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熊廷弼为什么被处死

说历史 2023-06-09 00:28:33

熊廷弼为什么被处死

历史上很有才华,战功无数,但却不得善终的人不在少数。其中,明末守边大将熊廷弼就算一个。对于大明王朝来说,熊廷弼是个不可多得的有功之臣。那么,他为啥被处死了呢?

熊廷弼之所以最后惨被朝廷处死,其实有他自身的原因,也有遭人陷害的部分。翻阅《明史》,发现熊廷弼虽然能征善战,很有军事头脑,但是奈何他性情刚愎自用,居功自傲,所以得罪了很多人,最后遭到奸党陷害,被斩首示众,尸体更是弃之荒野,实在是惨!

但是熊廷弼真正被朝廷问罪的导火索还是广宁兵败。俗话说: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熊廷弼就是被猪队友王化贞拖下水。这王化贞是魏忠贤一伙的,所以成功开脱了罪责。熊廷弼就倒霉了,托人给魏忠贤贿赂,希望能够保全性命,但魏忠贤收下了银子,却没有办事,最后熊廷弼被斩首示众。直到1629年,熊廷弼才沉冤昭雪,被分身的尸首合一,得以安葬。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熊廷弼为什么被处死

四大明朝末年的名帅,最后都是什么样的结局?

辽东,指辽河以东地区,今辽宁省东部和南部。在明朝末年,围绕着辽东地区,明朝和后金(清朝)展开了长期地较量。为了抵抗后金(清朝)大军的进攻,明朝不仅在辽东地区投入重兵,也派出了一流的武将。其中,就辽东三杰来说,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将领,这三人分别是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他们都是明末军事统帅,在大明王朝在辽东抗击后金入侵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及杰出贡献,被后人尊称为:辽东三杰。不过,对于明朝末年的辽东三杰,结局却是一个比一个凄凉。在辽东三杰中,有两人被明朝皇帝斩杀,还有一人则誓死不愿意投降清朝,所以被清军杀害。并且,对于辽东三杰的命运走向,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了魏忠贤势力的影响。



首先,就熊廷弼(1569年—1625年),字飞白,号芝冈,湖广江夏人,明末将领。由推官擢御史,巡按辽东。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熊廷弼受命巡按辽东,也即受到了明朝皇帝的重用。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熊廷弼以兵部右侍郎代杨镐经略辽东,造战车,治火器,浚壕缮城,守备大固。到了天启年间,努尔哈赤率领后金大军攻破辽阳,熊廷弼临危受命,再任辽东经略,并参与了广宁之战。不过,在这场战役中,熊廷弼因为和广宁(今辽宁北镇)巡抚王化贞不和,终致兵败溃退,广宁失守。基于此,熊廷弼因为广宁之战的失利,所以沦为阶下囚。当然,这还不是熊廷弼最终被斩杀的原因,因为和东林党关系密切,加上得罪了魏忠贤,所以熊廷弼遭到了魏忠贤的打击和诬陷。



天启五年(1625年),熊廷弼被熹宗朱由校下令斩杀,并传首九边。崇祯二年(1629年),熊廷弼得以归葬故里,谥襄愍。在熊廷弼之后,辽东三杰之一的袁崇焕也被明朝皇帝斩杀,当然,袁崇焕是被天启之后的崇祯皇帝所杀。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籍贯广东东莞石碣。袁崇焕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宁远大捷等战役中,袁崇焕立下赫赫战功,成为明朝抵抗后金(清朝)的中流砥柱。不过,因为魏忠贤的打压,袁崇焕一度辞官回乡。在明思宗朱由检,也即崇祯皇帝登基称帝后,再次重用袁崇焕。虽然袁崇焕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京师之围。



但是,在此之后,不仅皇太极实施了反间计,也即离间了崇祯和袁崇焕之间的关系,魏忠贤的残余势力,也开始集中诬陷袁崇焕。正所谓“三人成虎”,此时的袁崇焕也是百口莫辩。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焕被朱由检认为与后金有密约而遭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实则家无余财。对此,在笔者看来,虽然袁崇焕因为杀害毛文龙等行为,确实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在抵抗后金(清朝)上,袁崇焕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清朝乾隆皇帝曾评价袁崇焕:“尚能忠于所事,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而在袁崇焕被崇祯皇帝斩杀后,培养、提拔他的孙承宗则被清朝大军所杀。



