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一提起唐顺宗李诵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唐朝是古代历史中的一个顶峰,各方面发展的都很强盛,所以也被人们称为盛唐。虽然唐朝发展的不错,但是因为太宗皇帝是依靠弑兄取得的皇位,所以唐朝的皇权争夺一直以来都非常的激烈,就算是被册封为太子,也不一定就能当上皇帝。
唐朝的太子也是所有朝代中最悲催的,在登上皇位之前,每天都要提心吊胆,时刻都要提防自己的那些兄弟们。一不留神可能皇帝还没当上,小命就先没了,这都是当初玄武门之变所遗留的后果。唐顺宗李诵就比较悲催,他十九岁的时候就被册封为太子,一直熬了二十六年才当上皇帝,其中的心酸恐怕只有他自己心里才清楚。
李诵的父亲唐德宗李适,是唐朝的高寿皇帝,活到六十四岁才驾崩。李适在刚登上皇位的时候,还算是一位比较英明的皇帝。朝堂之上知人善用,任人唯贤。朝堂之下轻摇赋税,休养生息,颇有一番盛世气象。所以,这个时候太子李诵的日子还是很好过的。
到李适执政的晚期,跟历史上很多其他皇帝一样,对待朝政开始懈怠了,变成了一个昏君。他开始宠信宦官,对百姓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导致民怨沸腾,朝政也渐渐的乱了起来。朝政一乱,李诵的这个太子也就不好当了,其他的皇子开始争夺李诵的太子之位。
虽然年老的李适变得昏庸了,但是对自己的儿子李诵还是非常信任的,并没有废除太子另立储君的想法。长期的精神压力影响了李诵的健康,在贞元二十年的九月,向来身体健康的他突然中风,从此卧床不起。
中风这种病,即使是现代医学也不太好医治,在古代基本就属于等死了。李诵生病后,唐王朝的储君之争就更加激烈了。李诵的那些兄弟们公然向父皇建议废了太子,另册储君。他们认为李诵病成这样,根本无法行使太子的职责。对于废立太子之事,唐德宗李适心中也是犹豫不定。李诵此时已经当了25年的太子,他为人平和,性情宽厚,文武百官和百姓都很支持他,所以他再次的保住了太子之位。
李适和李诵二人可以说是父慈子孝,李适心里十分疼爱太子李诵。自从李诵生病卧床后,就再也没法参加朝会了。李适在朝会时,每当看到空荡荡的太子之位,都哽咽不已,没过几个月就病逝了。
因为李诵长期卧床,很多人都对他能否举行登基大典担心不已,毕竟历史上也没有过躺着举行登基大典的先例。谁知李诵得知父皇病逝的消息后,心中万分悲痛,一时激动之下,病情反而康复了许多,竟然能够站起来了。既然李诵的身体康复了,那么自然能够顺利的继承皇位了,其他的皇子也就彻底没戏了,这也算是因祸得福吧。
君权体制下, 是个非常特殊的角色,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显赫,身份尴尬,既是 的宠儿,又是 的忧患,如果摆不正位置,表现得太过锋芒,皇帝说你不讲政治,目中无君,甚至猜忌你图谋不轨,抢班夺权;那些觊觎储君之位的兄弟们也会伺机使坏水,下绊子,明争暗斗,趁火打劫,无不想取而代之。上有皇帝压着,外有兄弟盯着,稍有不慎,触犯天威,轻则受责、被废,重则囚禁、被杀。总之, 这差事 难干。> 当太子,除了处处留心,加倍小心,还要做好论持久战的准备。当三五年太子,咬咬牙也就过去了;当几十年太子,身体能否扛得住,地位能否保得住,要看其造化。历史上,当太子超过二十年的不在少数,有的身子弱,没能熬过皇帝,如南梁萧统、明朝朱标;有的因为受到猜忌,遭到构陷,不是被杀就是被废,如西汉刘据、唐朝李瑛、 胤礽。与他们相比,唐朝 做了二十六年太子 终修成正果,成为历史上做太子时间 长的皇帝。> (761—806),唐德宗长子。大历十四年(779)十二月,唐德宗诏立李诵为太子。