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为什么会深得唐太宗重用,接下来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大唐开国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有一个人他并没有为大唐的建立付出多少战功,也并不是秦王李世民下属的幕僚;这个人叫魏征,而且他还是秦王的大哥太子李建成的心腹谋士,并且多次差点置李世民于死地,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在玄武门之变之后,李建成倒下后,而作为心腹幕僚的魏征却独善其身,并且还被太宗重用。
那么这个魏征究竟有什么特殊能力,竟然能够让自己的处境起死回生,还辅助唐太宗李世民开启大唐盛世。
其实魏征在历史上真名叫魏徵,只不过因为一些史书常用他的别称,导致我们真的以为他真名叫魏征;魏徵最开始也只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后来为了谋生在武阳郡丞的手里干活,也算是一个地方公务员。
后来隋炀帝杨广的政策让天下人都反他,其中瓦岗寨是农民起义最大的一个势力,魏徵就跟着自己的老大投奔了瓦岗李密,李密初见魏徵的上司极为惊喜,因为魏徵的上司给李密的建议和计策都是极好的,李密觉得魏徵的上司是个可造之材,就专门接见这个人。
魏徵才华惊艳瓦岗寨,却不受重用
然而,李密在一问一答中就分析出这个人并非这些奏折的撰写之人,他的背后一定有高人相助,李密就问:“你的奏疏是何人所写?”他就说:“是我账下的一名小吏”,于是李密就和魏徵第一次相见,也是这第一次相见,魏徵所展示出的才华和谋略让李密极为赞叹。
但是那时候隋唐时期,文人的脸皮都薄,李密觉得魏徵比自己厉害就心理有一些不舒服,魏徵提出的十条计策,李密只是接受了,但从未实施过,并且对魏徵也并没有怎么重用。而魏徵也是一个心高气傲之人,他认为李密不是一个有大作为的人,于是就离开瓦岗。
魏徵也是经历了很多的坎坷和歧视,他遇到了许多首领都是目光短浅之人,李密击败王世充,瓦岗军都士气高涨,但魏徵却发现更好的击败王世充办法,于是就上前给其长史说:“首领多次胜利,但是也折损很大,并且我们还没有自己用作赏赐的府库,瓦岗军得到了战功也没有什么好处,洛阳已经陷入了粮食断绝的境地,不如我们和他们持久战,等洛阳没粮食之后,一举击破。”
魏徵这个做法其实非常明智,王世充在前线靠什么在战斗,就靠着一股士气,而这股士气如果一味地猛攻,只能是适得其反,如果围困洛阳,那么王世充这股士气也不能长久,那时候才是出击的好时候,可惜的是李密手下人太没眼光了,魏徵气的再也不说话。看到这里,我们也能知道魏徵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一个怀才不遇、心中有大韬略的人,但一次次的遇到这些无能之主,他也只能感慨世事的无情,乱世竟然有这么多的无能之辈。
魏徵后来跟着瓦岗老大李密投奔了李唐,而魏徵也正式开启了自己传奇的一生;魏徵的第一个伯乐应该就是李唐太子李建成,李建成这个人很有识人之眼,在第一次见魏徵,李建成就觉得这个人有大作为,可堪大用。
不过,魏徵后来机缘巧合成为窦建德军中的一个谋士,这让李建成很失望,不过好在秦王李世民率军在攻打王世充洛阳的时候,窦建德跑来作死,于是就被李世民给击败了,而魏徵也成功归入李唐。
但历经战乱的魏徵也消磨掉了那股傲气冲天,他也看透了因为战乱国家和百姓遭受的苦难,魏徵希望能够辅助一个明君,为这个伤痕累累的天下好好的修生养息;当灰尘土土的回到了长安,迎接自己的竟然是李唐的太子李建成,并且李建成十分诚恳的邀请魏徵作为自己的幕僚,魏徵十分感动,于是就成为了李建成手下的心腹。
