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刘邦杀韩信彭越,为何李世民说刘邦做得对,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记载最为详尽的就是帝王的历史了,可以说,中国的历史无非就是像司马迁说的那样,“成一家之言”,不过这样的记载有好有坏,坏处在于掺杂主观的记载会让历史研究失去其真实性。
而好处就在于,帝王记载足够的详尽,所以对于这些帝王的考察,历史资料是非常多的。而纵观我国的帝王史,汉高祖刘邦以及唐太宗李世民都是我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帝王。
而要说起两个帝王之间最大的不同,当属对待功臣之间的态度了,在刘邦那里,其对于功臣十分的猜忌,而曾经跟随刘邦打天下的臣子,最终的结局也大多不好,例如韩信彭越等人。
但是反观李世民,其对于功臣就非常的优待了,李世民时期的功臣,大多数结局是非常好的,甚至李世民还修建了凌烟阁专门纪念这些劳苦功高的臣子。不过虽然李世民对于功臣的态度和刘邦截然不同,但是对于刘邦杀韩信彭越,李世民却说刘邦做的对,而其中的原因说出来,恐怕很多人都要惊讶。
李世民为什么要说刘邦做的对呢?这恐怕还要从一件事说起,这件事就是尉迟恭拳打李道宗,尉迟恭是李世民平定天下当上帝王的功臣,但是在论功行赏之后,尉迟恭却心藏不满,有一次在皇帝宴饮的时候,尉迟恭看不惯一个大臣,认为自己该在这个大臣之上,因此言行之间非常的挑衅,亲王李道宗看不过,出言训斥了尉迟恭,而尉迟恭居然一拳就打的李道宗口鼻流血。
其后李世民就将尉迟恭单独留下谈话,而这时候李世民对尉迟恭说:“朕念在你们曾和我共患难,因此如今也想保全你们同享富贵,可是你身为朝廷官员,却屡次知法犯法,朕到今天才知道,刘邦杀韩信彭越,也并不都是刘邦的过失。”
李世民的一番话,直接警告了尉迟恭,而李世民也认为,韩信等人最后被杀,肯定有其居功自傲的原因。
一、韩信之死
韩信是被吕后杀死于长乐宫的钟室中。
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
韩信临斩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致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
二、刘邦杀韩信可以归结以下几个原因:
1、要寻找最初的源头,恐怕就是韩信主动要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一事了。汉四年(前203),韩信平定齐国后,内心开始膨胀起来,因此修书一封,派人送到广武军前与项羽对峙的刘邦手头,请刘邦封自己一个假齐王。
刘邦后来封了他真齐王,不过,那时刘邦心里已经对韩信很不爽。这一不爽,直接导致了后来改封楚王的结果,齐地靠北,不易掌控,楚居中原,四面都有诸侯,韩信如果真得造反,还有镇压余地。刘邦已经起了戒心。
2、直接导致刘邦动杀机,应该是韩信收留钟离眛一事。在刘邦打败项羽、全力搜捕项羽残余的过程当中,韩信却鬼使神差地偷偷收留了项羽手下大将钟离眛,这给了刘邦打算杀害韩信的最大理由,你韩信是想里通外国、还是图谋造反。
任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和担心。于是,他用陈平“伪游云梦”之计,将韩信捕至洛阳,当时就准备杀的,经大夫田肯劝说,才暂缓下手。作为皇后的吕雉,对刘邦已动杀机这一点,当然再清楚不过的了。
3、而致死的根本原因,不在韩信,而在刘邦的疑心,韩信功劳太大,名声太响,威望如日中天,刘邦自然忌惮。同时,韩信又不拘小节,任性率真,对刘邦形成了压力。可以说,韩信在世一天,刘邦就多一块心病,时时感到潜在的威胁。
扩展资料: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
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羽,后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未得到重用。萧何向刘邦保举韩信,于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对刘邦分析了楚汉双方的形势,举兵东向,三秦可以夺取。刘邦采纳了这一建议,立即作了部署,很快占取了关中。
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平定了魏国,又背水一战击败代、赵。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国。汉四年,韩信被拜为相国,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于是,刘邦立韩信为齐王,次年十月,又命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
汉朝建立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被人告发谋反,贬为淮阴侯。后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信
韩信成为刘邦要收拾的第一个对象在早前就已经埋下祸端,刘邦准备跟项羽平分天下,着手准备西归的时候,张良跟陈平跑出来了,意思是说当初自己建议主公跟项羽议和,主要是为了救回太公跟吕后,现在她们已经平安回来了,我们合不趁此机会与项羽一决高下。
刘邦一想这话说得对啊,跟统一天下、吞并诸侯国成就帝王霸业相比,遵守信约定算什么呢,加上那个时候项羽连连败北,军心涣散正是好时机,于是他们开始向东追击项羽一直到固陵这个地方,当时离楚君不远,于是安营扎寨准备等着韩信、彭越来支援,左等右等一直没等到,张良告诉刘邦尽管他给韩信封为齐王、彭越为魏相,但事实上他们没有封地,所以才发兵这么慢,实际上是在讨价还价。
刘邦不得已就给他们两个封地,但这件事情已经埋下祸根,当上皇帝之后,像萧何他在关中也有地位,怕刘邦怀疑经常强购民宅、放高利贷之类来常常抹黑自己,刘邦几次试探都发现他并无二心,最终让刘邦放心。张良是外乡人一直跟在刘邦后头,他很聪明刘邦给他封赏的时候,他拒绝了只要了一小块地,加上他没有根基,消除了刘邦的疑心。
项梁死后,韩信便跟着项羽,项羽让他做郎中,韩信多次向项羽献计,项羽不予采纳。刘邦入蜀后,韩信受不住这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遭遇,背叛项羽投奔刘邦,刘邦也只给他做管理仓库的小官。后来,韩信坐法当斩,同案的十三人都已被处斩,轮到韩信要被斩首正法的时候,在临刑前韩信仰天长叹:"难道汉王不想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杀壮士呢?"滕公夏侯婴当时是监斩官,听韩信说出这话,再看韩信,觉得这个人不同寻常,于是便放了韩信,跟韩信谈了一番话,更觉得是个奇才,于是便把韩信推荐给刘邦,而刘邦也只是给韩信一个管理粮饷的官做,并没有重用韩信。刘邦杀害韩信的真正原因是,韩信明显过于高调,老是在老板面前炫耀自己能力比老板更厉害,甚至要挟老板给自己加工资,尽管他是千古以来难得的帅才,可惜他不知道避嫌还主动跑出来邀功,下场也就可想而知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81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