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德国传教士汤若望被权臣逼死,为何康熙一上台就为他平反呢

以史为鉴 2023-06-20 14:26:13

德国传教士汤若望被权臣逼死,为何康熙一上台就为他平反呢

明朝末年,大学士徐光启奏请开设历局,表示愿在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帮助下编修《崇祯历书》。汤若望抓住机会,凭借对月食的准确测算及对望远镜的推广,赢得朝堂上下的信任。

1644年,清军入京,多尔衮命城内居民全部搬出,汤若望因要保护教堂及天文仪器、图书资料而得以住在原处。随后他数次奉诏入宫,向顺治科普全新的天文知识,很快又成为御前红人。顺治为他新建了一个教堂,并让他主管国家的天文台,还称他为“玛法”(满语对亲近长者的敬称)。

后来顺治赐给汤若望“通玄教师”的荣誉称号,但在诏令中只字未提宗教,只是肯定他编修历法之功,因为大臣一致认为治国还得靠儒教。即使如此,还是有人对汤若望不满,吴明烜曾在钦天监任职,但因被汤若望指出学术错误而丢官,所以一直怀恨在心,屡次上疏说汤若望的历法根本不管用。

在他的煽动下,一批大臣纷纷向汤若望开炮,借口也从学术错误发展到“邪说惑众,潜谋造反”,甚至有鼻子有眼地说他在澳门屯兵。顺治当然不会轻信他们,但他来不及为汤若望撑腰就死了。

接下来,八岁的康熙登基,大权掌握在保守的辅政四大臣手中,于是曾攻击汤若望的大臣再次奏请朝廷铲除这个“妖人”,并抓住一个“把柄”—相关官员为荣亲王择定葬期时曾向汤若望请教,结果他照搬西方历法,选的葬期很不吉利,以致荣亲王之母和顺治先后去世。这招实在“稳准狠”,直接点到封建统治者的死穴—诅咒皇室还了得!

四大臣对顺治生前的政策早有不满,乐得顺水推舟,命礼部和吏部会审汤若望。结果,不仅新历被废,已中风瘫痪的汤若望还在饱经折磨后被判凌迟。但就在判决当天,地震、大火、彗星齐发,臣民议论纷纷,认为这是上天的警告,于是汤若望被无罪释放,而徐光启在崇祯年间培养的一批汉人天文专家则被斩杀干净,相关官员也被罢黜,这就是史上有名的“康熙历狱”。

汤若望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糟,出狱两个多月后就去世了,尸体因没地方安葬而不知所终。

以吴明烜为首的“幕后推手”重新接管天文事务,但他们没得意多久,朝局再次发生变化。

1667年,14岁的康熙亲政,与曾被多尔衮压制的顺治一样,他也对四大臣的专断早有不满,而且向来对汤若望颇有好感,所以为汤若望平反成了他夺权的切入点。

康熙命吴明烜与西方传教士南怀仁分别用东西方的历法测算日影,吴明烜试了几次都错漏百出,而南怀仁的测算结果准确无误。吴明烜辩称是自己的仪器出了问题,但意识到这个借口太蠢,立刻将靶心转向意识形态,说:“‘尧舜之历’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怎能被‘天主教历’取而代之?陛下如此行事,必将有损国祚、不利子孙。”这下正撞在康熙的枪口上,他下令将吴明烜革职查办,其他人或处死或流放。

这年,康熙制服鳌拜并掌握朝局,南怀仁上了几道奏折为汤若望喊冤。康熙很快回应,不仅亲自为汤若望重办隆重的葬礼,当年在冤案中受害的官员也都相继复职,“兵不血刃”地为朝堂洗了次牌。

面对满朝“自己人”,康熙深感欣慰,为汤若望写悼词时甚至掉了眼泪,使南怀仁等西方传教士感激涕零。他们以为自家学术思想终于得到认可,却不知皇帝更看重的是“你的学术思想能否为我所用”。

曾力助顺治修历法的汤若望,为何最后却死于非命?