李诵颇具文采,喜欢各种技艺学术,擅长隶书,每逢唐德宗做诗赐给臣属,必由李诵书写。李诵的武功不错,而且能处乱不惊。建中四年(783)十一月,唐德宗因「泾原兵变」出逃奉天(今陕西乾县),李诵「执弓矢居左右」(《旧唐书》)。面对叛军的围逼,李诵「身先禁旅,乘城拒战」(《新唐书》),带领将士取得了奉天保卫战的胜利。>> 虽然文武双全,声望很高,但李诵的太子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发生在贞元三年(787)八月的郜国公主之狱,就险些把他推向灭顶的深渊。郜国公主是唐肃宗之女,她的女儿萧氏是李诵的太子妃。丈夫死后,郜国公主仗着地位特殊,不仅与外臣私通,与朝臣暗中往来,甚至行巫蛊之术。唐德宗闻讯后,怀疑李诵从中生事,于是萌生了改立太子的念头,「几废者屡矣」(《新唐书》),幸亏老臣李泌据理力争,才使李诵的太子之位得以保全。> 此后,原本就小心翼翼的李诵更加谨慎。唐德宗执政后期,整顿朝政的宏图大志已成泡影,只得步步妥协退让。政治上的失意,使唐德宗自甘堕落,朝廷上下奢侈享乐、得过且过的风气日盛一日。有一次,朝廷在鱼藻宫举办宴会,丝竹间发,莺歌燕舞,唐德宗欢喜异常,不禁回头问李诵「今日何如」,今天这气氛不错吧?对于唐德宗的荒淫行经,李诵引用《诗经》中「好乐无荒」(《新唐书》)一句来回答,虽未直言以对,却也暗露不满。> 为太子期间,李诵亲身经历了藩镇叛乱的混乱和烽火,耳闻目睹了朝廷大臣的倾轧与攻讦,在政治上逐渐走上了成熟。二十六年中,李诵只对一件政事发表过意见,即阻止唐德宗任用奸猾之徒裴延龄、韦渠牟为宰相。李诵「每候颜色,陈其不可」,在唐德宗心情好的时候,从容论争,指出这二人不能重用。最终,裴、韦「二人者卒不得用」(《新唐书》),故韩愈对李诵有「居储位二十(余)年,天下阴受其赐」(《旧唐书》)之赞。> 作为太子,作为大唐帝国的日后掌舵人,李诵对当时的国家、朝廷状况忧心如焚。李诵虽然暗中关注朝政,经常私下里与心腹之人谈论国事,但对诸多弊政却无能为力。有话不敢说,有抱负不能施展,多年提心吊胆的储君生活,使李诵精神压抑,心理忧郁,身体状况也很不乐观。贞元二十年(804)七月,忧国忧民的李诵突患中风病,瘫痪在床,口不能言,遍访名医无效。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唐德宗去世,李诵即位,是为 。> 李诵即位后,虽然卧病在床,但还是立即起用了王伾和王叔文,以及柳宗元、刘禹锡等人改革弊政。早在唐德宗时,宦官就常以皇宫采集物品为名,对人民进行掠夺,称为「宫市」;一些地方官员为了讨好皇帝,有的每月向皇帝进奉钱财,有的每日进奉一次,藉以搜刮民脂民膏,民怨极大。李诵革新的第一把火,就是下令废除「宫市」,取消「月进」、「日进」,杜绝内外奢侈腐朽之风,并减免了两税之外的一切苛捐杂税,减轻人民负担。> 早在做太子的时候,李诵对藩镇割据,特别是宦官专权的祸害已有深刻的认识。为此,李诵选拔老将范希朝、韩泰掌管禁军,并筹划夺取宦官的兵权。限制宦官、藩镇的措施,遭到了宦官集团和藩镇势力的联合反对。当时,李诵的中风病已经很严重,「疾久不愈」,而且「失音,不能决事,常居宫中施帘帏」(《资治通鉴》),许多革新的诏令都是通过内侍太监和后妃向外臣传达,然后再颁发。这样,就为俱文珍等权阉提供了反攻的借口。> 当年八月,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联合朝廷守旧派官员阴谋策动宫廷政变,打算拥立太子,废黜李诵,以打击革新派。与此同时,不少节度使也纷纷上表朝廷攻击王叔文等人,与俱文珍等宦官内外呼应,阴谋废立。在一片反对声中,李诵不得不让太子李纯监国,不久又被迫禅位太子,自称太上皇帝。元和元年(806)正月,李诵被李纯尊为「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成为第一个初次加七字尊号的唐朝皇帝。