最后,孙承宗(1563年—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北直隶保定高阳(今河北)人。在明朝末年,孙承宗也是临危受命,担任蓟辽督师,修筑关宁锦防线,统领军队十一万,收复失地四百余里,还一度逼迫努尔哈赤后退七百里。除此之外,孙承宗还培养了如马世龙、袁崇焕等一批文武将领。不过,因为遭到魏忠贤的妒忌,孙承宗辞官回乡。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军进攻高阳,孙承宗率领全城百姓及家人守城,城破后,孙承宗坚决不归降清朝,于是被清军所杀,也有说法孙承宗是城破后自缢而死。所以,对于宁死不屈的孙承宗,后来的清朝也非常尊重,比如乾隆皇帝在位时,就为孙承宗追谥“忠定”,这在历史上无疑是非常高的谥号了。对于明朝末年的辽东三杰,你怎么看呢?欢迎留下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讨论。

广宁之战的过程和影响是什么

广宁之战的过程和影响是什么

广宁之战,发生于天启二年(1622年),后金与明朝的一次大交锋,此役明军大败,王化贞与熊廷弼退保山海关,辽西土地尽失。

背景

广宁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它是辽西的咽喉,是镇守山海关的门户,是保卫京城的屏障。明朝自建朝以来,辽东总兵必驻守重兵于此,它是明朝在东北最高的军事机关驻地,是控制蒙古弹压女真的军事重镇。

随着后劲努尔哈赤的大举进攻,明朝核心重镇沈阳,辽阳相继丢失,大明的辽东经略袁应泰兵败自缢而死。大明朝野,甚为震动。于是天启皇帝启用辽东三杰之一的熊廷弼任辽东经略,并同时擢王化贞为巡抚。两人到任到,各自提出抗击后金努尔哈赤的战略方案。但怎奈方案不一,各自为政。而反观后金努尔哈赤,占领辽河以东后,秣马厉兵,准备继续向辽西大举进攻。

过程

西平之战

天启二年(1622年),努尔哈赤发兵攻取广宁,大战随即拉开。

明朝坚守广宁的军事部署分三道防线:一借助辽河拉筑第一道防线 二 借广宁城外围的西平堡,镇武堡,镇宁堡等构防第二道防线,三 以广宁的城防,做为第三道防线。

努尔哈赤率领六万大军出其不意,越过明朝的第一道防线——辽河,兵锋直指广宁城外围的西平堡。

没过多久,西平之围吃紧。王化贞相信中军孙得功的计策,发动了广宁的全部兵力,让孙得功和祖大寿前往和祁秉忠会合,然后向前去作战。熊廷弼也传令刘渠拔营赴援。一月二十二日在平阳桥遭遇后金军,刚刚交锋,孙得功和参将鲍承先等领头逃跑,镇武、闾阳的兵力于是也被打败,刘渠、祁秉忠在沙岭战死,祖大寿逃往觉华岛去了。西平守将副总兵罗一贯待援不至,在城墙上向着北京方向跪拜,说道:“臣尽力了”。然后自刎而死。参将黑云鹤、游击李茂春、张明先等相继战死。至此明军全军覆没。

熊廷弼当时已离开右屯,驻军闾阳。参议邢慎言劝他紧急救援广宁,却被佥事韩初命阻挠,于是熊廷弼撤退了回来。当时后金军在沙岭停下来不再向前来。

不战自逃

王化贞平常把孙得功看作心腹,而孙得功已偷偷地投降了后金,他想活捉王化贞作为自己的功劳,就诈称后金军已到城边。城中一时大乱,人各奔逃,参政高邦佐阻挡也挡不住。王化贞正关起门办理军书,毫无所知。参将江朝栋推门闯进来,王化贞大声训斥他。江朝栋大声喊道:“事情危险了,请你快走!”王化贞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朝栋就搀扶他出来骑马逃走,后边两个仆人徒步跟着,于是丢了广宁城,仓惶逃命。在大凌河遇上了熊廷弼,熊廷弼微笑着说:“六万军队就可以把敌人一举荡平,到头来怎么样呢?”

王化贞感到惭愧,建议驻守宁远和前屯。熊廷弼说:“已经晚了。现在只有保护老百姓入关去!”于是把自己所领的五千人交由王化贞来殿后,把全部积蓄都放火烧了。正月二十六日熊廷弼和韩初命一起护送难民入得关来,王化贞、高出、胡嘉栋也先后入关,只有高邦佐自杀而死。

广宁陷落

孙得功逃跑逃回广宁,便进行了叛变,他派兵夺取城门,封锁府库,并在城中宣扬,前方战事打败了,应该投降后金了。他自己甚至亲自会见努尔哈赤,请努尔哈赤进城。努尔哈赤没想到得到广宁城这样容易,遂不信。不久,后金派入广宁的奸细回来汇报广宁城的情况,请努尔哈赤入城,努尔哈赤半信半疑。二日后,叛军仍请努尔哈赤入城,努尔哈赤还是半信半疑。在向广宁行进的路程中,遇见了一些女真人,告知努尔哈赤的城中情况,努尔哈赤还是不信,因为他是万万不会想到辽东的首府这样容易就会被他占领的。于是他派出了自己的贝勒和大臣去亲自查看,回来后确认了消息的可靠性,努尔哈赤遂进了广宁城。广宁城至此落入后金之手。

