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李义府的结局有多惨,事实证明不做就不会死

以史为鉴 2023-06-20 17:32:27

李义府的结局有多惨,事实证明不做就不会死

你真的了解李义府结局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据《通鉴》卷201记载说:初,武后能屈身忍辱,奉顺上意,故上排群议而立之;及得志,专作威福,上欲有所为,动为后所制,上不胜其忿。

武则天之所以这样,大概是由于高宗多病,武后又办事干练,有很多政事,没有请示高宗,自己则擅自处理了,所以,高宗认为武后“专作威福”。

另外,还有的史籍,所记与此略有不同,说武则天立为黄后,“已得志,即盗威福,施无惮避,帝亦儒昏,举能钳勒,使不得专,久稍不平"。这条史料与上述那条有所不同。是说高宗“儒昏”,处理朝政,不如武后那样,英明果断,因此,高宗处理朝政而“使不得专”,受武后掣肘,时间久了,便忿然不平。这一情况,也许是符合史实的,因为这时,武后的地位已经巩固,因常常参与军国大事,政治地位变了,于是她也变得不那么温良恭顺,乃至于独断专行,因此招致了高宗的不满。

不仅这时武后有些“专作威福”,就是由她所提拔的李义府也有恃无恐,变得越来越跋扈了,这也引起了高宗的反感。

李义府时任右相(中书令),主持官吏的选举工作。他虽被贬官后,升为宰相,仍是恶性不改,重操旧业。在他改迁祖父坟墓时,周围的七个县令亲自出马,征调民间牛车,为他祖父载土筑坟。

其中高陵令不堪劳苦,累死在途中。在安葬时,他又兴师动众,70里长的路上人流相继不绝。

唐初以来,即使王公送葬,也从没有这种宏大的排场。李义府本无藻鉴官吏的才能,又“怙武后之势,专以卖官为事,铨序失次,人多怨讟”。尽管他把选官事,搞得乌七八糟,怨声载道,但是,百官畏惧而不敢上言。时间久了,高宗也对李义府的一些丑事有所耳闻。

663年(龙朔三年)4月的一天,唐高宗从容地对李义府说:“闻卿儿子、女婿皆不谨慎,多作罪过,我亦为卿掩覆,未即公言,卿可戒勖。勿令如此”。

本来,高宗好意从正面告诚他,不要让其子、婿等亲属,胡作非为。不料,李义府听了以后,不但不反省自律,反而勃然变了脸色,气呼呼地质问高宗,这是谁告诉陛下的。高宗见他如此蛮横无理,也十分气愤地说:“但我言如是,何须问我所从得耶!”

李义府虽见高宗有些恼怒,却一点儿也不在乎,反而若无其事一样,“殊不引咎,缓步而去”。

李义府自以为背后有武后撑腰,有恃而无恐,并不把这些事放在心上。大概这一次唐高宗执意要惩治李义府,而武后心有余而力不足了。高宗下令将李义府逮捕入狱。由司刑太常伯刘祥道与御史、大理寺的官员共同审理这一案子,并由司空李勣总监其事。经过审查,罪证确凿无疑,三天之后,即下诏罢掉李义府的一切官爵,远流隽州(今四川西昌市),其诸子、女婿也都罢掉了官职,流放到庭州。高宗除了朝廷中的一大公害,真是大梦快人心,“朝野莫不称庆”。

也活该李义府倒霉。这时恰巧有个叫杜元纪的阴阳先生,说李义府居宅有“狱气”,当积累20万缗钱,才能镇压这刑狱之气。李义府信以为真,急忙千方百计,大肆搜刮,以凑足20万缗钱,于是闹得群议鼎沸。