不久,李诵病死,享年四十六岁。> 李诵做了二十六年太子,快熬出头时偏偏得了病,当皇帝不足八个月就被搞下台,可谓人生悲催,命运多舛。然而,李诵却是一个既有雄心又有才干的皇帝,在短短的八个月中,他贬斥贪官,废除宫市,停止盐铁进钱和地方进奉,并试图收回宦官兵权,对唐朝影响巨大,其政绩可圈可点,其胆略可歌可泣。韩愈称赞他「性宽仁有断,……寝疾践祚,……而能传政元良,克昌运祚」,并用一个「贤」概括了其短暂而伟大的执政生涯。>
李诵的父亲是唐德宗李适,李适是38岁才当上皇帝的,64岁的时候去世了,而在他刚登上皇位,他就让他的嫡长子李诵当了太子,当了26年,而在他父亲死前的一年,他偏偏中风了,十分严重,但是还是在父亲死后即位了,处理朝政八个月便退位了,不久就去世了。
正值唐朝盛世时期,唐德宗李适即位,封李诵为太子。李适即位的时候,38岁,那个时候,李诵19岁,唐德宗即位就把李诵封为了太子,并且他和朝廷上下都默认了太子就是以后皇位的继承人,所以唐德宗是有在努力培养太子的,李诵也是很努力的。
唐德宗当皇帝当了26年,所以李诵就当了26年的太子。唐德宗是在64岁的时候去世的,在古代来说,已经算是挺长命的了,而李诵则是已经45岁了,但是在李诵44岁的时候,却来了一场怪病。
李诵中风之后,下不了床,说不了话,天天躺在床上,也没有意识。在唐德宗生病的时候,李诵也病了,两父子终日躺在床上,不能相见,李诵是连父亲去世之前最后一眼都没有看到的,说来也是奇怪吧,偏偏李诵是在那个时候生病了。
唐德宗去世之后,李诵竟然奇迹的站了起来,举行了葬礼之后还处理了一下朝政。李诵突然有一天就有了意识,当他发现父亲病逝之后,他虽然伤心,但是更多的是要尽自己所能为国家做些事情,他走了父亲,当上了皇帝,撑着勉勉强强站得稳的身体日日夜夜的处理政务。
然而李诵身体每况愈下,才八个月,他便身体支撑不了,退位了。李诵将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嫡长子李纯,而自己在第二年就因病去世了,才活了46年而已。
顺宗虽然身体残疾,但他明智贤能,远超过他父亲。
谁来继承王位
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二十三日,唐德宗李适病死在皇宫中的会宁殿。丧音发布以后,文武百官极为震惊,每个人脸上都流露出紧张的神色。大臣们倒不是感到德宗死得意外,主要是不知道由谁来继承皇位,害怕皇位一旦空虚,会发生其他变故,国家又会陷入混乱之中,百姓也要再受流离之苦。就在人们担惊受怕的情绪还没有消除的时候,德宗发丧那天,太子李诵身着孝服,在九仙门接见了百官。对此,大臣们又喜又惊,喜的是国家有了新的君主,这就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政局的动荡;惊的是太子已经瘫痪,怎么还能到九仙门会见群臣呢?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两天以后,李诵正式在太极殿即皇帝位,人们称他为唐顺宗。
好不容易保住的太子位子
唐顺宗李诵是怎样成了一个瘫子皇帝的?李诵是德宗的长子,母亲为昭德皇后王氏,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出生在长安皇宫中。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被封为宣王,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正月被立为皇太子。李诵最初也是一个非常缝康的人。他爱好艺术,善于隶书,德宗每次赐给大臣方镇的诗制,都是他书写的。李诵又性情宽仁,办事果断,尊敬老师,和睦兄弟,所以各方面的关系都处理得比较好。不仅如此,李诵还是一个能征善战的勇将,在泾原之乱时,德宗为朱呲逼迫,出走奉天(今陕西乾县),李诵随侍左右,常常身先士卒,鼓励将士,给大臣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李诵在当太子的20年中,也并不是处处顺利的。他有过厄运和处于逆境的时候,而这些,也许正是造成他后来瘫痪的原因之一。
