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李光弼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安史之乱”进入到第五个年头,史思明抢占了叛军头目的宝座。唐肃宗怕郭子仪功高震主,就将郭子仪从平叛大军调离,把大军指挥权交给了李光弼。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史思明率数十万大军猛扑两京。
李光弼见敌众我寡,为确保西京长安的安全,干脆让出空城洛阳,亲率5万人屯驻河阳(今河南孟县西北),北连泽、潞数州,依托黄河,虎视洛阳,控制安军侧背,从而使史思明不敢贸然西进。
史思明见无法西进,李光弼的防守又无隙可击,便屯兵河清(今河南孟县西南),企图切断李光弼的粮道。李光弼于是驻军野水渡(今河南济源、孟津二县之间的黄河上)加以抵制。
两军对峙一日,傍晚,李光弼自回河阳,留兵千人,命部将雍希颢留守。
临走时李光弼告诚道:“贼将高庭晖、李日越均有万夫不当之勇。他们来了,你等千万不要出战。如果他们投降你们就与其一道回来。”言罢即走。众将领却听得莫名其妙,暗暗发笑。
第二天大清早,果有一贼将率领500骑兵来到野水。雍希颢见来势汹汹,知道不可硬拼,便对军士们说:“来将不是高庭晖便是李日越,我们应听元帅告诫,不必出战,只须从容等着看他如何行动。”于是裹甲息兵,吟笑静观。
来将走到防御栅栏下,看到李光弼所带的军队竟会如此松散,不禁大为惊奇。于是喝问守将:“李光弼在吗?”
雍希颢道:“临晚已回河阳。”
来将问:“留守的多少人吗?”
雍希颢答:“千人”。
来将问:“统将是谁?”
雍希颢答:“便是我雍希颢。”
雍希颢是无名小辈,来将显然从未听说过,雍希颢见来将沉吟不答,左右徘徊,猛想起李光弼的话来,猜测来将莫非真是来投降的,雍希颢就问对方:
“将军是姓李还是姓高?”
来将感觉莫名其妙,但是还是回答道:“姓李”
“想必将军便是李日越了?”
李日越大吃一惊:“你怎么知道?”
“李光弼元帅早有吩咐,他说将军你对唐廷素抱忠心,不过一时为史思明逼迫才勉强跟从叛乱,今特地命我在此等候,迎接将军归唐呢。”
李日越踌躇了一会儿,对左右说:“今天无法抓捕李光弼,只有雍希颢,回去无法交账,不如归降唐朝吧!”众人均无异议,李日越便投降了。
雍希颢赶紧开了栅门,带着李日越一起去见李光弼,李光弼十分高兴,对李日越特别优待,并视为心腹猛将。李日越感激万分,请求写信去招降高庭晖。哪知李光弼却说:“不必不必,他自然会来投诚,与公在此地相见的。”
众将领听后更觉奇怪,连李日越也被弄得糊里糊涂,不知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哪知过了数日之后,高庭晖果然率所部前来投降。李光弼于是奏报朝廷,请求给李、高以官职。
史思明失去了两员虎将之后,实力大减,无力再进攻。此消彼长之下,李光弼的实力增强,开始转守为攻。
手下因见李光弼如此轻而易举地降服了两将,怀疑他们三个是否有约,便去请教李光弼,这其中难道还有什么隐情吗?