李世民、李建成兄弟相争,魏征成为核心人物
而秦王李世民其实也在寻找魏徵,但是听说被哥哥李建成捷足先登,十分的失望,自己也多次派遣手下去邀请魏徵,然而魏徵只说自己无法身兼多职而婉拒,也因此,李世民断了邀请魏徵的念头;而这个魏徵也成为了李建成和李世民斗争中的核心人物。
李建成是皇太子身份,因此,出行和说话都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魏徵觉得这样会让太子失去人心,于是就多次进谏太子,希望他能够礼贤下士,对任何人都平等;李建成明面上答应魏徵,但是该怎么干还是怎么干,这让魏徵有一些失落,原本以为太子是一个栋梁之君,但是从现在看,太子也不长久,但是没办法,谁让自己是太子的幕僚,既然食君俸禄就要为君操心,魏徵还是为李建成而尽心尽力。
后来李元吉加入太子一派,李建成十分的开心,认为自己和三弟的联合是珠联璧合所向无敌,但魏徵看出其中的风险,首先,权力斗争最忌讳的是一方势力过大,另一个方面就是看似两王联合,但李元吉的狼子野心,魏徵是看的清清楚楚,李元吉绝对不是一个屈于人下之人。
魏徵也几次隐晦的和太子李建成谈这个事,但太子也只是云淡风轻的说:“我不信任我的弟弟,我还能信任谁?”其实说这话也有打脸的意味,你信任你弟弟,那么秦王也是你弟弟,你不是还处处针对他吗?但是魏徵多次劝也没有什么作用,也只得作罢。
后来,李建成为了防止别人害自己,竟然让心腹去边关走私一批兵器,这可是犯了唐朝律法的大忌,唐朝是不允许除皇帝所辖任何人拥有大规模的兵器,魏徵极力反对这种做法,认为这种做法就是给对手攻击中伤可乘之机。
但是李建成一意孤行,趁李渊去避暑的空档,用自己皇太子的身份给各关卡发放太子令,这事很快就被李世民手下发现,李世民直接让自己在一些关卡的旧将上书给李渊,揭发太子私运兵器的事情;当李渊在行宫里喝酒作乐的时候,一个告发的奏折打乱了行宫里愉快的气氛,李渊看到李建成的所作所为,气的直接把李建成喊过来骂了一顿。
同样李渊也是人精,很快就发现告发李建成的不只是一个小关卡守将,更是李世民的心腹,于是同样地把李世民骂了一顿;之后就不了了之了,对!李渊并没有怎么降罪给李建成,李建成还是太子,反而是李世民却被李渊猜忌了。
李建成知道事情之后,气得要死,就喊来所有的幕僚商量着怎么搞垮李世民,魏徵之说了一句话:“让秦王外调不就可以了!” 魏徵的建议的确是最好的措施,第一因为李渊最见不到兄弟相残,如果李建成对李世民直接下手,那么李渊一定会提防李建成,如果因形势所趋,将李世民外调,这也遂了李渊的想法,毕竟李世民手中掌握着不少军权,李渊早就想把军权夺回来,外调也是最好的拿回兵权的办法。
而这一次李建成接纳了魏徵的意见,上书给李渊,希望让秦王外调,李渊心底是同意这个建议的,但是当准备下诏,北方的蒙古十八部就打来了,李渊无奈只能让李世民在统兵去平定,于是李世民逃过一劫。
之后李建成气的和李元吉合伙给李世民下毒,而魏徵知道后,对李建成彻底失望,他也不再给李建成献计,因为李建成的这种做法不是一个未来国君所作所为;下毒失败后,李世民也开始了反击,这就有了玄武门之变,于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势力彻底退出李唐政治舞台。
当李世民成为太子之后,开始清算太子一派的那些心腹,但清算到魏徵时候,李世民却不忍心清算他,于是就叫来他,询问:“你为何要帮助隐太子残害我,而离间我们兄弟之情。” 魏徵之说了一句话:“太子要按照我使得做,就没今天的祸患了。”
李世民破天荒觉得魏徵说话很有意思,就不忍心杀他,并且还重用了他,而魏徵也成为了李世民的心腹;在之后的政治生涯里,李世民只要有一点做法和政策不到位,立马就引来魏徵的直谏。贞观盛世其实也有魏徵的一部分功劳,如果没有他的直谏,那么或许就没有李世民的不忘初心,从一而终的贞观之治。