贞元三年(公元787年)八月,宫廷里发生了一起“郜国公主事件”。郜国公主是肃宗的女儿,她最初嫁给裴徽,裴徽死后,又嫁给萧升,谁知不久萧升又死了,郜国公主只好寡居。又过不久,郜国公主和彭州司马李万发生了不正当的关系。与此同时,蜀州别驾萧鼎、津阳令韦恽、詹事李升也都和郜国公主关系密切。他们之间的丑事很快传扬开了。唐德宗知道了这些情况,非常生气,就把郜国公主幽禁到别的宅院中,又把李万乱棍打死,还把萧鼎、韦恽、李升等人流放到岭南。贞元四年(公元788年),郜国公主又大搞巫术,诅骂德宗,结果被废去公主称号。因为郜国公主的女儿是李诵的王妃,而德宗担心这位王妃会产生怨愤情绪,便派人把她杀掉了。德宗对太子李诵也越来越不喜欢,并几次和礼部尚书李泌说起要废立太子。当时德宗想立的太子是舒王李谊。李谊不是德宗的亲子,而是德宗三弟李邈的儿子。因为这孩子年纪最小,德宗怜爱他,便命为自己的儿子。李泌知道了德宗的意图,就反复规劝他,不要随意废立太子。李泌还对德宗说:“皇上对自己的儿子信不过,非要立弟弟的儿子为太子,试想如果真立了弟弟的儿子,那么多少年以后,皇系还属于您这一支吗?何况,即使郜国公主不好,也不能因为妻母的事而连累太子啊。”德宗最后才终于醒悟。就这样,李诵的太子位置终于保住了。
身残志坚
李诵虽然注意谨慎地处理和各方面的关系,但他对宦官的态度却始终不好。德宗晚年因为不信任外臣,非常宠信宦官。裴延龄、李齐运、韦渠牟等人经常围绕在德宗的左右,进谗言,拨是非,排斥异己,吹捧同类。对此,许多人不敢说话,李诵则敢以太子的身份和他们论争。对宦官主持的宫市,许多人也敢怒而不敢言,李诵则表示要到德宗面前详细陈述。因此,宦官便十分嫉恨他。
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九月,由于长期的心绪不宁,感情易于冲动的太子李诵得了中风病。他不仅不能随意走动,而且连话也不会讲了。正巧在这不久,德宗身体不好,诸王亲戚都前去侍奉服药,只有太子李诵卧病在床,不能前往。贞元二十一年正月,德宗病逝。宦官们匆忙把翰林学士召到金銮殿。有的宦官说:“宫里商量了,谁来继承帝位还没有定。”许多人默默发呆,不知如何是好。只有卫次公反驳宦官们说:“皇太子虽然有病,但他是嫡长子,能够维系内外之心。实在不得已,也要立广陵王。如果别有所想,国家定会祸难不断。”广陵王就是李诵的长子李纯。卫次公说完,翰林学士也随声附和。这样,李诵对皇位继承的权力才又有了保证。为了稳定人心,在德宗发丧的时候,李诵在宫人们的帮助下,克服病痛的折磨,硬是支撑着瘫痪的身体,在九仙门接见了群臣。国家有了新君,全国才相安无事。
由于唐顺宗李诵身体瘫痪不能坐立,又不会讲话,处理国政只好采取特殊的形式。他居住的地方挂上一个帘帷,宦官李忠言、美人牛昭容陪侍左右,百官上议,就在帷幕中由牛昭容代传是否准予其奏。顺宗任用贤能,办了几件很有气势的事情,一扫宫廷中的污浊,震动了朝廷内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3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李隆基的生母,窦德妃是因何而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