李光弼说:“我与两位将军素不相识,哪来的密约?能让两人投降,不过是因“隙”利导,揆情度理罢了。史思明经常对部下说,李光弼只善于守城,却不会野战。我出城驻军野水渡,他当然视之为捕杀我的天赐良机,肯定要派猛将来袭击。史思明有个天大的毛病,就是残暴待下,对于败军之将无法容忍。如果哪位将军放过如此良机而让我生还,他还不要把那将军生吞活剥?李日越奉命而来,却得不到与我作战的机会,势难回去见史思明,请降唐军岂不在情理之中?高庭晖的才勇远在李日越之上,他见史思明残暴,而李日越在唐军中得以宠任,自然也想到我这里来谋占一席之位。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李光弼揆情度理,抓住史思明酷待部下这一把柄,故意离开,李日越看没有抓住李光弼,只有一个不知名的小将,回去之后肯定要受责罚,于是李光弼一给他创造一个台阶,他也就顺势而降了。
对于降将李日越,则安排给他优厚的待遇,从而让高庭晖心中安稳。最后让李日越、高庭晖自然而然地投降了唐朝。
这位用一万兵马就打败敌人十万大军的将军是李光弼。大唐中兴之将有两位,一位是大家所熟悉的郭子仪,另一位就是李光弼。安史之乱平定之后,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李光弼并不是汉族人,他是契丹族人,他的父亲李锴洛原来是契丹酋长。在武周朝的时候归降了,一直坐到朔方节度副使。唐朝任用了很多少数民族的将领,安史之乱前期,边将多为蕃将。这个问题就已经很严重了。
李光弼从小跟着父亲就学到了非常多的军事知识,李光弼承袭父亲的爵位,后来因为击败吐蕃和吐谷浑的功劳,被封为云麾将军。安史之乱爆发最初,唐朝任命的平叛将军主要是封常清和高仙芝。但是因为皇帝听信了监军宦官的谗言,高仙芝和封常清先后被小人陷害而死。之后,负责平叛的主要就是郭子仪和李光弼,当然,颜真卿表兄弟在山东等地的坚守也非常的重要。
李光弼用一万士兵打败十万士兵的战役是太原保卫战。太原市唐朝的发家之地,也是军事战略重地,守住太原,可以截断叛军的后路。当时叛军带领着十万军队,气势汹汹的来进攻,李光弼这边的人手非常的不足,因为大部队都被调去给朔方保护唐肃宗,他手中所能够用的正规军只有5000河北军,剩下的都是地方的团练加起来连一万人都不到,用将近十倍的差距去守城,这也是非常困难的。
李光弼在这个时候就非常发挥了聪明才智,李光弼让城中的军民在城外先挖壕沟,然后把挖出的土方做成几十万的土砖,留着打仗时候用,等到叛军攻打城墙的时候,就用这些已经准备好的土砖修补城墙。并且李光弼还发明了一种名叫做石炮的武器,这种武器一发可以射出数量较为多的巨石。
在守城的同时,李光弼已经让军民去准备地道战,他让手下从城内钻地挖出一条直通城外的地道,然后把史思明叛军营地的地下全部给他掏空了,然后用搬来的木柱做支撑。李光弼在准备好这些之后,先假装出去投降,并且约定好了受降的日期,等着史思明骑着高头大马,准备接受李光弼的投降时,他的营地突然出现塌陷,无数士兵掉下去,这个时候,李光弼就趁乱率领太原将士冲杀进去,形成内外夹击,斩杀数万人成功逼退了史思明所率领的十多万叛军。
在中期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涌现出两位齐名的大将:一位是;另一位便是李光弼,史称李郭。这位大名鼎鼎的李光弼,是契丹人,他的父亲原是契丹的一个酋长,时入朝,开元初年官至左羽林大将军。由于这一影响,李光弼善于骑马射箭,崇尚军事生涯。从军之后,因善于骑射、刚毅果敢,他深受河西节度使王忠嗣的器重,很快晋升为兵马使。后来,内陆又参加了征讨吐蕃、吐谷浑的战争,因功晋升为云麾将军。安史之乱爆发后,在郭子仪的保荐下,他当上了河东节度副使,奉命征讨安禄山、史思明叛军
公元756年安禄山在攻占河北各郡和河南荥阳、洛阳后派史思明继续向河北增兵。为彻底切断安禄山的后路,郭子仪率领步骑兵1万和太原驽手3千,东出井陉,收复河北重镇常山。不久,史思明率先头部队2万骑兵来攻。李光弼根据敌兵远来,意在速快的客观情况,制订了入城据守,伺机出兵的作战方案。在敌军攻城时,他先用1500名驽手轮番发射利箭,打得敌军纷纷溃退,然后乘机杀出城门,短促突击敌军。经过几个回合,敌骑兵死伤惨重。史思明下令停止进攻,准备等步兵赶到之后再组织进攻。这时,有人来报,史思明的5000步兵,从饶阳来援常山,一昼夜走了170里,现在已到九门城南的逢壁,正在那里埋锅造饭。李光弼闻讯大喜,亲自率领步、骑兵各2千,偃旗息鼓,迅速东进。到达逢壁时,李光弼敌5000步兵正在吃饭。李光弼乘其不备,率军突然冲杀过去,一口气将毫无防备的5000叛军全部消灭。史思明吓得再也不敢进攻常山,率军退守九门和藁城两县。李光弼又乘胜收复了属于常山郡的真定、井陉等7个县。不久,郭子仪也率军抵达常山,与李光弼胜利会师。两军联合,迅速攻下九门、藁城,大败史思明。接着,李光弼又乘胜收复赵郡,进围博陵。随后,李光弼与郭子仪又乘叛军疲惫,联手在嘉山与史思明的5万大军展开决战,歼敌4万多人,并乘胜再收复河北10多个郡,切断了安禄山的后路。就这样,李光弼兵出井陉之后,便旗开得胜,打了一个以少败众的大胜仗