魏征有治国之才,唐太宗重用他,是有识人之能。
魏征曾经给李建成提议除掉秦王以免内讧,唐太宗却没有治罪,是有容人之量。
玄武门之变夺取帝位,唐太宗一直在意当世和后世的评价。
重用曾经的敌人,一来说明唐太宗作为君主的器量,二来让曾经反对过他的人安心,连魏征都能得到重用,何况我们。作为榜样,可以招来更多的人才。
即使只是为了做样子,也难能可贵了。
魏征的一生有着很多个主人,他有着6个主人,而为何李世民依旧会任用他,并且认为他是一个忠臣呢。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李世民知道其的能力。
李世民有着很多的特点,这一特点让很多人很佩服他。首先李世民坐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上,很容易就会养成唯我独尊,说一不二的习惯,会逐渐的不太乐意听取别人的意见。然而李世民却不一样,他有着容忍的态度,他愿意虚心接受着别人的意见,这使得很多人心甘情愿的跟随这位置君主,其次李世民将24幅画挂在凌烟阁中,这上面画的都是对唐朝朝有贡献的功臣。由此可以体现出李世民把他们放在心中的地位以及重要性,可以看出李世民是一位君主,所以十分的重用魏征。
其次,众所周知,魏征曾经效忠过许多人,李世民并不是他的第一个主人,但是最后一个。但是他既然能够成为李世民撇下的臣子,那么它的才能一定是有的,4不然李世民不会如此轻松的接受魏征,不过既然魏征有着那么多个主人,为什么还被称为忠臣呢?我觉得最主要的问题是,因为魏征无论跟着谁都会受到主人的器重,而且能力过关,能够提供最好的计策,最主要的是当得到器重时它会十分的笑中,且不会有二心,所以让李世民十分的相信,其次,魏征,平凡的换主人也并不是因为他见异思迁不忠心,而是因为他被迫,他的旧主人不是破产了就是被兼并了,所以只得归顺于新的主人,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也需要为自己的命运考虑,于是跟随了李世民。
因为魏征不畏生死,敢于进谏,曾多次冒死给唐太宗李世民谏言,是个不折不扣的忠臣。
魏征,字宣成,从小便没有父母,但幸运的是,读书的天赋非常高,那是不能忘记的。性情闲散的云野仙鹤,也曾走出家门当过道士。他是唐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他辅佐唐太宗李世民,倡导“贞观治国”。
唐朝高祖年间,李密被打败,魏征跟随他投降唐朝,但他没有得到提拔。魏征在一次战争中被俘。战败后,魏征回到长安。这一次他迎来了人生的机遇,被王子李建成所重用。魏征发现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差距越来越大,他很担心。他再三劝太子先下手为强,但李建成没有使用。
在政治上,魏征也很突出,提出了“听两边的事,见不得光”。他敦促李世民落实疗养、启蒙等造福人民的政策。他还提出了“明刑明德”的理念,即世界不能靠严厉的惩罚和严厉的法律来实现和平。
玄武门变前,魏征全心全意协助太子,曾让太子提防李世民。玄武门起义后,太宗李世民问魏征为什么要分裂他们。事实上,他是想让魏征承认自己的错误,并祈求原谅。但魏征决心宁死不投降。这时,李世民才发现魏征正直忠诚。他认为魏征是个有才能的人,于是又利用了他。魏征感激李世民没有杀他,并开始全心全意地帮助李世民,并敢于直言。
玄武门变更后,秦王李世民提拔了魏征。魏征终于有了与民主见面的感觉,于是更专心协助李世民。
贞观二年,太宗想收一位美丽的女子为妾。魏正听说这个女人已经结婚了,便冒着生命危险向他规劝,唐太宗毅然撤回了传唤。可见魏征是一个豪迈的人!