汤若望,字道未,是个德国人,汤若望是他来到中国以后取得中文名,他的本名是约翰?亚当?沙尔?冯?白尔。他曾是神圣罗马帝国的耶稣会传教士,天主教耶稣会修士、神父、学者。他于二十七岁,在金尼阁的带领下,和邓玉函、罗雅谷等22名传教士共同踏上中国的土地,此后在中国生活了四十七年,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此后,这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传教士们,逐渐凭借自己的才能获得了中国文人志士的称赞和信任。随后,汤若望到北京之后不久,便凭借自己丰富的天文数理学知识,成功地预测了1623年10月和1624年9月的月食,收获到来自朝廷官员们的赏识和信任。随后在钦天监官员李祖白的帮助下,写出了中文版《远镜说》,方便人们了解认识伽利略的望远镜。此外,汤若望还在1636年还建造出了铸造大炮的工厂。

按理说,这样一位有贡献有学识的人,为何最后还会死于非命呢?主要源头还是因为古代帝王对风水的重视。倘若遇到帝王、将项、或是皇亲贵族去世之后,就会派风水大师凭借自己对风水的了解,进行反复地堪舆、仔细的测定和精密的推算。钦天监一职虽然主管的是天文历法方面的知识,但是也会常常被赋予职责掌管此类事宜。然而,堪舆之术在中国已经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演变,汤若望虽然精通天文历法,也了解一部分的堪舆之术,但终归是外国人,因此要将堪舆之术灵活运用起来,难免还是会有些生疏。

之后,和硕荣亲王于顺治十五年时去世。汤若望等人在推算安葬日期的具体操作时,没有使用?正五行?,而是依照了?洪范五行?进行推演。尽管两种方法都是属于堪舆推演之术,但汤若望却因此而遭人构陷。曾经深受陛下恩宠的和硕荣亲王,生下数月后便夭折。于是顺治帝死后,杨光生于康熙三年便上奏弹劾汤若望等人,称其在推演安葬日期时存在很大的疏忽。此后,该案交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审理,最终认定汤若望等人确实存在疏忽,并拟定为凌迟之刑。但最终汤若望还是被赦免了,且赦免原因目前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就在议政王大臣等人判定汤若望等人有大罪,判其凌迟之刑时,京城发生了一场大地震。由于汤若望、杜如预、杨宏量等人的钦天监官员的身份,所以朝廷上有不少人都认为这应该是上天的预警,最终决定予以宽宥;第二种说法是,由于当时康熙帝年纪还小,因此主要负责案件的是辅政大臣与皇太后。他们经过一番利弊权衡之后,决定对汤若望等人予以恩免。

就这样,在中国生活任职了近半个世纪的汤若望,总算还是保全了一条性命。但是当时的他已经患有重病,释放后的汤若望度过生命中最后几年,便去世了。且逝世后被安葬于北京利马窦墓左侧,康熙朝封他为?光禄大夫?,官至一品。

南怀仁是欧洲人,为何能得到康熙的信任?

说起清朝,很容易给人一种“闭关锁国”的印象。其实在清朝前期,中外之间存在交流互动,甚至连皇帝都对西洋充满兴趣,许多外国传教士还在朝廷身居高位,南怀仁就是其中之一。他是比利时人,曾担任清朝的工部侍郎,还为康熙讲解过几何学与天文学。
一、比利时博士,不远万里来清朝工作
1623年,南怀仁出生于比利时,十二岁时进入耶稣教会读书,十七岁进入鲁汶大学艺术学院学习。

鲁汶大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教会大学之一,在此学习期间,南怀仁系统地学习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还涉及天文、地理、数学、历算等知识。

学完哲学课程后,南怀仁又在耶稣会学院学了一年数学和天文学,然后又花了两年时间拿到神学博士学位。这段学习经历,为他日后的中西交流打下知识基础。

作为教会工作者,南怀仁本打算去南美洲传教,但被西班牙王室拒绝。老天给他关上大门,却给他开了另外一扇窗。1654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卫匡回国述职,南怀仁与之交流后,受其影响,对大清产生心驰神往。于是,南怀仁要求前往清朝传教,并得到教会支持。