辽东巡抚王化贞逃亡后在大凌河遇见辽东经略熊廷弼。此时辽东经略熊廷弼在距离广宁几十里路的右屯进行指挥,在进行了商讨后,直接向南撤退,进入了山海关。大量的粮食补给,全部的辽西土地,数以万计的辽西百姓沦落后金之手。

后金占领广宁后,并接连攻陷义州、平阳桥、西兴堡、锦州、铁场、大凌河、锦安、右屯卫、团山、镇宁、镇远、镇安、镇静、镇边、大清堡、大康堡、镇武堡、壮镇堡、闾阳驿、十三山驿、小凌河、松山、杏山、牵马岭、戚家堡、正安、锦昌、中安、镇彝、大静、大宁、大平、大安、大定、大茂、大胜、大镇、大福、大兴、盘山驿、鄂拓堡、白土厂、塔山堡、中安堡、双台堡等40余座城堡。努尔哈赤下令把辽河以西的百姓,驱赶到辽河迤东尽行屠戳,惨绝人寰。

结果

广宁之战后,明朝丧失了整个辽东。王化贞既失辽东,张鹤鸣惧罪,自请经略辽东,不久以病告老还乡。明廷再遣任命宣府巡抚解经邦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经略,解经邦三次上疏,力辞重任,最后被朝廷革职为民,永不叙用,朱由校再命王在晋经略辽东,在晋亦辞,不准,令其“刻期就道”,王在晋遂前往山海关。

天启五年(1625年)八月,熊廷弼以“失陷广宁罪”遭处死弃市,传首九边。魏忠贤虽对王化贞百般袒护,但由于罪行确凿,迟至崇祯五年(1632年)处死。

影响

后金攻克广宁的影响

1、切断了与辽西比邻的蒙古各部和明朝的联系,达 到了争取蒙古的目的。史载:广宁被攻陷后,“蒙古厄鲁特部十七贝勒来归。上宴劳之,授职有差,喀尔喀五部同来归。”

2、掠取了大量的粮食,仅右卫屯,即熊廷弼驻扎之处便有粮草50万石,正是这批粮草帮助努尔哈赤渡过了一场可怕的经济危机。至于珍珠财宝报掠更是无计其数,战争始终是后金政权获得财富的重要手段,广宁之战,后金国的奴隶主们的腰包更加鼓起来了。

3、斩断左臂之战。继王化贞之后任辽东经略的王在晋对广宁沦陷痛心疾首,他说:“东事一坏于清抚,二坏于开铁,三坏于辽沈,四坏于广宁。初坏为危局,再坏为败局,三坏为残局,至于四坏,则弃全辽而无局。退缩山海,再无可退。

4、明朝向来将辽东比作京师左臂,广宁一失, 左臂彻底被斩断,明在辽东统治的基本结束,大明江山已不再是一个完整之躯。而后金政权将实力范围推到了辽西,对稳定后金政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评价

1、明朝经抚不和,造成指挥中心的分裂,正确的战略主张得不到实施。

2、王化贞不知兵而指挥兵,他寄希望于蒙古的四十万铁骑,实际上林丹汗只出了一万余人,这也可能是林丹汗最大的能力了。他将宝押在了忠心耿耿于努尔哈赤的降将李永芳身上,但却被人家策反了自己的心腹。他的一举荡平之策完全是不顾现实的蛮干。

3、努尔哈赤的军事才能再次得到了充分发挥,上兵伐谋,兵法讲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之上也。用间当是伐谋的一种,。努尔哈赤善用间,这次在广宁之战中又一次应用成功,策反了王化贞的心腹爱将孙得功。孙得功的倒戈在广宁之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平阳桥之战明军的惨败完全是孙得功导演的,努尔哈赤没用一兵一卒,和平进入广宁又完全是孙得功运筹的结果。

盘点明末时期镇守东北的5大统帅,有两位被冤杀,还有一位投降了吗?