李光弼和郭子仪向提出坚守潼关、北攻范阳,消灭叛军于黄河南北的方略。但唐玄宗不仅听不进去,反而相信奸相杨国忠的鬼话,强迫潼关守将哥舒翰出兵反攻,结果哥军全军覆没,叛军乘势攻入长安,唐玄宗仓皇西逃。不久,新即位的唐肃宗令郭子仪率5万精兵前往朔方保驾,令李光弼领兵5000守太原。公元757年正月,史思明、察希德等人率领10万大军,兵分四路,围攻太原。而此时的太原守军,除李光弼带来的5000人外,另有几千人的民团,二者合计也不足1万。兵力对比,唐军不及叛军的1/10。叛军总指挥史思明由此预言太原指掌可取,他计划迅速拿下太原,进而攻取郭子仪所据守的朔方,彻底消灭唐朝。因此,能不能坚守太原,对于制止叛军攻势乃至平叛战争的全局,影响极大。一个月后,他又巧施诈降计,乘敌不备,出城反击,一下子斩杀、俘虏敌军1万多人。正在这时,安庆绪刺杀了他的父亲安禄山,继位当了大燕皇帝。他令史思明回守范阳,令蔡希德为总指挥继续围攻太原。李光弼果断地抓住史思明撤兵西走、叛军兵力削弱、军心不稳之机,率军奋起反击,一举歼敌7万余人,蔡希德率领残兵仓皇撤逃。李光弼以不足1万之兵,前后歼敌8万多人,又痛快淋漓打了一个以少败众的大胜仗。太原防御战的胜利,保证了唐军北冀的安全,为唐军积聚力量转入反攻争取了时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李光弼因战功卓著,授兵部尚书,封魏国公
公元759年史思明杀安定绪,自称大燕皇帝。经过半年的准备,他率领十几万人马兵分四路攻入河南。在这危急时刻,李光弼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兼河北、朔方节度使,负责抵御史思明的进攻。叛军的猖狂进攻,有的主张整兵迎战,有的建议坚守洛阳,还有的提出退守潼关。李光弼认为,兵力敌众己少,利在坚守;而坚守洛阳,又兵力不足;退守潼关,将无故弃地500里,会使叛军气焰更加嚣张;而河阳可进可守、能伸能缩,呈猿臂之势,是制止史思明攻势的理想地点。于是,他果断放弃洛阳,率领2万兵马移师河阳。在兵力对比敌众己少的情况下,他又接连打了几场胜仗:战幕刚刚拉开,他便令部将率精兵小分队突然杀出城外,将城下挑战的敌将擒杀,给叛军当头棒喝;当史思明出动装满柴草、油料的几百艘战船,企图发动火攻时,他又使用预先准备好的拦船长竿和抛石车,将叛军火船全部击沉;在史思明狗急跳墙出动了3万兵马南北夹攻河阳之际,他又凭借有力的战前动员和出色的指挥调度,大获全胜,杀敌1万多,俘敌8千余,还缴获了数以千计的战马、军械等。史思明攻打河阳多日,不但没有任何进展,反而损失了好几万兵力,只好率兵退回洛阳。李光弼再次以奇用兵,以少败众
但不幸的是,李光弼指挥才能再也没得到应有的发挥。昏庸的唐肃宗被河阳一战的胜利进一步冲昏了头脑,强令李光弼等人率劣势之兵反攻洛阳。结果,李光弼先是兵败邙山失去兵权,后又遭恶人诬告,终于忧愤成疾,病死徐州,终年57岁。
正在这时,安庆绪刺杀了他的父亲安禄山,继位当了大燕皇帝。他令史思明回守范阳,令蔡希德为总指挥继续围攻太原。李光弼果断地抓住史思明撤兵西走、叛军兵力削弱、军心不稳之机,率军奋起反击,一举歼敌7万余人,蔡希德率领残兵仓皇撤逃。李光弼以不足1万之兵,前后歼敌8万多人,又痛快淋漓打了一个“以少败众”的大胜仗。
在中国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许多多名垂青史的优秀军事将领。例如谦虚内敛的军事鼻祖孙武、以及拥有儒家风范的名将周瑜、睿智多谋的兵家奇才诸葛亮等等。但是古往今来这些军事名家们都各有特点,但是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同时拥有过人的胆识和谋略、非比常人的智慧和远见。例如接下来我们即将描述的一位将军一样,凭借标新立异的军事才能屡破强敌,保家卫国最终赢得青史留名!