时李义府正遇有母丧。朝廷每月初一、十五给两天哭丧假,但他却不在家哭丧守灵,却常常脱去官服,换上平民服装。与杜元纪悄悄地来到长安城东,登上古坟。观察风水。

他虽然行动诡秘。但还是被人发觉了。有人告发他鬼鬼祟祟,行踪可疑。说也凑巧,他的儿子李津,时任右司议郎,借其父权势,私下召回长孙无忌的孙子长孙延,从中受贿700缗,让长孙延做了司津监官。此事也被右金吾仓曹参军杨行颖告发。

这次,唐高宗不顾武后的可否,决心要严惩李义府,故将他流放后,规定即使遇到大赦,他也不在赦免之内。因此,李义府被流放到隽州之后,再也没有生还的希望,不久便忧郁成疾,很快一命呜呼,命归西天了。

只是过了30年以后,武则天做了皇帝,思念他诩赞皇后有功,追赐他为扬州大都督,还赐李义府之子左千牛卫将军李湛实封300户。

唐太宗李世民哪个儿子当的皇帝,叫什么

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李治继承皇位。

贞观二年(628年)六月庚寅,李治出生于长安东宫的丽正殿。贞观五年(631年),被封为晋王。贞观七年(633年),不到任所而接受并州都督之职。

唐太宗晚年,由于宠爱第四子魏王李泰,而导致太子李承乾与魏王一方争夺储位。贞观十七年(643年),由于李承乾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李承乾被废黜。

唐太宗打算立四子李泰为储君,李泰许以唐太宗将“杀子传弟”,表示将来将皇位传与胞弟晋王李治。李泰又以汉王李元昌事恫吓与李元昌交好的李治,李治将此事告诉李世民,而被废的李承乾也坦承自己谋反是因为李泰对太子位有所图谋。

于是李世民下定决心,带着李治驾临两仪殿,在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等重臣面前因为诸子诸弟争位之事而欲拔剑自杀。长孙无忌等出面阻拦,表示晋王李治可立为储君。同年四月七日,唐太宗亲驾承天门,下诏立李治为皇太子。唐太宗每次上朝,常令李治在旁边,让他观看自己决断各种政务,有时候让他参加议事,唐太宗多次称赞他的才能。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驾崩于终南山的翠微宫。二十七日,以礼部尚书、兼太子少师、黎阳县公于志宁为侍中,太子少詹事、兼尚书左丞张行成为兼侍中、检校刑部尚书,太子右庶子、兼吏部侍郎、代理户部尚书高季辅为兼中书令、检校吏部尚书,太子左庶子、高阳县男许敬宗兼礼部尚书。

二十八日,李治回京。六月一日,高宗即皇帝位,时年二十二岁。六月十日,诏令其舅父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为太尉兼检校中书令,英国公李勣为开府仪同三司。以二人为辅政大臣。

扩展资料

唐高宗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全国人口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的360万户,增加到永徽三年(652年)380万户。李治统治后期的显著特点是持续多年的歉收。咸亨元年(670年),谷物严重短缺,致使政府禁止酿酒。7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歉收、洪水、干旱、虫灾和饥馑接踵而来,一直达到危机的程度。

永隆元年(680年),粮价之高,前所未有,唐政府认为高物价是流通货币过多的结果,因此大量减少铸造新币,对私铸的惩办也比以前更加严厉。与此同时,从原有登记地区逃往其他地区而成为不登记、不纳税的占地者的流民占有令人不安的比例。李治是在经济和财政危机依然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去世的。

虽存在这一系列问题,但唐高宗的政府仍提出了控制物价的措施,并取得部分成功,它们后来继续使用于整个唐朝。政府周期性地从自己的中央谷仓中拿出谷物以低价卖出,调露元年(679年)甚至用谷物换回私铸钱。更重要的措施是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在部分重要城市进一步发展常平仓,

永徽六年(655年),京师成立了常平署,在物资供应充分时以高于当时市价的价格买回商品,物资短缺时再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卖出,使物价浮动保持在一定限度内。后来每个州都设立了这种粮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治 (唐高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43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