顺治十三年,南怀仁、卫匡等人由意大利启程,但出发不久就在路上遭遇海盗,所行物品被抢劫一空,他们不得不重新准备。第二年,南怀仁从里斯本出发,次年抵达澳门。

1659年,南怀仁进入大清内地,先是前往西安传教,过了段时间又被召入京城,担任汤若望的助理,在钦天监协助制订历法。

汤若望是一位著名的传教士,明末来华,后为清朝工作。清朝初年,汤若望多次向领导陈述新历法的优点,并用新历法准确预测了顺治元年的日食亏、食甚等天文现象,最终说服多尔衮,将新编纂的《时宪历》颁行天下。后来,汤若望担任了钦天监监正,深受顺治信任,还助力玄烨的胜出。

汤若望比南怀仁年长三十多岁,在华已经取得很大成就。南怀仁对这位长辈非常尊重,竭尽全力协助他工作。汤若望在写给同事的信中,对南怀仁评价道:
二、经历挫折,却得到康熙的赏识
欧洲传教士来华,很容易与本土的传统儒家文化发生冲突,于是不得不改变传教策略,将教义与儒家学说相结合,因而传教士本身的工作也远超传教范畴。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他们要传播西方 科技 ,甚至进入仕途,进而影响皇帝。康熙心胸开阔,喜欢西方 科技 ,所以康熙朝,西方传教士能够得到较好待遇,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清朝时,中西文化的冲突,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历法之争,这种冲突不仅超过科学文化领悟,甚至关系到民族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康熙四年发生了著名的“历狱”。

康熙初年,敌视传教士的势力非常强大。康熙亲政之前,就出现过杨光先为代表的传统士大夫抗拒汤若望的极端行为。因顺治时,汤若望倍受恩宠,以杨光先为首的士大夫已经不满。待康熙继位,鳌拜便代表了这些人的意愿,对汤若望群起而攻之。

康熙三年,杨光先上书弹劾汤若望。紧接着,汤若望、南怀仁等人被关押审讯。汤若望当时年事已高,吐词不清,每次受审都由南怀仁代为答辩。在监狱中,南怀仁对这位长辈悉心照顾,甚至放弃自己出狱的机会。

康熙四年,辅政大臣们认为,汤若望大逆不道,应该千刀万剐,南怀仁等人应该拘禁与流放。这个时候,孝庄发话了,她认为:“汤若望向为先帝所信任,礼待极隆,尔等欲置之死地,毋乃太过。”

于是,汤若望、南怀仁得到释放。

康熙亲政后,汤若望与南怀仁得到平反。康熙八年春,在京城观象台,经过实测证明,南怀仁推算的太阳纬度与实测结果相同,从而战胜了鳌拜支持的杨光先。凭借天文历算方面的知识,南怀仁很快确立了自己的威望。

接着,康熙授予南怀仁钦天监监副的职位,并下令“历法天文,概第南怀仁料理”。从此,南怀仁深受康熙信任,后来还担任了工部侍郎。
三、担当多重角色,去世后受朝廷认可
在钦天监,南怀仁改造了观象台,重新建造了许多用于西洋新法的天文仪器。这些仪器不仅先进实用,同时也是典雅精美的艺术品,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硕果,至今仍然陈列于北京古观象台。

在制造仪器的同时,南怀仁将各种仪器的制作原理、安装和使用方法,详细记录,著成一本《新制灵台仪象志》。

康熙十三年,南怀仁绘制完成《坤舆全图》,该图系木刻、着色,由两个半球图组成。图的周围,分布着十四段注记文字,解释了许多自然现象。

除了在天文地理方面有所贡献,南怀仁的工作还涉及到监工、帝王师、翻译等多重角色。

清代,由于要到处平定战乱,康熙需要制造大量火炮。无论在规模上还是质量、数量上,康熙年间的火炮都达到一个高峰。南怀仁对此作出过突出贡献,他所设计的火炮,有三种还被列入《钦定大清会典》。