第一位:李成梁



李成梁是明末时期虎踞东北的名将,他在东北的那段时间,也是东北最稳定的时期。李成梁有大将之才,在整个明朝将吏贪懦,边备废弛的情况下,镇守辽东30年间,率领辽东铁骑先后奏大捷者十次,边帅武功之盛,200年来前所未有。万历初期,灭建州女真首领王杲、子阿台部,数次大败插汉部酋长土蛮、泰宁部酋长速把亥;计杀海西叶赫部首领清佳砮、杨吉砮。

而且当时的李成梁威名远远胜戚继光,但随着他威望益隆,奢侈无度,甚至虚报战功,最终被言官弹劾。加上万历皇帝也忌惮他在军中威望太隆,故而被罢官。其后十年间,辽东边备益弛。不得已,万历皇帝只得再次启用李成梁,当时李成梁已经76岁了,但此时辽东局势已经糜烂,李成梁审时度势,放弃一些战略要地,改变防御策略,使得东北再次安定了下来。

第二位:熊廷弼



熊廷弼虽然出生贫寒,但天子卓绝,勤奋好学,在万历年间中了进士;当时党派之争非常激烈,如果不加入一方加入的话,是很难出头的,而熊廷弼是湖广江夏人,自然是加入了楚党。后由推官擢御史,巡按辽东。在十余年后,以兵部右侍郎代杨镐经略辽东,招集流亡,整肃军令,造战车,治火器,浚壕缮城,守备大固。

在天启元年,努尔哈赤攻破辽阳,于是熊廷弼再任辽东经略。但因与广宁巡抚王化贞(起初是东林党,后投靠魏忠贤)不和,终致兵败溃退,广宁失守。沦为囚犯的他又不幸陷入党争,以前虽为楚党,但与东林党关系密切,且与东林六君子也关系匪浅。并传言有杨涟弹劾阉党的奏疏就出自熊廷弼之手。故而熊廷弼被阉党所害,不仅被杀,而且还传首九边。

第三位:孙承宗



孙承宗是明清之际的文坛领袖,曾担任天启皇帝朱由校的老师;但孙承宗不仅是文坛领袖,他同时对兵法韬略也极为精通,在明朝与后金作战连遭败绩、边防形势危急的情况下,孙承宗代替王在晋成为蓟辽督师,修筑关宁锦防线,统领军队十一万,收复失地四百余里。而且他还选拔培养了如马世龙、袁崇焕等一批文武将领,修筑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余座,屯田五千多顷,安置战争难民近百万,逼迫努尔哈赤后退七百里功勋卓著。

可惜遭到魏忠贤的排挤,辞官回乡。后在皇太极围困京城时,孙承宗临危受命,率领二十八骑,不顾城外遍地敌军,冲出东便门,入通州御敌。他收复了皇太极撤退后留下固守的永平、滦州、迁安、遵化四镇,在关内肃清了后金武装,史称“遵永大捷”。在袁崇焕被杀后,孙承宗再赴辽东,可惜此时的辽东,就算是孙承宗来也无能为力了,兵败后被迫告病归乡。后来在清军进攻高阳时,孙承宗率领全城百姓及家人守城,城破后自缢而死 。

第四位:袁崇焕



袁崇焕也是万历年间的进士,但他很喜欢军事,喜欢与人谈论兵法,遇见退伍的老兵时,袁崇焕与其讨论边塞上的事情,所以对边塞的状况比较了解,自认为有镇守边关的才能,后被破格提拔至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多次击败后金军的进犯,也算是很有才能了。

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崇祯皇帝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在皇太极兵围京城时,击退皇太极,解京师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所以袁崇焕被朱由检认为与后金有密约而遭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

第五位:洪承畴



洪承畴也是万历年间的进士,累官至陕西布政使参政,洪承畴治军有方,镇压农民起义连连胜利,其部下孙传庭俘杀高迎祥,并联合孙传庭又多次打败李自成,统治阶级内部颂声大起,称洪承畴的军队为“洪军”。在明末农民起义的战事中屡立战功,升任陕西三边总督。

崇祯年间转任蓟辽总督,但在松锦战役中,洪承畴受明兵部尚书陈新甲掣肘,不能实现自己的战略思路;加上那时明王朝已经十分腐败,崇祯帝也不能给洪承畴以支持,导致松锦战役失败,他自己也被清军所俘。经过清帝皇太极的劝降,洪承畴审时度势,最后投降了清朝。他为清朝统一出谋划策,被誉为“开清第一功”。

其实明末时期,名将还是挺多的,但奈何每一位名将都没有一个好结局;而且是任务还没完成时,就开始对自己人下手。李成梁、熊廷弼、孙承宗,只要有一位在东北,那女真人都闹不起来;袁崇焕虽然无力进攻,但是在防御上还是有一手的,结果也是被杀,可以说,熊廷弼、袁崇焕都是冤死的;而洪承畴就不多说了,太丢脸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0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