐时,中枢的大权可以由荀彧来颠覆,汉献帝从此成为了曹操手中的傀儡。从此,曹操发布命令和对外征伐都用汉献帝的名义,真正做到了“师出有名、兴师问罪”的地步,取得了极大的政治优势。

第五是曹操自己非凡的指挥才能和丰富的政治经验。曹操这方面的才能,在官渡之战中得到了集中体现。从军队的人数上来讲,曹操的军队要比袁绍少的多。从武器装备和经济力量上来看,曹操也远远不如袁绍实力雄厚。从双方占据的地区来看,曹操占领的兖、豫二州,是四战之地,要巩固起来比较困难,而袁绍占领飞河北,有山河之固,这些条件上曹操都不如袁绍。

那么曹操有什么优势呢?首先他推行屯田,解决了流民问题,从而缓和了其统治地区内的紧张的阶级关系;其次,“挟天子以令诸侯”让他获得了政治上的主动;第三,他拉拢了不少地主豪强和门阀士族,并取得了他们的支持和拥戴;第四,当袁绍、曹操快要进去决战阶段,军事物资又是极为短缺之际,曹操却听从了赵俨等人的建议缓征绵绢,缓和了阶级矛盾,因此在决战前,曹操是做了充分的政治准备的。在军事上曹操的准备也十分充分,他为了避免自己腹背受敌,当机立断在官渡之战前,攻取徐州,擒杀吕布,逐走刘备;并选择在荆州牧刘表在荆州和张羡相持不下无法和袁绍配合进攻自己的时候,就和袁绍决战。

正面硬碰硬,曹操是不会有什么优势的,因此他选择了守势静待时机,直到对自己有利的时机出现,曹操等待了将近半年之久。在看到了袁绍十万大军攻击困难的情况后,出奇兵烧掉了袁绍的全部粮食,这样一举扭转了劣势,而且还占据了绝对主动。

最后,袁绍军内部分裂,大将张郃、高览投降,结果全军不战而溃,胜利的天平最终倒向了曹操。曹操所取得的胜利,不能不说是他主观努力和指挥正确的结果。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00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