由于大清本土翻译人才的缺乏,在同欧洲国家交往时,很容易出现沟通问题。南怀仁通晓多重语言,因而数次担任清廷翻译,成为中欧交流的桥梁。

康熙喜欢西洋 科技 ,备受信任的南怀仁因而成了帝王师。他为康熙讲授几何学与天文学,还将《几何原本》翻译成满文,并陪同康熙观测星相。

1688年,南怀仁去世,朝廷为其举行隆重的葬礼,并赐谥号“勤敏”。

秋媚说:南怀仁是中西交流的使者,他为清朝做出过贡献,同时,他也是一位忠诚的耶稣会士。传教是南怀仁的职责与目的,传播 科技 是他实现目的的途径。

《鹿鼎记》里面康熙释放汤若望,令其设计制造火炮的桥段,应该是金庸先生嫁接的。帮助康熙造炮的是南怀仁,也因此受到康熙信任,建立起深厚的情谊。终其一生,虽只在中国短暂传教,形势所限,其却另辟蹊径,用另外一种方式践行教义。
坚定的信仰
如果说一个人没有信仰,作为内在驱动力,很难坚持去完成一件事,更难得的是,一再坚持。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十三载,寻找可以实现抱负的平台,屡屡被拒,在陈国、蔡国之间几乎被杀,如同丧家之犬。以此作为参照系,对比一下南怀仁,来华之路,也是坎坷异常,经过漫长的十年等待,好不容易踏上了传教之路,又遭遇海盗,几乎丧命,但依然不改传教的初心。

卷入政治
历经磨难,抵达中国,开始了传教之路。时间跨度不长,大概不到一年,是南怀仁唯一的,一段传教活动。时任助手因病不能胜任,汤若望写信耶稣会,让南怀仁进京接替。

熟悉天文和算学的南怀仁,对与前辈汤若望,十分尊敬,工作上也很快上手。汤若望对于新助手也甚是满意,其给耶稣会的信中说道: 他对这门学科从头到尾作了简明扼要的陈述后,我觉得无需再作任何补充。

康熙皇帝刚登基不久,风向突变。得到鳌拜支持的杨光先,上书弹劾汤若望,指控其在荣亲王选择葬期一事上,选择“ 洪范五行 ”,不符合礼制,犯了大忌,是造成董鄂妃病逝、顺治驾崩的主要原因,将汤若望一干人等,逮捕下狱论罪。

判决结果:汤若望凌迟,南怀仁等人杖责。万幸的是,太后力主开释以及京城地震等诸因素下,汤若望性命得以保全,改将其一伙人羁押。这是1664年发生的事。
历法之争
四年后,康熙亲政,借汤若望一案为契机,打击鳌拜一派势力,整饬朝政。先是派出大学士进行摸底,调查了解,汤若望一伙究竟懂不懂天文历法。 南怀仁指出,杨光先一伙制定的旧历,两处最明显不过的错误:

康熙与众王公商议,谨慎起见,决定让南怀仁与杨光先一伙进行比试,通过天象观测证明其论断是否正确。南怀仁与吴明烜(杨光先副手),用各自的观测仪器观察天象。比试结果: 南怀仁测验,逐款皆符;吴明烜测验,逐款皆错。 南怀仁还向康熙力主,取消当年的闰十二月,取得了康熙信任,被任命为钦天监监副,主持全面工作。实际的钦天监监正杨光先,已在本次比试中落败革职。
运石造炮
崭露头角的南怀仁,在清朝具体事务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670年,修筑顺治皇帝孝陵,需要运送7万斤的巨石,通过卢沟桥。而卢沟桥此前,两个桥孔曾被冲毁,刚修复不久。工部拟定的一个方案,是从300匹马牵引运石车过河,桥墩采用木料加固。康熙让南怀仁参与本次方案的制定。