从魏国在征地中一次次冒着死亡危险的告诫中,不难看出他的行事方式。他思想正直,不怕死的精神,为了世界的福祉,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大度和无畏。
一提到忠臣良将,唐朝初年的魏征肯定算得上一位,其屡次劝谏唐太宗的执拗形象,更是成为此后一千多年贤臣的典范,以至于后世人们都觉得不跟皇帝顶顶牛,贤臣似乎就少了些什么。
而最难得的是在魏征同时期,还有一位更有名的千古明君——唐太宗,这一对君臣组合因为太过于稀缺,被后世很多人传为佳话。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贤臣和明君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组合,君主太过贤明,哪里需要贤臣来发光发热,来证明自己的贤能。臣子只需要听话干事儿就行了,比如秦始皇。当然一个太过昏庸的君主也不适合贤臣,因为一不小心贤臣就容易玩成忠臣,小命儿给搭进去。
所以贤臣往往需要一个既不太贤明,也不太昏庸的君主,来给予他们长袖长袖善舞的机会。比如周公摄政的周成王,诸葛亮辅佐的蜀后主(刘禅)。假若成王年少有为,周公估计只有提前退休的份儿,又假若刘禅英明神武,估计诸葛丞相也会被埋没于历史的风沙之中。
这个看似有些荒谬的结论,是否让你大跌眼镜,进而起来反驳?别急,这就有个现成的反面力证:千古贤臣魏征与千古明君唐太宗。
但当我们仔细看这对君臣时,却总有些不太对劲,因为在魏征死后,一代明主李世民竟然推倒了魏征的墓碑,就连先前答应许配给魏征长子的公主婚事也搁置了。原因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下《旧唐书·魏徵传》中关于这件事的记载:
徵卒后,(杜)正伦以罪黜,(侯)君集犯逆伏诛,太宗始疑徵阿党。徵又自录前后谏诤言辞往复以示史官起居郎褚遂良,太宗知之,愈不悦。先许以衡山公主降其长子叔玉,于是手诏停婚,顾其家渐衰矣。
根据这段描述,很多人将唐太宗对魏征的态度转变,归咎于其曾经推荐的杜侯二人获罪,其实这只能算表面原因,真正将唐太宗触怒的是后一句,就是魏征经常将对李世民的劝谏记录拿给史官看,这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恰恰触动了唐太宗的逆鳞,甚至彻底破坏了他与魏征的默契。
这一切还要从魏征早年经历说起,隋末大乱,想在乱世谋求一个出路的魏征,先是投靠了瓦岗山李密,又当了窦建德起居舍人(大致相当于如今领导身边的秘书),最后归顺了李唐,并受到当时的太子李建成的礼遇,成为太子一系的骨干。
玄武门之变,太子一系土崩瓦解,当大家树倒猢狲散的时候,却发现魏征竟然能够再次得到李世民的信任,按照史书《旧唐书·魏徵传》的记载:
……及败,太宗使召之,谓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徵曰:“皇太子若从徵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素器之,引为詹事主簿。
这段看似合理的描述却有着很大问题,虽然贰臣再次受重用的例子在历史中不是没有过,想当初管仲可是差点将公子小白,也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射死,但这之间是有齐桓公最信赖的鲍叔牙作为纽带的。而对于唐太宗,魏征的这句话显然是很难获得信任的,至多就如汉高祖刘邦一样,将当初劝韩信三分天下的蒯通放了。
所以魏征应该还有另一番话,真正打动了李世民,以至于此后对魏征是那么包容。那究竟是什么能打动已经是九五至尊的唐太宗呢?
很简单:千古流芳。
皇帝虽然拥有无上权力,但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人,所以依然无法摆脱人性的弱点,比如越是强调什么,内心中往往越缺什么。作为一个曾有弑兄杀弟逼父禅位的皇帝,其最想要的又恰恰是在历史中流芳百世,为此,魏征开始了和李世民的一出双簧,一个貌似劝谏,另一个虚心纳谏。这次憋死个鸟,下次就干涉皇帝家务事,一件件事无巨细,一件件无理取闹,为的博取个好名声。
在这点上,李世民和魏征这对老戏骨无疑是非常成功的,这也是为何李世民会将一个贰臣魏征放在了凌烟阁那么靠前的位置,并且亲手为其书写了墓碑。但物极必反,许是魏征也为自己的出色表演叫好,以至于和唐太宗公开表演完后,还私下找史官给自己加戏!这就是上面提到的那句:
徵又自录前后谏诤言辞往复以示史官起居郎褚遂良。
所以当唐太宗在魏征死后得知这件事,立刻大怒去推翻了自己为魏征书写的墓碑,因为李世民原本以为自己千古明君的形象才是最佳男主角,没想到在魏征的剧本里,自己成了陪跑,男主角是人家千古贤臣魏征。
因为一旦过于强调魏征千古贤臣的形象,势必就会让李世民千古明君的形象受损,毕竟你即使听了劝谏,也是先犯了错,而后改正。而既然是明君,可就是几乎很少犯错的存在。所以魏征的擅自加戏,导致李世民在史书中的形象,和自己预想的出现了出入,才有了冲冠一怒。
但木已成舟,后来冷静了的李世民也意识到,这样和一个死人闹掰,岂不让过去辛辛苦苦树立的明君形象付之东流,于是又再次把墓碑竖了起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3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