他就是被历史上称之为“与郭子仪齐名的”中唐名将李光弼,是平定安禄山“安史之乱”的主要战将之一。史书记载李光弼此人内敛、谨慎颇具大将之风,在《新唐书·李光弼传》中记载,李光弼此人虽然名气稍逊与同时代的郭子仪,但是军事才能远在郭子仪之上。李光弼此人领兵征战多出奇计,以少胜多,尤其是他著名的“河阳之战”更是被美国的著名的西点军校奉为中国极少数“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之一。
公元759年,唐肃宗由于个别原因罢免了功高震主的郭子仪兵权,委任李光弼为朔方节度使并总督天下兵马副元帅之职。临危受命的的李光弼立刻率军感到洛阳,经过一番实地考察深思熟虑之后,李光弼却命令大家撤出无险可守的洛阳,移师河阳凭借天然的山川地势阻击史思明的数十万大军。
由于史思明率领的军队多为北方游牧民族,胡人骑兵彪悍的作战风格让李光弼甚为头疼,如何能够想出一条奇思妙计挫败敌人的骑兵的。一日闲来无事的李光弼和众将领来到黄河边巡视战地工事,无意中看到河对岸敌军有众多的战马饮水,李光弼顿时心生妙计,于是李光弼吩咐麾下诸将,立刻从军中挑选风姿优美的母马500匹,并将它们的小马驹留在营中。第二日等到史思明士兵在将战马放到黄河南岸饮水的时候,将自己提前准备好的五百母马放出,母马思驹心切不断的仰天嘶鸣并朝自己的军营跑,这样一来,史思明的公战马均纷纷随着母马跑到了李光弼的军营,就这样李光弼兵不血刃的夺得了上千西凉战马。
李光弼的军事才能还表现在他能够准确分析敌将,料敌先知防患未然。敌将史思明得知战马被偷之后恼羞成怒,立刻下令攻打河阳城,不料却被早有防备的李光弼以火攻打败,史思明盲目出战损失了数百战船和上万士兵。最后接受了手下谋士建议袭取李光弼的粮道,让李光弼带领的唐军困守河阳孤城。然而此时的李光弼早已识破史思明诡计,于是安排一支奇兵埋伏在野水渡,并交代守将雍希颢说,今夜必有敌将来降,你只需将他们带回城中见我即可,雍希颢犹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般,自言自语道:有敌将来降,将军莫非是喝多了吧!但奈何军命难为,也只好遵命从事了。
酒过三巡、夜已过半,没成想敌军将领李日越果然带领500骑兵前来相投,担心敌军诈降的雍希颢将军正要起兵抗击,忽然想起了李光弼和他说过有敌将来投便可引荐的话,于是便将李日越带到了李光弼面前。从李日越哪里得知,他本是受史思明军令前来擒拿李光弼,只是临行前史思明告诉他如果抓不到李光弼就要杀他全家,自知不是李光弼对手的李日越权衡利弊之后只好投降,至此雍希颢不得不佩服李光弼的料敌先知之能。
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史思明感到离奇的愤怒,他没有想到李光弼会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的羞辱自己,于是恼羞成怒的史思明决定率领自己的主力同李光弼决战,大举进攻河阳城。面对史思明数十万大军近乎疯狂的攻城,属下将军都劝李光弼弃城突围。然而此时的,李光弼却不慌不忙的将一把尺寸的短刀放入自己的靴内,众将不解问是何意?李光弼整了整衣袖之后说道:“战,危事。吾位三公,不可辱于贼。万有不捷,当自刎以谢天子。”意思就是我宁愿壮烈战死,也绝不受辱于敌酋。麾下诸将及三军将士闻言无不痛哭流涕备受鼓舞,犹如打了鸡血一般,疯狂的杀向敌人。战争结果居然打败史思明,李光弼率领的部队斩敌数万,俘虏上千的辉煌战绩,不但保存了河阳这个战略要地,而且为以后的大唐中兴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李光弼临危不乱、处变不惊深受后代兵家学者的大力追捧,当然在李光弼的一生之中堪称经典的战例还有很多。例如我们抗战时期著名的地道战,早在一千多年前就被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用过了。李光弼被公认为是中唐时期最出列拔萃的军事统帅,被后世史学家誉为:名副其实的唐代中流砥柱、力挽狂澜之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06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