南怀仁实地勘察了两岸的土质,桥梁结构以后。否定了工部的方案,理由是:300匹马同时上桥,发生的共振容易造成梁桥垮塌,而卢沟桥是当时京城与外省的陆路主要通道。制定了在河西岸、东岸分别装设12个绞盘,6个绞盘,靠人力驱动绞盘,牵引运石车通过的方案。 四年后,三藩之乱爆发。起初,康熙借调南怀仁,修理破损的火炮。之后,又令其着手铸造新式,轻便的火炮。南怀仁先后主持设计、铸造了,可发射3斤重和8斤重炮弹的两种火炮。铸炮完成之日,康熙亲自参与试射,试炮100发,命中96发。康熙大喜过望,当场脱下貂皮大衣给南怀仁披上,不久升任其为工部侍郎。
教授科学
南怀仁在数次解决具体事务后,康熙变得对甚为器重的,同时对于西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南怀仁成为了康熙的几何学与天文学老师,每天从早到晚,时间长达五个月。相信两人在长期的相处中,建立的 情感 连接更加牢固。以至于东北出巡之时,康熙带上南怀仁,沿途观天测地,相当于是游学,将课堂的理论搬到实场景中,加以深化。

此外南怀仁编撰的《坤舆全图》还收录在《四库全书》,主要是介绍世界自然地理常识。
高规格葬礼
1687年南怀仁意外坠马,久治不愈,于次年辞世。康熙亲自撰写感人至深的上谕: 效力年久,综理历法,允合天度;监造炮器,奉职勤劳,恪恭匪懈。赐谥号“勤敏”。

当时正值孝庄太后国丧期间,康熙特意将南怀仁葬礼,推迟一个月。国丧一过,康熙安排了高规格的葬礼,寄托对这位大臣,老师的哀思。特意派出佟国舅,当朝内阁首辅代为送殡,灵堂前行跪拜之礼,棺木采用上等名贵木材,表面漆工精美。光抬灵柩的人便达80人之众,队伍最后是八旗骑兵。
后记:
受耶稣基督洗礼的南怀仁,本着以传教践行教义,但现实不允许。另辟蹊径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其身上的品格,依然闪耀着传教士教义的光辉。先是在汤若望“历法之争”中,主动放弃出狱的机会,留在狱中照料年老多病,生活难以为继的汤若望,这点就足以让人尊敬。其次,受“历法之争”的影响,其余在华的传教士全部羁押在广州,传教活动受到禁止。南怀仁受到康熙器重后,念念不忘,经多次斡旋,得以释放。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南怀仁身为比利时的博士,为何不远万里来清朝工作呢?
  我国封建帝国 历史 并不是与外界完全封闭的,清朝时期就有大量的传教士来到我国进行学术交流,其中还有很多选择了在大清定居,并最终死后安葬在这里。

  说起清朝,很容易给人一种“闭关锁国”的印象。其实在清朝前期,中外之间存在交流互动,甚至连皇帝都对西洋充满兴趣,许多外国传教士还在朝廷身居高位,南怀仁就是其中之一。他是比利时人,曾担任清朝的工部侍郎,还为康熙讲解过几何学与天文学。

  一、比利时博士,不远万里来清朝工作

  1623年,南怀仁出生于比利时,十二岁时进入耶稣教会读书,十七岁进入鲁汶大学艺术学院学习。

  鲁汶大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教会大学之一,在此学习期间,南怀仁系统地学习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还涉及天文、地理、数学、历算等知识。

  学完哲学课程后,南怀仁又在耶稣会学院学了一年数学和天文学,然后又花了两年时间拿到神学博士学位。这段学习经历,为他日后的中西交流打下知识基础。

  作为教会工作者,南怀仁本打算去南美洲传教,但被西班牙王室拒绝。老天给他关上大门,却给他开了另外一扇窗。1654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卫匡回国述职,南怀仁与之交流后,受其影响,对大清产生心驰神往。于是,南怀仁要求前往清朝传教,并得到教会支持。

  顺治十三年,南怀仁、卫匡等人由意大利启程,但出发不久就在路上遭遇海盗,所幸物品被抢劫一空,他们不得不重新准备。第二年,南怀仁从里斯本出发,次年抵达澳门。

  1659年,南怀仁进入大清内地,先是前往西安传教,过了段时间又被召入京城,担任汤若望的助理,在钦天监协助制订历法。

  汤若望是一位著名的传教士,明末来华,后为清朝工作。清朝初年,汤若望多次向领导陈述新历法的优点,并用新历法准确预测了顺治元年的日食亏、食甚等天文现象,最终说服多尔衮,将新编纂的《时宪历》颁行天下。后来,汤若望担任了钦天监监正,深受顺治信任,还助力玄烨的胜出。

  汤若望比南怀仁年长三十多岁,在华已经取得很大成就。南怀仁对这位长辈非常尊重,竭尽全力协助他工作。汤若望在写给同事的信中,对南怀仁评价道:

  “他不仅掌握了这方面的科学,而且谦虚、坦诚。当他对这门学科从头到尾做了简明扼要的陈述后,我觉得无需再作任何补充了。”

  二、经历挫折,却得到康熙的赏识

  欧洲传教士来华,很容易与本土的传统儒家文化发生冲突,于是不得不改变传教策略,将教义与儒家学说相结合,因而传教士本身的工作也远超传教范畴。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他们要传播西方 科技 ,甚至进入仕途,进而影响皇帝。康熙心胸开阔,喜欢西方 科技 ,所以康熙朝,西方传教士能够得到较好待遇,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清朝时,中西文化的冲突,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历法之争,这种冲突不仅超过科学文化领悟,甚至关系到民族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康熙四年发生了著名的“历狱”。

  康熙初年,敌视传教士的势力非常强大。康熙亲政之前,就出现过杨光先为代表的传统士大夫抗拒汤若望的极端行为。因顺治时,汤若望倍受恩宠,以杨光先为首的士大夫已经不满。待康熙继位,鳌拜便代表了这些人的意愿,对汤若望群起而攻之。

  康熙三年,杨光先上书弹劾汤若望。紧接着,汤若望、南怀仁等人被关押审讯。汤若望当时年事已高,吐词不清,每次受审都由南怀仁代为答辩。在监狱中,南怀仁对这位长辈悉心照顾,甚至放弃自己出狱的机会。

  康熙四年,辅政大臣们认为,汤若望大逆不道,应该千刀万剐,南怀仁等人应该拘禁与流放。这个时候,孝庄发话了,她认为:“汤若望向为先帝所信任,礼待极隆,尔等欲置之死地,毋乃太过。”

  于是,汤若望、南怀仁得到释放。

  康熙亲政后,汤若望与南怀仁得到平反。康熙八年春,在京城观象台,经过实测证明,南怀仁推算的太阳纬度与实测结果相同,从而战胜了鳌拜支持的杨光先。凭借天文历算方面的知识,南怀仁很快确立了自己的威望。

  接着,康熙授予南怀仁钦天监监副的职位,并下令“历法天文,概第南怀仁料理”。从此,南怀仁深受康熙信任,后来还担任了工部侍郎。

  三、担当多重角色,去世后受朝廷认可

  在钦天监,南怀仁改造了观象台,重新建造了许多用于西洋新法的天文仪器。这些仪器不仅先进实用,同时也是典雅精美的艺术品,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硕果,至今仍然陈列于北京古观象台。

  在制造仪器的同时,南怀仁将各种仪器的制作原理、安装和使用方法,详细记录,著成一本《新制灵台仪象志》。

  康熙十三年,南怀仁绘制完成《坤舆全图》,该图系木刻、着色,由两个半球图组成。图的周围,分布着十四段注记文字,解释了许多自然现象。

  除了在天文地理方面有所贡献,南怀仁的工作还涉及到监工、帝王师、翻译等多重角色。

  清代,由于要到处平定战乱,康熙需要制造大量火炮。无论在规模上还是质量、数量上,康熙年间的火炮都达到一个高峰。南怀仁对此作出过突出贡献,他所设计的火炮,有三种还被列入《钦定大清会典》。

  由于大清本土翻译人才的缺乏,在同欧洲国家交往时,很容易出现沟通问题。南怀仁通晓多重语言,因而数次担任清廷翻译,成为中欧交流的桥梁。

  康熙喜欢西洋 科技 ,备受信任的南怀仁因而成了帝王师。他为康熙讲授几何学与天文学,还将《几何原本》翻译成满文,并陪同康熙观测星相。

  1688年,南怀仁去世,朝廷为其举行隆重的葬礼,并赐谥号“勤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39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